一種分子蒸餾真空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18 09:27:11 1
專利名稱:一種分子蒸餾真空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真空系統,尤其是指一種分子蒸餾真空系統。 技術背景分子蒸餾器在油脂化工,天然產物的分離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生產單甘脂、 天然Ve以及製備高純度的精甘油等,都會用到分子蒸餾器。目前分子蒸餾器採用的真空機組多是旋片泵串聯羅茨真空泵,可以將分子蒸餾器的真空壓力達到0. lpa,但是這種真空機組的缺點在於旋片泵裡的真空機油不耐水分及其他非油溶性物質,一旦水分或其他非油溶性物質進入真空泵油內,會造成真空泵機油的乳化,不僅大大降低真空度,影響設備的穩定性和設備的正常運轉也會影響到真空泵的使用壽命,所以分子蒸餾器與真空泵之間需要加上一臺冷阱以及時冷卻到分子蒸餾器中的水分或其他非油溶物質,但是這種方式並不能完全組織分子蒸餾器中的水分或小分子的物質進入真空泵內,從而影響分子蒸餾的效率以及質量,還對真空泵以及分子蒸餾器的真空穩定性造成不良的影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有效提高分子蒸餾器的真空穩定性並保證分子蒸餾效率以及質量的分子蒸餾真空系統。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分子蒸餾真空系統,包括分子蒸餾器、冷阱、油水分離器、真空機組以及回收
直ο所述分子蒸餾器、冷阱以及真空機組通過管道依次串連,同時在冷阱以及真空機組之間還設有所述油水分離器。其中冷阱設有一管道與回收裝置連接,冷阱主要主要用於吸附氣體以及捕集油蒸汽,同時將其冷卻後,水分冷凝後回收至回收裝置,所述真空機組則是由旋片泵串聯羅茨真空泵,增加整個系統的真空度。所述油水分離器的頂部設有一排氣口,底部設有一排水管,該排水管與所述回收裝置連接。由於油水分離器利用水和油類物質的密度差,利用重力沉降原理去除雜質和水份,由於水的密度要大於油類物質的密度,從而水分下沉,並通過排水管將水分捕集,輸送至回收裝置,同時經油水分離的氣體由排氣口排出。本實用新型將油水分離器應用到分子蒸餾器的真空機組內,在冷阱與真空機組之間加上油水分離器後,即使微量的水分或非油溶性物質也會被油水分離器及時捕捉並收集在回收裝置中,最大限度的脫除掉從分子蒸餾器中蒸餾出的水分,保證了分子蒸餾真空泵的穩定性,這樣大大保證了真空機組的穩定性,也提高了真空泵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進一步地優化了分子蒸餾的質量。
[0012]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如附圖1所示,一種分子蒸餾真空系統,包括分子蒸餾器1、冷阱2、油水分離器3、 真空機組4以及回收裝置5。分子蒸餾器1與冷阱2通過第一管道61連接,冷阱2與真空機組4通過第二管道 62連接,同時在第二管道62上設有油水分離器3。冷阱2設有第三管道63與一回收裝置5 連接,油水分離器3的頂部設有一排氣口 31,底部設有一排水管32,排水管32與回收裝置 5連接。本分子蒸餾真空系統在實際生產中能帶來十分有益的效果,以分子蒸餾製備精甘油生產為例含0.5%的粗甘油進入分子蒸餾器蒸餾製備高純度精甘油時,如果不用油水分離器,連續生產M小時候後系統的壓力由0. Ipa增加到30帕,但是在冷阱2與真空機組4 之間加上油水分離器3後,連續生產72小時分子蒸餾器的壓力仍保持在0. l-5pa,明顯提高分子蒸餾器的真空穩定性以及真空泵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以上所述的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限定。任何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分子蒸餾真空系統,包括分子蒸餾器、冷阱、真空機組以及回收裝置,所述分子蒸餾器、冷阱以及真空機組通過管道依次串連,冷阱設有一管道與回收裝置連接,其特徵在於,在冷阱以及真空機組之間還設有油水分離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分子蒸餾真空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油水分離器的頂部設有一排氣口,底部設有一排水管,該排水管與所述回收裝置連接。
專利摘要一種分子蒸餾真空系統,包括分子蒸餾器、冷阱、油水分離器、真空機組以及回收裝置。所述分子蒸餾器、冷阱以及真空機組通過管道依次串連,同時在冷阱以及真空機組之間還設有所述油水分離器。其中冷阱設有一管道與回收裝置連接,所述真空機組則是由旋片泵串聯羅茨真空泵。所述油水分離器的頂部設有一排氣口,底部設有與回收裝置連接的排水管。本實用新型在冷阱與真空機組之間加上油水分離器後,即使微量的水分或非油溶性物質也會被油水分離器及時捕捉並收集在回收裝置中,最大限度的脫除掉從分子蒸餾器中蒸餾出的水分,保證了分子蒸餾真空泵的穩定性,這樣大大保證了真空機組的穩定性,也提高了真空泵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B01D3/12GK201930559SQ201020639220
公開日2011年8月17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30日
發明者李想, 溫少強, 溫超凡, 程金元 申請人:廣州市至潤油脂食品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