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09 15:41:11 2
專利名稱:一種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煤氣櫃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
背景技術:
煤氣櫃的自動放散系統是防止活塞發生衝頂事故的預防性措施之一,雖然出現煤氣櫃自動放散的概率非常小,但是作為煤氣櫃安全運行的最後一道防線,保證自動放散系統安全有效的運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傳統的煤氣自動放散系統,結構如圖I所示該系統主要由定滑輪1-1、1_2、1-3、1-4,鋼絲繩2,閥蓋3,放散閥4,動滑輪5,蓋板6,櫃頂板7,套筒8,頂杆9和放散通道10_1等組成。其中,放散閥4是整個系統的核心設備,鋼絲繩2的一端固定在放散閥4的閥蓋3上,經過四個定滑輪1-1、1_2、1-3、1-4以及一個動滑輪5後,連接到手動放散系統。具體實施過程為當煤氣櫃內不斷充入煤氣,活塞12帶動T擋板11不斷上升,到達預設的極限位置後,活塞12及T擋板11即接觸到頂杆9,並推動其上升,同時帶動頂杆9頂端的動滑輪5上升,從而帶動鋼絲繩2運動,鋼絲繩2隨即提升放散閥4的閥蓋3,使得放散閥4能夠開啟進行煤氣的放散;當活塞12下降時,頂杆9及動滑輪5回落,放散閥4的閥蓋3因自身重力而歸位,放散閥4得以關閉。傳統的煤氣自動放散系統,其廣泛應用在橡膠膜密封乾式煤氣柜上。但是實踐證明其存在許多缺陷
(I)放散閥的打開方式為垂直平開,影響放散氣流的順暢,導致放散閥放散時會出現較嚴重的振動。(2)系統對安裝的精確度要求高,在具體的安裝過程中往往難以實現,例如放散閥中心線、鋼絲繩、定滑輪、定滑輪、頂杆和套筒,這些部件在理論上要求嚴格共面,否則運行中可能會出現「卡殼」的現象。(3)放散閥、滑輪、鋼絲繩均長期暴露在大氣環境下,易腐蝕;滑輪、鋼絲繩在運行時均承受了較大的力,易磨損。(4)放散閥閥蓋處的密封效果也無法保證,有出現煤氣洩漏的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更為簡單實用、安全可靠的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包括有接觸杆、堵閥、煤氣放散通道和放散管,所述接觸杆設置在煤氣櫃的T擋板上方,所述接觸杆頂端設置有堵閥,所述堵閥安置在煤氣排放通道出口處,所述煤氣排放通道與放散管連接。進一步地,所述煤氣排放通道下端與櫃頂板固定。進一步地,所述煤氣排放通道底部安裝有盲板,所述接觸杆穿過盲板和櫃頂板且可上下移動。進一步地,在所述接觸杆穿過盲板的位置設有密封箱。進一步地,所述堵閥為錐形閥,錐形閥以倒錐的方式安置在所述煤氣排放通道的出口處。進一步地,所述煤氣排放通道的內壁設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與錐形閥緊密貼合。進一步地,所述煤氣排放通道與放散管用異徑接頭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放散管圓周均勻開孔,所述放散管頂部安裝堵板。進一步地,所述堵板底部設置有導向管,錐形閥上設置有與所述導向管配合的凹槽。進一步地,所述煤氣排放通道的側壁上設置有人孔。本發明在結構上安裝便捷,並且優化了煤氣放散的流動效果,保證了煤氣均勻、穩定的排放,而且本發明的密封效果極佳,避免了發生煤氣洩漏的危險,確保了本系統長期安全有效的運行。
圖I是為傳統的煤氣自動放散系統結構 圖2是本發明一種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在非放散狀態下的結構 圖3是本發明一種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在放散狀態下的結構圖。附圖中I -1、I -2、I -3、I _4一定滑輪,2—鋼絲繩,3—閥蓋,4一放散閥,5—動滑輪,6—蓋板,7—櫃頂板,8—套筒,9一頂杆,10-1、10-2—放散通道,10-3—放散管,11—T擋板,12—活塞,13—孔,14_1、14_2—法蘭蓋、15—導向管、16_1、16_2—異徑接頭,17一密封圈,18—維形閥,19—人孔,20—密封箱,21—盲板,22—法蘭,23—鋼板,24一接觸杆,25—煤氣排放通道。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更好的理解本發明並能予以實施,但所舉實施例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如圖2和圖3所示,一種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包括有接觸杆24、堵閥、煤氣放散通道25和放散管10-3,所述接觸杆24設置在煤氣櫃的T擋板11上方,所述接觸杆24頂端設置有堵閥,所述煤氣排放通道25與放散管10-3連接,所述堵閥優選為錐形閥18,所述錐形閥18以倒錐方式安置在煤氣排放通道25的出口處。所述煤氣排放通道25與放散通道10-2用法蘭22連接,在放散通道10_2頂部設置有法蘭蓋14-2,煤氣經過異徑接頭16-2進入放散通道10-2,經放散通道10_2進入煤氣排放通道25。當煤氣櫃內不斷充入煤氣,活塞12帶動T擋板11就會不斷上升,到達預設的極限位置後,所述T擋板11將頂起設置在其上方的接觸杆24,隨著接觸杆24的上升,設置在接觸杆24頂端的錐形閥18將上升脫離煤氣排放通道25。此時煤氣通過所述錐形閥18與煤氣排放通道25的空隙進入放散管10-3,然後經放散管10-3排出,隨著煤氣櫃內煤氣的減少,活塞12與T擋板11降落到原位,錐形閥18也回歸原位堵住煤氣排放通道25,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得以關閉。為了增加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的穩定性,所述煤氣排放通道25下端與櫃頂板7通過鋼板23焊接固定, 所述煤氣排放通道25底部安裝有盲板21,所述接觸杆24穿過盲板21和櫃頂板7且可上下移動。為了確保煤氣排放通道25的氣密性,在接觸杆24穿過盲板21的位置設有密封箱20。錐形閥18與放散管10-3之間的密封是通過密封圈17來實現的,所述密封圈17通過其下部的鋼圈焊接在煤氣排放通道25的內壁上,所述錐形閥18與密封圈17緊密貼合,因其接觸面上應用了軟、硬密封相結合的方式,更好的保證了其氣密性。在煤氣排放過程中,錐形閥18會上下移動,這就需要對錐形閥18的移動軌跡進行控制,所述放散管10-3頂部安裝堵板,所述堵板底部設置有導向管15,錐形閥18上設置有與所述導向管15配合的凹槽,所述堵板優選為法蘭蓋14-1,錐形閥18上下移動的軌跡就由導向管15進行控制。所述放散管10-3與煤氣排放通道25優選用異徑接頭16-1連接,異徑接頭16_1採用的是流線設計,優化了放散氣體的流動狀況,防止在煤氣放散過程中因氣體流動不均勻而產生振動,所述放散管10-3圓周均勻開孔13,作為放散氣體的出口,既可以讓放散氣體平穩地排出,又可以防止放散出口在雨雪天氣受環境的影響。在煤氣排放通道25的側壁上設置有人孔19,所述人孔19便於對關鍵設備的檢修,尤其是對錐形閥18與密封圈17的結合部位和密封箱20的密封效果進行定期檢查,以確保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安全有效的運行。本發明可以在放散管10-3側壁上預留一孔洞,將錐形閥18與外界的煤氣手動放散裝置連接,當本系統無法正常運行時,可由外部的煤氣手動放散裝置提起錐形閥18,將煤氣排出。以上所述實施例僅是為充分說明本發明而所舉的較佳的實施例,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不限於此。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基礎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變換,均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以權利要求書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有接觸杆、堵閥、煤氣放散通道和放散管,所述接觸杆設置在煤氣櫃的T擋板上方,所述接觸杆頂端設置有堵閥,所述堵閥安置在煤氣排放通道出口處,所述煤氣排放通道與放散管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煤氣排放通道下端與櫃頂板固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煤氣排放通道底部安裝有盲板,所述接觸杆穿過盲板和櫃頂板且可上下移動。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接觸杆穿過盲板的位置設有密封箱。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堵閥為錐形閥,錐形閥以倒錐的方式安置在所述煤氣排放通道的出口處。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煤氣排放通道的內壁設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與錐形閥緊密貼合。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煤氣排放通道與放散管用異徑接頭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放散管圓周均勻開孔,所述放散管頂部安裝堵板。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堵板底部設置有導向管,錐形閥上設置有與所述導向管配合的凹槽。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煤氣排放通道的側壁上設置有人孔。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轉爐煤氣櫃自動放散系統,包括有接觸杆、堵閥、煤氣放散通道和放散管,所述接觸杆設置T擋板上方,所述接觸杆頂端設置有堵閥,所述堵閥安置在煤氣排放通道出口處,所述煤氣排放通道與放散管連接。本發明在結構上安裝便捷,並且優化了煤氣放散的流動效果,保證了煤氣均勻、穩定的排放,而且本發明的密封效果極佳,避免了發生煤氣洩漏的危險,確保了本系統長期安全有效的運行。
文檔編號B65D90/34GK102616505SQ201210075048
公開日2012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1日
發明者付重重, 劉斌奇, 夏志煌, 黃永紅 申請人: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