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彈性安全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09 03:51:06 1
專利名稱:汽車彈性安全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裝設在汽車上的防碰撞裝置。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促使交通事業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行駛的車輛日益增多,隨著車輛的增多,交通事故也就隨之增加。已知的汽車安全氣囊雖然有一定防撞效果,但常常出現危急時刻氣囊卻沒有打開的情況。這種配備安全氣囊的汽車成本也較高。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安全性能高、安裝方便、結構簡單、價格便宜的汽車彈性安全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的,即汽車彈性安全器,包括防撞彈性體和減振機構。防撞彈性體為充氣式橡膠氣帶。減振機構,包括前彈簧支承板、後彈簧支承板、多個減振彈簧、二個減振支承杆和4塊支承板。在後彈簧支承板上有多個支杆通孔,多個減振彈簧分別套裝在多個彈簧支承杆上,該多個彈簧支承杆的前端與前彈簧支承板固定連接,其後端分別穿過後彈簧支承板上與之相對應的支杆通孔後,用螺母定位。二個減振支承杆裝上復位彈簧後,其前端分別與後彈簧支承板固定連接,後端分別依次穿過二塊支承板上的減振支杆通孔。二個減振支杆的後端分別旋裝有螺母。充氣式橡膠氣帶與前彈簧支承板固定連接。
為了美觀,橡膠氣帶有裝飾裙。
在上述的每一個減振支承杆上,可裝設多塊支承板。
上述的橡膠充氣帶也可為多層充氣帶。
汽車彈性安全器裝設在汽車的前部,在車主架上每面焊二塊支承板,兩面共四塊支承板,二塊支承板之間留有一定間隙。減振彈簧的彈力選擇依車型和載重量而定。橡膠氣帶的形狀可根據車型、不同車身顏色,製成與車身形狀、顏色和載重量相適應的形狀、顏色和硬度。橡膠氣帶可製成多層充氣帶,以防一旦橡膠氣帶漏氣後,失去防碰撞能力。本實用新型還可裝設在車尾部,以防車輛追尾。本實用新型裝在車上後外露部分是與車形和顏色相適應的橡膠氣帶,因此,美感性強。
一旦發生碰撞時,如果撞擊力小,可被橡膠氣帶和減振彈簧的彈力所彈離接觸,當撞擊力大時,減振彈簧被壓縮,加大其反彈力度,將人與車的損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外形美、安裝方便、價格低、安全性能好。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汽車彈性安全器,包括防撞彈性體1和減振機構。減振機構,包括支承板2、支承板3、多個彈簧支承杆4、多個減振彈簧5、二個減振支承杆6和14、4塊支承板7、8、9、10。防撞彈性體1為互不相通的多層橡膠氣帶,多層橡膠氣帶有裝飾裙11。多個彈簧支承杆4的前端與支承板2焊固連接。在每一個彈簧支承杆4上套裝有減振彈簧5,多個彈簧支承杆4的後端分別穿過支承板3上的支杆通孔12後分別旋裝背帽13,予以定位。二個減振支承杆6和14的前端分別與支承板3焊固連接。支承板7、8、9、10上均有支杆通孔。支承板7、8套裝在減振支承杆6上,支承板9、10套裝在減振支承杆14上,在減振支承杆6、14的後端分別旋裝有螺母15、16。在減振支承杆6和14上位於支承板3和支承板7、9之間的部位上分別套裝有復位彈簧17和18。帶有裝飾裙11的多層橡膠氣帶1用螺栓固定在支承板2的前端面上。
權利要求1.汽車彈性安全器,包括防撞彈性體(1)和減振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防撞彈性體(1)為橡膠氣帶;所述的減振機構,包括支承板(2)、支承板(3)、多個彈簧支承杆(4)、多個減振彈簧(5)、支承杆(6)、支承杆(14)和支承板(7)、(8)、(9)、(10);多個彈簧支承杆(4)的前端與支承板(2)固定連接,多個減振彈簧(5)分別套裝在多個彈簧支承杆(4)上,多個彈簧支承杆(4)的後端分別穿過支承板(3)上的支杆通孔(12)後旋裝上背帽(13),支承板(7)、(8)、(9)、(10)上均有支杆通孔,減振支承杆(6)和(14)的前端分別與支承板(3)固定連接,支承杆(6)裝上復位彈簧(17)後,依次穿過支承板(7)、(9)的支杆通孔後旋裝上螺母(15),支承杆(14)套裝上復位彈簧(18)後,依次穿過支承板(8)、(10)上的支杆通孔後旋裝上螺母(16);橡膠氣帶(1)固定在支承板(2)的前端面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彈性安全器,其特徵是橡膠氣帶(1)有裝飾裙(11)。
專利摘要汽車彈性安全器,包括一個橡膠氣帶和由前、後彈簧支承板、二個減振支承杆和4塊支承板組成的減振機構。橡膠氣帶固定在前彈簧支承板上。多個彈簧支承杆套裝上減振彈簧後一端固定在前彈簧支承板上,另一端分別穿過後彈簧支承板上的支杆通孔後旋上螺母定位。二個減振支承杆的前端固定在後彈簧支承板上,套裝上彈簧後分別穿過二個支承板上的支杆通孔,並用螺母固定。本實用新型裝在汽車前端或後端,可將汽車碰撞時造成的人員和車體的傷害減至最小。
文檔編號B60R21/16GK2423161SQ0021196
公開日2001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00年5月24日 優先權日2000年5月24日
發明者王東 申請人: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