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鼻飼管置入器及其使用方法與流程
2023-05-24 02:33:56 2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領域,特別涉及臨床用鼻飼管,具體為鼻飼管的置入器。
背景技術:
重視營養風險是改善疾病預後的重要內容之一。營養幹預包括腸外與腸內營養,其中腸內營養幹預適應範圍更廣,方法簡便,能使消化道保持適當負荷,維持消化道功能,避免腸黏膜屏障結構破壞對機體的免疫功能及營養代謝造成損害。美國腸外腸內營養學會、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以及中華醫學會的營養支持指南均將腸內營養作為營養幹預的首選,「腸內首選,腸內腸外聯合應用」 已經成為當前營養幹預途徑選擇的「金標準」。
腸內營養依賴於置管技術的發展。腸內營養可通過鼻胃管、鼻空腸管、造瘻管實施。其中鼻胃管與鼻空腸管置入最為普遍,統稱為鼻飼管。然而,經鼻置入飼養管常常會在推送至口咽部時,誤入口腔或氣管,不但大大延長置管操作時間,而且因反覆操作可能造成局部黏膜損傷。臨床遇到這種困難置管情況,有時會藉助直接喉鏡直視下夾持導引,但往往因口咽部空間非常狹小,在置入直接喉鏡查時,幾乎已經沒有多餘空間可供操作,所以在實際臨床工作中,這種方法並不實用,反而浪費時間,增加黏膜損傷機會。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人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點,進行研究和設計,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利於鼻飼管導入的鼻飼管置入器,並公開該置入器的使用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採用如下方案:鼻飼管置入器,置於人體口腔中,用於對鼻飼管進行引導。該置入器包括彎曲狀長板狀引導板1和操縱板2,所述引導板1包括尾端的手持部11、伸入使用者口中的延伸部12、最前端的導入連接部13以及貫通引導板1內部的長條狀空腔;所述操縱板2包括可移動滑塊21、聯杆22和導引板23,所述聯杆22弧度貼合引導板1的弧度,穿入引導板1內部長條狀空腔內並可以前後移動,聯杆22的一端與操縱板2的尾端手持部11的可移動滑塊21連接,可移動滑塊21滑動安裝於引導板1尾端手持部11的滑槽14中,聯杆22的另一端與方型片狀導引板23連接,導引板23上設有與鼻飼管配合的導引槽24;通過向前推動可移動滑塊21,聯杆22帶動導引板23與引導板1前端的導入連接部13脫離,導引板23置於口咽部並與口咽部後壁圍合形成漏鬥狀的導入腔,通過向後拉動可移動滑塊21,聯杆22帶動導引板23回收入引導板1前端導入連接部13內。
如圖2、圖3所示,本發明使用時,導引板23完全置入後,其前端可達口咽部101處,但距離咽後壁尚有距離;通過向前推動引導板1尾端的可移動滑塊21,帶動聯杆22將前端的導引板23彈出,並適當調節導引板23的彈出距離,導引板23與咽後壁合圍呈漏鬥形腔,當鼻飼管通過鼻腔進入口咽部101時,自然順勢進入此漏鬥形腔內,漏鬥底端直對食管開口,屏蔽氣管及口腔,引導鼻飼管順利置入;當鼻飼管進入食道後,向後拉動可移動滑塊21,將導引板23拉回置入引導板1前端的導入連接部13內,將整個引導板1從口腔中撤出,完成鼻飼管的置入操作。
進一步地,如圖1所示,本發明中,引導板1具有與人體門齒至口咽部的口腔部位曲度擬合的彎曲弧度,導入連接部13設有與口腔軟顎形狀吻合的彎曲弧度;導入連接部13中設有放置導引板23的放置槽131,放置槽131形狀與導引板23的外形相適,放置槽131的頂部設有喇叭口,方便導引板23滑入放置槽131中。
進一步地,為防止置入鼻飼管之頭端滑出導引板23與咽後壁合圍的漏鬥狀導入腔,導引板23的導引槽24的邊緣設有嚮導引槽24內彎折的擋緣25,提高對鼻飼管的引導可靠性。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利用上述鼻飼管置入器的使用方法,使用過程為:手握引導板1的尾端手持部11,將引導板1前端導入連接部13置入人體口腔並靠近口咽部處,向前推動可移動滑塊21,通過聯杆22帶動導引板23伸出導入連接部13外,導引板23與口咽部後壁圍合形成漏鬥狀導入腔;將鼻飼管從鼻孔中置入口咽部,在導入腔的導向作用下,鼻飼管進入食道;鼻飼管完全進入食道後,向後拉動可移動滑塊21,通過聯杆22帶動導引板23縮入引導板1前端的導入連接部13,將操縱引導板1整體全部撤出人體口腔。
本發明的技術效果在於:
本發明中,引導板在輕鬆置入舌根部後直對咽後壁,推出隱藏導引板與咽後壁形成漏鬥形狀時,鼻飼管自然進入食管;本發明不需要與其他設備聯合操作,充分考慮了口咽部空間狹小的實際情況,使用十分方便;本發明中導引板邊緣內翹,使得鼻飼管不會由小板兩側滑出;通過聯杆、可移動滑塊實現對操縱板的推出長度可變可調,避免咽後壁的直接損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中操縱板與操縱板的分離狀態圖。
圖3為本發明的使用狀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鼻飼管置入器,置於人體口腔中,用於對鼻飼管進行引導。該置入器包括彎曲狀長板狀引導板1和操縱板2,所述引導板1包括尾端的手持部11、伸入使用者口中的延伸部12、最前端的導入連接部13以及貫通引導板1內部的長條狀空腔;所述操縱板2包括可移動滑塊21、聯杆22和導引板23,所述聯杆22弧度貼合引導板1的弧度,穿入引導板1內部長條狀空腔內並可以前後移動,聯杆22的一端與操縱板2的尾端手持部11的可移動滑塊21連接,可移動滑塊21滑動安裝於引導板1尾端手持部11的滑槽14中,聯杆22的另一端與方型片狀導引板23連接,導引板23上設有與鼻飼管配合的導引槽24;通過向前推動可移動滑塊21,聯杆22帶動導引板23與引導板1前端的導入連接部13脫離,導引板23置於口咽部並與口咽部後壁圍合形成漏鬥狀的導入腔,通過向後拉動可移動滑塊21,聯杆22帶動導引板23回收入引導板1前端導入連接部13內。
如圖2、圖3所示,本發明使用時,導引板23完全置入後,其前端可達口咽部101處,但距離咽後壁尚有距離;通過向前推動引導板1尾端的可移動滑塊21,帶動聯杆22將前端的導引板23彈出,並適當調節導引板23的彈出距離,導引板23與咽後壁合圍呈漏鬥形腔,當鼻飼管通過鼻腔進入口咽部101時,自然順勢進入此漏鬥形腔內,漏鬥底端直對食管開口,屏蔽氣管及口腔,引導鼻飼管順利置入;當鼻飼管進入食道後,向後拉動可移動滑塊21,將導引板23拉回置入引導板1前端的導入連接部13內,將整個引導板1從口腔中撤出,完成鼻飼管的置入操作。
進一步地,如圖1所示,本發明中,引導板1具有與人體門齒至口咽部的口腔部位曲度擬合的彎曲弧度,導入連接部13設有與口腔軟顎形狀吻合的彎曲弧度;導入連接部13中設有放置導引板23的放置槽131,放置槽131形狀與導引板23的外形相適,放置槽131的頂部設有喇叭口,方便導引板23滑入放置槽131中。
進一步地,為防止置入鼻飼管之頭端滑出導引板23與咽後壁合圍的漏鬥狀導入腔,導引板23的導引槽24的邊緣設有嚮導引槽24內彎折的擋緣25,提高對鼻飼管的引導可靠性。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利用上述鼻飼管置入器的使用方法,使用過程為:手握引導板1的尾端手持部11,將引導板1前端導入連接部13置入人體口腔並靠近口咽部處,向前推動可移動滑塊21,通過聯杆22帶動導引板23伸出導入連接部13外,導引板23與口咽部後壁圍合形成漏鬥狀導入腔;將鼻飼管從鼻孔中置入口咽部,在導入腔的導向作用下,鼻飼管進入食道;鼻飼管完全進入食道後,向後拉動可移動滑塊21,通過聯杆22帶動導引板23縮入引導板1前端的導入連接部13,將操縱引導板1整體全部撤出人體口腔。
以上所舉實施例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僅用來方便說明本發明,並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若在不脫離本發明所提技術特徵的範圍內,利用本發明所揭示技術內容所作出局部改動或修飾的等效實施例,並且未脫離本發明的技術特徵內容,均仍屬於本發明技術特徵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