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飛來一隻鸚鵡又死了(一家五口突然高熱)
2023-05-24 02:34:56 1
不少人有養鳥的愛好
殊不知,有的鳥不一定能帶來吉祥
反而可能帶來疾病
來路不明小鸚鵡
讓一家5口突發高熱
據@白鹿視頻報導
近日,陝西西安40歲的李女士
出現高熱、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狀
常規抗生素治療一直沒有緩解
經CT檢查其雙肺有陰影,胸腔積液
她的父親、母親和2個女兒
也有相同的臨床症狀
西安市人民醫院醫生超聲介入後
查出感染鸚鵡熱
應用特效藥後李女士一家5口身體康復
那麼這一家子是如何感染上鸚鵡熱的?
醫生後得知李女士父親
養了一隻來源不明的鸚鵡
孩子們都很喜歡
鸚鵡到家1周後死亡
家人也出現了
高熱、寒顫、頭疼、咳嗽以及肺部病變
鸚鵡熱不只來源於鸚鵡
嚴重時可致人死亡
什麼是鸚鵡熱?
鸚鵡熱又稱鳥熱,是鸚鵡熱衣原體所引起,是人類、鳥類及一些哺乳動物均易感的自然疫源性衣原體病,原是鳥類的特種傳染病,可傳播於人,主要是由排出衣原體的鳥類及其汙染物引起人類感染的,也是典型的動物源性傳染病。其在世界各地流行,無明顯季節性。最初發現本病多見於玩賞鸚鵡者,故名為「鸚鵡熱」。
鸚鵡熱目前還沒有納入法定傳染病管理。2021年4月蘇州疾控中心發文指出,由於我國沒有開展鸚鵡熱的常規監測,臨床醫生和普通民眾對鸚鵡熱及其臨床表現的認識不高,因此不能及早發現並診斷鸚鵡熱。
2021年10月5日,據浙江省「麗水疾病防控」微信公號消息,9月上旬麗水市中心醫院和麗水市人民醫院先後收治例7例「鸚鵡熱」病例,其中1例救治無效死亡。
家裡養鳥的人注意:
出現這些症狀要警惕!
鸚鵡熱的傳染源主要為鳥類,包括鸚鵡、長尾鸚鵡、相思鳥、金絲雀、鴿子、海鷗及其它鳥類,鴨等家禽也可成為傳染源。病人咳出的痰對他人有傳染性,所以也是傳染源。
鸚鵡熱人群普遍易感。從事家禽類相關職業人群、家中有禽類的人群和照顧鸚鵡熱病人者是高危人群。但是一般到動物園觀賞鳥類感染鸚鵡熱的可能性比較低,因為感染與否,不僅和接觸病原菌數量有關,還與人體免疫力有關。只有疫鳥病原菌數量多,人和疫鳥頻繁接觸,人體免疫力低下才易發病。
鸚鵡熱患病的持續時間還是比較長的,鸚鵡熱衣原體侵入人體後,潛伏期一般為7-15天,短者3天,最長可達45天。
鸚鵡熱臨床表現多樣,以畏寒、發熱、頭痛及明顯肌痛為常見症狀,特別是頸及背部肌痛顯著。患者可並發心肌炎、心力衰竭、肺炎、結膜炎等疾病。主要通過呼吸道和接觸傳播,呼吸道傳播主要因吸入被鳥類和家禽汙染的空氣而經呼吸道感染。而接觸傳播主要經有破損的皮膚或黏膜接觸受染鳥類及其排洩物而感染。
該如何預防鸚鵡熱?
那麼作為普通人,我們該如何預防鸚鵡熱呢?要做好以下3點:
1、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
2、接觸禽鳥後要徹底洗淨雙手;
3、如出現高熱、咳嗽、頭痛、肌痛等類似流感的症狀時儘快找醫生診治。
而對於家禽類相關職業人群、打算或者已經飼養了寵物鳥的人士,則要注意以下幾點:
1、向持牌動物售賣商購買禽鳥,切勿購買來歷可疑或不明的寵物。
2、如家中有多個鳥籠,置放時應注意避免食物、羽毛或排洩物在它們之間傳播,鳥籠及沾有禽鳥排洩物或分泌物的物件要定期徹底消毒。
3、清潔鳥籠或處理鳥類的糞便,分泌物或羽毛塵時,需戴上手套和外科口罩。
4、在清潔受汙染的物件之前,應該使用水或消毒劑潤溼表面,避免幹掃或使用吸塵機/高壓水槍,以儘量減少羽毛,塵埃和糞便的飛揚。
5、徹底用洗滌劑擦洗,去除所有糞便,然後消毒和用水衝洗所有物品。
6、還要記得在接觸鳥類或其糞便後,用清水和皂液徹底洗手。
7、避免將禽鳥置放在過度擠逼的環境中,保持空氣流通。
8、隔離和儘快將帶病禽鳥帶到獸醫處治療。
9、避免與帶病禽鳥有親密接觸。
10、職業高風險人群(包括禽類販賣和屠宰人員),如出現高熱、咳嗽、頭痛、肌痛等類似流感的症狀時除儘快就醫外,應告知臨床醫生其特殊職業接觸史。
總之,來路不明的小動物
還是距離產生美
上海新聞廣播綜合自:白鹿視頻、健康時報、新浪微博
來源: 上海新聞廣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