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遠傳控制自動收油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4 01:06:01
專利名稱:數位化遠傳控制自動收油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油田汙油罐收油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數位化遠傳控制自動收油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各油田採用的汙油罐內含油汙水,在罐內自動分離,自上而下因比重不同的介質為浮油,乳化層,汙水。浮油積存過厚,若不將其及時排出,易結塊堵塞管線,影響正常生產。當前的汙油罐一般採用固定收油槽來收集。首先要人工攀爬到汙油罐的罐頂用測油尺測量浮油油層厚度,若達到收集厚度,則要把汙油罐內液位升到收油槽高度,打開收油閥門將浮油吸走。此方法人工測試油層厚度,不能隨時掌握油層變化,測試誤差較大,攀爬罐頂安全隱患大,罐內液位升高易受生產環境影響,並且罐內液位與收油槽高度不易控制,出現不收油或收水等問題。整體流程工人勞動強度大、精度低、危險性大、自動化程度低。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提供一種勞動強度低、操作風險小、測量精度高,能實時監測、遠距離傳輸控制、自動化水平高的數位化遠傳控制自動收油裝置。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為包括罐體,所述的罐體內設置有浮桶,浮桶上設置有帶有收油口的收油管,收油管上設置有油層厚度測量儀,收油管與收油泵相連接,油層厚度測量儀、收油泵與微機處理器相連接。其附加技術特徵為所述的收油管與收油泵間設置有四氟波紋管;所述的收油管與收油泵間設置有手動閥門。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數位化遠傳控制自動收油裝置使用時,浮桶帶著收油管、油層厚度測量儀漂浮在液面上,油層厚度測量儀根據電磁感應傳感技術的測量原理,針對各種液體、顆粒、粉末物料實施罐體內的物位動態測量,達到準確測量油層和水面距離,微機處理器通過油層厚度測量儀對罐體內油層厚度實時監控。當罐體內油層厚度達到微機程序設定排油油層厚度時,發出指令開啟收油泵,通過均勻分布漂浮在液面的收油口,採用虹吸式收油方法,將浮油導出罐體外。當測量顯示油層厚度低於設定值後,收油泵關閉,完成自動收油工作。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數位化遠傳控制自動收油裝置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操作風險,提高了測量精度,實時監測,遠距離傳輸控制,實現了自動化。而收油管與收油泵間設置有四氟波紋管,四氟波紋管在罐體內盤繞,可適應任何高度。收油管與收油泵間設置有手動閥門,在微機處理器或收油泵出現意外時,可手動關閉,操作更安全。
圖I為本實用新型數位化遠傳控制自動收油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8]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數位化遠傳控制自動收油裝置的結構和使用原理做進ー步詳細說明。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數位化遠傳控制自動收油裝置包括罐體1,罐體I內設置有浮桶2,浮桶2上設置有帶有收油ロ 3的收油管4,收油管4上設置有油層厚度測量儀5,收油管4與收油泵6相連接,油層厚度測量儀5、收油泵6與微機處理器7相連接,收油管4與收油泵6間設置有四氟波紋管8、手動閥門9。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數位化遠傳控制自動收油裝置使用時,浮桶2帶著收油管4、油層厚度測量儀5漂浮在液面上,微機處理器7通過油層厚度測量儀5對罐體I內油層厚度實時監控。當罐體I內油層厚度達到微機程序設定排油油層厚度時,發出指令開啟收油泵6,通過均勻分布漂浮在液面的收油ロ 3,採用虹吸式收油方法,將浮油導出罐體I外。當測量顯示油層厚度低於設定值後,收油泵6關閉,完成自動收油工作。而收油管4與收油泵6間設置有四氟波紋管8,四氟波紋管8在罐體I內盤繞,可適應任何高度。收油管4與收 油泵6間設置有手動閥門9,在微機處理器7或收油泵6出現意外時,可手動關閉,操作更安全。
權利要求1.數位化遠傳控制自動收油裝置,包括罐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罐體內設置有浮桶,浮桶上設置有帶有收油口的收油管,收油管上設置有油層厚度測量儀,收油管與收油泵相連接,油層厚度測量儀、收油泵與微機處理器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數位化遠傳控制自動收油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收油管與收油泵間設置有四氟波紋管。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數位化遠傳控制自動收油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收油管與收油泵間設置有手動閥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於油田汙油罐收油裝置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數位化遠傳控制自動收油裝置。其主要技術特徵為包括罐體,所述的罐體內設置有浮桶,浮桶上設置有帶有收油口的收油管,收油管上設置有油層厚度測量儀,收油管與收油泵相連接,油層厚度測量儀、收油泵與微機處理器相連接,所述的收油管與收油泵間設置有四氟波紋管,所述的收油管與收油泵間設置有手動閥門。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數位化遠傳控制自動收油裝置,微機處理器通過油層厚度測量儀對罐體內油層厚度實時監控,完成自動收油工作,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操作風險,提高了測量精度,實時監測,遠距離傳輸控制,實現了自動化。
文檔編號B01D17/032GK202438178SQ201220064930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27日
發明者孔德明, 殷昭寧 申請人:殷昭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