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真空輔助注塑成型的控制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15 00:17:1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真空輔助注塑成型的控制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的真空輔助注塑成型系統是在注塑成型的全過程中對模具型腔持續性地提供真空負壓從而使注塑產品的加工效果好,但是這同樣會使得注塑過程中真空泵需要持續地運作,在大部分情況下注塑模具內的真空度符合要求時也會持續運作,這耗費了大量的本不需要耗費的電力,並且整個注塑過程中無論在何位置出現了真空效果不理想的問題均能被持續工作的真空泵來抵消掉,不利於分析出該問題具體發生的位置和原因。因此,有必要作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解決上述所提及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真空輔助注塑成型的控制系統,包括連通注塑模具的儲氣罐和連通儲氣罐的真空泵,注塑模具的內腔設置有第一真空度檢測機構,儲氣罐內設置有第二真空度檢測機構,注塑模具上設置有閉合信號發射器,模具和儲氣罐之間的管路中設置有第一閥門,第一閥門包括有閉合信號接收器以及第一真空度檢測機構的檢測信號接收器,真空泵包括有驅動開關,驅動開關包括有第二真空度檢測機構的信號接收單元。
優選的,第一真空度檢測機構包括有第一真空度表。
優選的,第二真空度檢測機構包括有第二真空度表。
優選的,儲氣罐在真空泵和注塑模具之間串聯地設置有若干個,若干個儲氣罐內均設置有第二真空度檢測機構,相鄰的儲氣罐之間均設置有第二閥門,第二閥門包括有第二真空度檢測機構的信號接收單元。
優選的,若干個儲氣罐之間均設置有單向閥。
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真空輔助注塑成型的控制系統在注塑模具內真空度不達標時,連通儲氣罐和注塑模具來排出注塑模具內的氣體,在儲氣罐內真空度不達標時,運行真空泵,排出儲氣罐內的氣體,多段排氣控制,按需提供,節約能源,並且注塑模具、儲氣罐和真空泵中各環節閉環控制,各部件真空度穩定便於控制。
附圖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其中:
圖1 為單個儲氣罐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2 為兩個儲氣罐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的實施例一有一種真空輔助注塑成型的控制系統,包括連通注塑模具1的儲氣罐2和連通儲氣罐2的真空泵3,注塑模具1的內腔設置有第一真空度檢測機構12,儲氣罐2內設置有第二真空度檢測機構21,注塑模具1上設置有閉合信號發射器11,模具和儲氣罐2之間的管路中設置有第一閥門5,第一閥門5包括有閉合信號接收器51以及第一真空度檢測機構12的檢測信號接收器52,真空泵3包括有驅動開關31,驅動開關31包括有第二真空度檢測機構21的信號接收單元32。注塑機4帶動注塑模具1運動,形成密閉空間,閉合完成後閉合信號接收器51接收閉合信號發射器11所發出的閉合信號,第一閥門5打開,儲氣罐2中原有的真空度使得注塑模具1內的空氣排出,儲氣罐2內的真空度較低,注塑模具1內的真空度升高,當儲氣罐2內真空度低於設定值,第二真空度檢測機構21發送信號給驅動開關31內的信號接收單元32,驅動開關31開啟,真空泵3運作,儲氣罐2內的空氣排出,儲氣罐2內的真空度升高,高於設定值時,驅動開關31的信號接收單元32不能接收到第二真空度檢測機構21的信號,則真空泵3關閉。注塑模具1內的真空度持續升高,在升高到滿足注塑要求的設定值時,第一真空度檢測機構12發送信號給第一閥門5的檢測信號接收器52,第一閥門5關閉,在注塑過程中實時監控注塑模具1內的真空度,在真空度滿足需求時,不浪費電力,並且產品的質量提升。第一真空度檢測機構12優選地包括有第一真空度表,第二真空度檢測機構21優選地包括有第二真空度表。圖1中虛線表示信號的傳遞路徑,該路徑可以是有線路徑,也可以是無線路徑。
如圖2所示的實施例二有一種真空輔助注塑成型的控制系統,包括連通注塑模具1的儲氣罐2和連通儲氣罐2的真空泵3,注塑模具1的內腔設置有第一真空度檢測機構12,儲氣罐2內設置有第二真空度檢測機構21,注塑模具1上設置有閉合信號發射器11,模具和儲氣罐2之間的管路中設置有第一閥門5,第一閥門5包括有閉合信號接收器51以及第一真空度檢測機構12的檢測信號接收器52,真空泵3包括有驅動開關31,驅動開關31包括有第二真空度檢測機構21的信號接收單元32,儲氣罐2在真空泵3和注塑模具1之間串聯地設置有兩個,兩個儲氣罐2內均設置有第二真空度檢測機構21,相鄰的儲氣罐2之間均設置有第二閥門6,第二閥門6包括有第二真空度檢測機構21的信號接收單元32。多段的進行空氣抽取,相鄰的儲氣罐2之間的第二閥門6與該第二閥門6前端最近的儲氣罐2上的第二真空度檢測機構21相匹配,且一一對應,驅動開關31與前端最近的儲氣罐2上的第二真空度檢測機構21相匹配。若干個儲氣罐2之間優選地均設置有單向閥。圖2中虛線表示信號的傳遞路徑,該路徑可以是有線路徑,也可以是無線路徑。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並非對其進行限制,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範圍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