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全自動多方位攪拌球磨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14 06:34:16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攪拌球磨機,特別涉及一種全自動多方位攪拌球磨機。
背景技術:
傳統的攪拌球磨機分為立式攪拌球磨機和臥式攪拌球磨機兩種。兩種攪拌球磨機各有優缺點,立式攪拌球磨機優點是研磨效率高,進出料方便,缺點是研磨時物料易分層,有研磨死角。臥式攪拌球磨機的優點是研磨無死角,效率高,物料不分層,缺點是出料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傳統攪拌球磨機純立式和純臥式的缺點,實現可調節角度的多方位攪拌的球磨機。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取的解決方案為:
一種全自動多方位攪拌球磨機,包括機架1、升降裝置2、支撐座3、旋轉平臺4、攪拌裝置、電機11、控制系統12,其特徵在於:所述機架1上設置旋轉平臺4,所述支撐座3與升降裝置2平行設置在機架1與旋轉平臺4之間,所述攪拌裝置及電機11設置於旋轉平臺4上部,通過控制系統12控制升降裝置2繞支撐座3旋轉。
優選地,所述攪拌裝置包括攪拌桶5、攪拌杆6、出料口7、出料閥8、進料口9、進料閥10,所述進料口7設置於攪拌桶5的上部,所述出料口7設置於攪拌桶5一側,所述攪拌杆6設置攪拌桶5內部,所述進料口9、出料口7端部分別設置進料閥10、出料閥8,所述攪拌杆6通過電機帶動在攪拌桶5內攪拌物料。
優選地,所述攪拌杆6包括攪拌杆主軸61、多根攪拌杆分軸62;所述攪拌杆分軸62設置於攪拌杆主軸61上,其相鄰兩根攪拌杆分軸62之間的距離10≤N≤100mm,錯開的角度0°≤α≤90°,所述攪拌杆分軸的數量2≤n≤20。
優選地:所述出料閥8包括:出料口a、篩網b、插板c、導向板d、滑柱e、密封裝置f、頂升裝置g、攪拌桶5順序連接;出料時,頂升裝置g通過滑柱e帶動插板c在導向板d內滑動,實現篩網b的開啟關閉。
優選地:所述出料閥8通過控制系統12控制開啟或關閉。
優選地:所述出料閥8的頂升裝置g動力包括氣缸、油缸或電動推桿。
優選地:所述旋轉平臺4旋轉角度為0°-90°。
優選地:所述升降裝置2動力包括推桿電機、氣缸、油缸、或者電機帶動齒輪傳動。
本實用新型球磨機既可以當立式球磨機,也可以充當臥式球磨機,並且可以根據球磨物料的需要進行角度的調整,減少研磨死角,提高物料的均勻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出料時設備所處狀態示意圖;
圖3為出料閥結構示意圖;
圖4為攪拌杆結構主視示意圖;
圖5為攪拌杆結構側面示意圖;
圖中:
1.機架;2.升降裝置;3.支撐座;4.旋轉平臺;5.攪拌桶;6.攪拌杆;61.攪拌杆主軸;62攪拌杆分軸;7.出料口;8.出料閥;9.進料口;10.進料閥;11.電機;12.控制系統;
a.出料口;b.篩網;c.插板;d.導向板;e.滑柱;f.密封裝置;g.頂升裝置;h.攪拌桶。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2所示,一種全自動多方位攪拌球磨機,包括機架1、升降裝置2、支撐座3、旋轉平臺4、攪拌裝置、電機11、控制系統12,其特徵在於:所述機架1上設置旋轉平臺4,所述支撐座3與升降裝置2平行設置在機架1與旋轉平臺4之間,所述攪拌裝置及電機11設置於旋轉平臺4上部,通過控制系統12控制升降裝置2繞支撐座3旋轉。所述攪拌裝置包括攪拌桶5、攪拌杆6、出料口7、出料閥8、進料口9、進料閥10,所述進料口7設置於攪拌桶5的上部,所述出料口7設置於攪拌桶5一側,所述攪拌杆6設置攪拌桶5內部,所述進料口9、出料口7端部分別設置進料閥10、出料閥8,所述攪拌杆6通過電機帶動在攪拌桶5內攪拌物料;
其工作過程為:
1.進料閥10打開,從進料口9裝入物料、進料閥10關閉;
2.升降裝置2帶動旋轉平臺4翻轉至所設定的位置或持續往復翻轉;
3.電機啟動,帶動攪拌杆6攪動物料磨球研磨;
4.當電機工作至設定時間後,升降裝置帶動旋轉平臺上的部件翻轉90度的位置(如圖2所示的位置),出料閥打開,物料在攪拌杆的帶動下從出料口的篩網處流出;
5.物料全部倒出後,出料閥關閉,旋轉平臺返回至0度位置(如圖1所示的位置),等待下一次裝物料。
實施例2: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如圖3所示,所述出料閥8包括:出料口a、篩網b、插板c、導向板d、滑柱e、密封裝置f、頂升裝置g、攪拌桶5順序連接;出料時,頂升裝置g通過滑柱e帶動插板c在導向板d內滑動,實現篩網b的開啟關閉。其動作過程為:出料時,頂升裝置g通過滑柱e提升插板c,使插板c與篩網b位置錯開,物料在攪拌杆的攪動下,沿篩網b縫隙經出料口a流出,由於篩網b間隙比磨球小,磨球不能通過篩網b,隨著物料不斷從篩網b流出,最終實現磨球和物料的分離。當出料完成後,插板c下行,完全將篩網b縫隙堵住。
上述實施例中,旋轉平臺通過支撐座加升降裝置實現球磨角度調節,轉動平穩,實現水平0°至垂直90°範圍內的任意位置工作。
實施例3: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如圖4、5所示,所述攪拌杆6由攪拌杆主軸61和攪拌杆分軸62組成。攪拌杆分軸62設置於攪拌杆主軸61上,其相鄰兩根攪拌杆分軸62之間的距離50mm,錯開的角度α為30°,攪拌杆分軸的數量n為8。攪拌杆分軸62在攪拌杆主軸61上的錯列排布,減少了攪拌杆6在繞攪拌杆主軸61軸心高速旋轉時的阻力,也使物料跟隨攪拌杆分軸62作圓周運動的同時,還有沿攪拌杆主軸61軸向的流動存在,提高了物料的均勻性。
設備出料採用插板的方式,插板與篩網緊靠使得物料研磨過程中沒有研磨死角,提高了物料的均勻性。
最後說明的是,以上僅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若本領域其他人員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範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權利要求範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