霑化冬棗種植基地(棗芽棗花都是寶)
2023-05-05 12:49:49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邊浩玥
4月9日,濱州市舉行第三場「聚力83工程,走進項目現場」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霑化冬棗原產地,探訪冬棗產業的升級之路。
下窪鎮是霑化冬棗的原產地和主產區,冬棗產業是當地最大的名片和品牌,也是「立鎮之本」、「強鎮之源」。大力實施「雙增雙提」,制定「567」發展思路,全力抓好設施大棚和沾冬二號推廣,推動霑化冬棗產業轉型升級,爭創省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片區。
下窪鎮在今年提出了冬棗產業轉型升級工程,按照「點、線、片、園、區」五字發展規劃,明確發展方向,細化任務目標。點,就是全鎮62個村,每村建設30畝以上連片示範點,實施示範引領。線,就是抓好全長27公裡永館路、東濱路採摘線路建設,沿線形成旅遊採摘產業發展隆起帶。片,就是打造1萬畝曹廟精品示範片區,今春完成3000畝,實現設施栽培和品種改良全覆蓋。園,就是全鎮建設10處50畝-300畝的高標準示範園,建設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冬棗協會、企業 基地、家庭農場等多種形式示範基地。其中在霑化冬棗研究所建設冬暖大棚、棉被延熟棚、鋼架春棚、普通防雨棚等多種形式實驗棚,實現霑化冬棗從6月份至11月份均可成熟數據積累。區,就是提升「棗戀谷」休閒莊園景區、下窪生態旅遊園景區,新開發垂釣等項目,擦亮4A級景區品牌。
在離古城高速收費站不遠的霑化丁太平家庭農場,一片嫁接好的冬棗樹整齊的排列在這。如何提高冬棗質量,丁太平也一直在不斷的摸索和實踐。丁太平介紹,採取統一澆水、統一施肥,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五統一」管理模式,為實現冬棗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同時丁太平家庭農場嚴格按照「限產提質」的要求,積極探索實驗,推行疏密間伐,嚴格控制畝產量,並使用誘蟲罐、粘蟲膠、粘蟲板等「綠色衛士」進行防治病蟲害,減少用藥次數,降低農藥殘留;棗園裡進行開溝施肥,加大有機肥及菌肥的投入,減少化肥用量,杜絕了單純使用氮肥;在樹行內鋪設無紡布,行間植草,涵養了土壤水分。「開溝施肥」「果園生草」、「物理防控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等一系列技術措施的應用,冬棗質量顯著提升,國內十幾家大型超市和水果營銷市場紛紛上門到家庭農場求購,農場內的冬棗價格比市場上要高出一倍多。
同樣,下窪鎮冬棗技術顧問、濱州市霑化區同利冬棗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觀朋在冬棗品質提升上也頗有感觸。孫觀朋介紹,自己種植了8畝冬棗,經過逐年嫁接成為沾冬二號,「可以說是供不應求。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冬棗品質是比較好的。採取了科學的管理模式,通過沃土工程和新技術利用來提升冬棗品質。」孫觀朋說,自家果園土壤有機值在4.17%,而標準在3%。「土壤的有機值高,產出的水果就好吃。」與此同時,他還採取了綠色防治技術,通過誘蟲罐、粘板物理防治等措施,讓冬棗更好的生長。「果園裡產的冬棗套袋的能賣到100元/斤,不套袋的冬棗能賣到50元/斤。」
新技術的運用,也為冬棗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在霑化生源冬棗專業合作社新設備、新技術展示區,水肥一體化技術、防草布覆蓋技術、高溫自動噴藥系統以及冬棗新品種都在這裡得到體現。下窪鎮冬棗辦主任劉榮昌介紹,霑化區生源冬棗專業合作社是由省派霑化下窪鎮鄉村振興服務隊和大下窪村黨支部共同組織發動、村民自願申請加入,集冬棗標準化種植、新技術和新設備推廣、網上電商銷售、物聯網技術品控、旅遊採摘、冬棗產業研發生產於一體的現代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沒想到冬棗還能有這麼多的吃法!」在生源冬棗專業合作社,展示的眾多冬棗周邊產品讓記者們眼前為之一亮。棗木雕刻、冬棗芽茶、棗花蜜、冬棗果酒等一系列產品,將冬棗的每個部分都得到了最大化的應用。
合作社成立以來,堅持以提高產品質量為核心,以擴大霑化冬棗社會影響力為己任,以提高合作社成員產業收入為目標,始終貫徹「一流質量、一流技術、一流服務、一流信譽」的宗旨,堅持「統一生產指導、統一水肥管理、統一病蟲防治、統一營銷分成、統一品牌宣傳」和「自主技術管理」「五統一加一自主」的管理機制,先後與每日優鮮銷售平臺、濟南陶魯連鎖超市、濟南孟鑫連鎖超市籤訂合作意向,逐步形成了「黨支部 合作社 基地 農戶 市場」的訂單農業運作模式;與順豐快遞公司籤訂霑化冬棗順豐物流中轉倉協議,共同打造霑化冬棗快速高質量運輸體系,為霑化冬棗的「二次革命」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新的活力,有效促進當地冬棗產業轉型升級,逐步實現棗芽茶、冬棗酵素、冬棗白酒、棗木雕刻、棗木清潔能源顆粒加工、鄉村棗園自駕採摘旅遊等項目的三產融合發展。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