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熟葵花籽為什麼便宜(快來嗑瓜子聽向日葵聊聊)
2023-05-05 12:32:09 1
瓜子可謂是休閒旅行必備之零食首選,但是擁有400多年歷史的瓜子文化你們有了解多少呢?今天筆者就來侃侃「瓜子在中國的前世今生」。
一、是葵,但又不完全是葵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不知當年在學習這首《十五從軍徵》時,你是否曾冒著被語文老師教訓的風險,提出過諸如「向日葵怎麼能煮成粥呢」這樣的疑惑。
在我們許多人的認識中,「葵」往往就是指「向日葵」,進而聯繫到消磨時間的必備零食葵花籽。但在過去的數千年裡,「葵」其實是一種重要常見蔬菜。《詩經·七月》述:「七月烹葵及菽。」《詩經·採菽》言:「樂只君子,天子葵之。」《詩經·板》載:「民之方殿屎,則莫我敢葵。」直至唐代,隨著農業的顯著發展和外來物種的大量傳入,葵才逐漸退出人們的餐桌——其名卻被花卉繼承。
而作為花名的「葵」,其實還是與我們熟知的向日葵不同。中晚唐以後,秋葵、蜀葵等觀賞植物被統稱為「葵」。岑參所言的「請君有錢向酒家,君不見,蜀葵花」;司馬光所言的「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蘇轍所言的「葵花已開闌,結子壓重枝」,即便涉及「向日」、「結子」等因素,也並非是指產出葵花籽的向日葵。
那麼「葵」到底什麼時候才是我們熟悉的那個「葵」呢?雖然尚無具體年份論斷,但我們基本可以確定——直至十六世紀中後期,也就是明代中期,向日葵才作為特色物產進入國人的視野。已知最早明確記載向日葵這一物種的古籍是成書於明嘉靖年間的浙江《臨山衛志》。成書於相近時段的《瓶史月表》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可見「向日葵」字樣的古籍。但因為此書只提出名字,而缺乏相關敘述,故而還不被視作證明向日葵在華身份的有力證據。
另外,在明清及以後的眾多地方志中,我們還可以找到向日葵的數十個別名:雍正十三年(1735年)所作的陝西《淳化縣誌》稱向日葵為「固本花」;同治十年(1871年)所作的《上海縣誌》稱向日葵為「秋葵」;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所作的廣西《恭城縣誌》稱向日葵為「黃葵」;民國六年(1917年)所作的黑龍江《林甸縣支》還把向日葵叫做「老羌刻花」……
二、來華,但還不清楚如何來華
從見諸史料到成為節假必備的休閒小零食,原生於美洲的向日葵來華算起來也已有近四百年。但也正是因為時間久遠,關於向日葵到底從哪條路線最先來華,如今也還缺乏定論。根據現有資料,我們只能還原向日葵傳入我國的大致路線。
作為一種原產於美洲的植物,向日葵的來華也與美洲大陸的發現和新航路的開闢有著緊密聯繫。綜合多地地方志記載,向日葵最有可能首先來到沿海的江浙一帶。除了上文提到的《臨山衛志》,浙江《平湖縣誌》、安徽《含山縣誌》、江蘇《徐州志》、福建《漳浦縣誌》等記述東南沿海人文地理的縣誌都較早出現關於向日葵的記載。
明代,江浙是全國有名的經貿要地和交通樞紐。江浙一帶出現的新物種向日葵被迅速帶往周邊地區,以及北上進入華北一帶,自然也是水到渠成。在明代萬曆年間至清初順治年間,於北方許多地方志中,我們便能發現向日葵的身影。再晚些時候,在東北的地方縣誌和湖廣、雲貴一帶的地方縣誌中,關於向日葵的記載也逐漸出現。待到康乾盛世,就連遠在西北內陸的陝西、新疆,人們也認識了向陽而生的向日葵……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喜愛侍弄花草的陝西人趙崡曾在《植品》中提到,陝西的向日葵最早由西方傳教士直接從海外帶來。但目前可見的最早相關記載是陝西的《米脂縣誌》——該書比《臨山衛志》晚了百餘年——故而趙崡提到的傳入可能只是一次偶發事件,並未對向日葵在我國的傳播路線進行根本性地改寫。
另外 ,在十六世紀後半葉西班牙人佔領東南亞的馬尼拉一帶後,橫貫太平洋與美洲的「太平洋絲綢之路」往往以東南亞作為中轉站。這使得一部分來自美洲的物產最終是通過雲南這一陸上口岸進入中國。再結合雲貴一帶較早出現對於向日葵的地方志記載,人們也較早將葵花籽和西瓜籽、南瓜籽一樣當作日常休閒零食的史實,從雲南入境便也可能是向日葵來華的一條重要路線。
三、翻身,絕對是「鹹魚翻身」
看到這,您可能會生出另一個疑惑:我們印象中的向日葵不是旺盛地盛開在寒冷的西伯利亞平原,以至於成為前蘇聯和俄羅斯的精神象徵嗎?怎麼它在中國一開始卻盛開在溫暖的南方呢?——對此,向日葵表示,鍋不在我,我不背。
作為漂洋過海而來的新客人,向日葵一開始也和其他許多外來物種一樣,只被發掘了觀賞價值。(這一點,能開出碩大花朵的向日葵還不算太倒黴——畢竟如今混成中餐調料界扛把子的辣椒曾經也只是觀賞植物。)而因為與傳統的「葵」至少在名字上「沾親帶故」,向日葵很快也被賦予了一些積極的意義,成為文人騷客的心頭好。(類似經歷,也曾發生在與「椒」有關係的辣椒身上。)
不過向日葵在花開之後畢竟還是會留下那麼大一盤葵花籽,人們想只把它作為一種觀賞植物也不容易。除卻成為零食,晚清時,向日葵終於在中國迎來了自己「鹹魚翻身」的機會。清代中後期,俄國開始對向日葵進行大規模培植,培育出產油量更高的可作為油料作物的向日葵。隨後,相關知識傳入我國東北地區:這一方面使東北的向日葵多了「老羌刻花」這個俗名,一方面也為東北成為我國向日葵重要產區打下了基礎。
只可惜局限於當時的種植技術、向日葵種子的品種,以及國人對食用油的食用習慣,向日葵沒能立刻就成為我國的主要油料作物——而建國以後,即便向日葵的品種和種植技術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在很多人的心中,葵花籽最大的作用仍然是閒暇時用來磨嘴皮子的小零食——以至於直到今天,即便向日葵穩坐全球第二大油料作物的寶座,健康的葵花籽油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它也依然改變不了中國人在閒暇嘮嗑時抓一把瓜子的習慣。(想像一下,若是瓜子只用來榨油而不用來嗑,那過冬又該失去多少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