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製造方法
2023-05-05 19:41:11 1
一種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包括壓頭,在所述壓頭下方設有可移動的工作檯,在所述工作檯上設有支撐輪轂和軸承外套的支撐組件,所述支撐組件包括設在所述工作檯上的底座和設在所述底座上的導柱,還包括設在所述導柱上的下模,在所述下模底端連接有一端伸入到所述底座上所設導向孔內的導向件;本發明採用能夠同時支撐軸承外套和輪轂的支撐組件,採用壓頭壓裝,一次性完成輪轂兩側的軸承外套的裝配,極大的提高了裝配效率。
【專利說明】一種收穫機輪穀軸承外套裝配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農業收穫機械,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申請人:了解到現有的收穫機輪轂和軸承外套裝配的工藝裝備比較落後,主要為兩種。一種是地攤式打具裝配,即收穫機輪轂放在地上,將輪轂一側的軸承外套放置於預安裝位置,用打具和錘擊的方式將軸承外套裝配到輪轂一側上;在完成輪轂一側的軸承外套裝配後,將收穫機輪轂進行翻轉,用相同方法裝配輪轂另一側的軸承外套。該種裝配方式的缺陷是裝配一致性較差,勞動強度大,安全性差,且工作效率低。
[0003]另一種是液壓工具機正反壓裝式的模壓裝配方法,即將收穫機輪轂放在一臺液壓設備工作檯上,壓完一面軸承外套後,取出輪轂後進行翻轉,然後將輪轂放置於另一臺液壓設備上進行二次模壓,將另一面軸承外套壓裝到位,這種壓裝方式不僅設備成本較高,工作效率較低。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裝配準確,裝配一致性好,裝配效率高的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6]該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包括壓頭,在所述壓頭下方設有可移動的工作檯,在所述工作檯上設有支撐輪轂和軸承外套的支撐組件,所述支撐組件包括設在所述工作檯上的底座和設在所述底座上的導柱,還包括設在所述導柱上的下模,在所述下模底端連接有一端伸入到所述底座上所設導向孔內的導向件。
[0007]本發明的優點在於:該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採用能夠同時支撐軸承外套和輪轂的支撐組件,採用壓頭壓裝,一次性完成輪轂兩側的軸承外套的裝配,極大的提高了裝配效率。
[0008]同時該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壓裝軸承外套時,無需翻轉收穫機輪轂,節省了設備,降低了輪轂裝配成本。
[0009]該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實現全自動化機械化操作,不僅安全可靠好,且節省人力,降低了人工勞動強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下面對本發明說明書各幅附圖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簡要說明:
[0011]圖1為本發明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圖1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的支撐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3為圖1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的下模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0014]圖4為圖1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的下模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0015]圖5為圖1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的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0016]上述圖中的標記均為:
[0017]1、壓頭,2、下模,3、導套,4、導柱,5、復位彈簧,6、導向杆,7、底座,8、導向孔,9、上軸承外套,10、輪轂,11、下軸承外套,12、固定板,13、調節螺杆,14、位移傳感器,15、液壓工具機床身,16、液壓缸,17、工作檯,18、限位塊,19、定位臺階,20、定位板,21、連接板,22、底板,23、安裝孔,24、通孔,25、連接孔,26、容納孔,27、導套容納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目的是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發明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並有助於其實施。
[0019]如圖1至圖5所示,該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包括壓頭1,在壓頭I下方設有可移動的工作檯17,在工作檯17上設有支撐輪轂10和軸承外套的支撐組件,支撐組件包括設在工作檯17上的底座7和設在底座7上的導柱4,還包括設在導柱4上的下模2,在下模2底端連接有導向件,導向件一端伸入到底座7上所設導向孔8內。
[0020]壓頭I連接液壓缸16的活塞杆,壓頭I上下方向運動,壓頭I下移實現輪轂10兩側的軸承外套的壓裝,一次性完成輪轂10兩側的軸承外套的裝配,極大的提高了裝配效率。
[0021]如圖3所示,在下模2上設有容納下軸承外套11的容納孔26及定位收穫機輪轂10的定位臺階19。收穫機輪轂10通過定位臺階19定位,下軸承外套11置於下模2上的容納孔26內通過導柱4支撐定位。
[0022]作為優選方案,導向件包括連接在下模2底端且一端伸入底座7上所設導向孔8的導向杆6,導向杆6可用同效果的導向塊或導向筒來替代,在導向杆6或導向塊或導向筒外部套裝有復位彈簧5,復位彈簧5兩端分別和下模2及底座7相接觸。復位彈簧5起支撐上模2及在下模2下壓後快速復位作用。壓頭I下壓時,帶動上軸承外套9、輪轂10、下模
2一起下移,直至上軸承外套9、下軸承外套11和輪轂10完成裝配,導向件在下模2移動過程中起到移動導向作用,以提高輪轂10和軸承外套的裝配準確性。
[0023]如圖2所示,作為優選方案,在導柱4和下模2之間設有一端和下模2連接的導套3,導套3和下模2連接的一端端部通孔構成容納下軸承外套11的導套容納孔27。壓頭I下壓時,下模2隨輪轂10 —起下移,導套3和導柱4滑動接觸,導套3起到移動導向作用,以提高輪轂10的裝配準確性。如圖1及圖2所示,導套3和下模2通過螺栓連接,導套3和下模2螺栓連接拆裝方便,在導套3損壞時只需更換導套3即可。或作為優選方案,如圖4所示,導套3和下模2為一體成型結構,一體成型結構加工製造方便,裝配方便。
[0024]作為優選方案,導向杆6或導向塊或導向筒伸入導向孔8的一端上設有限位塊18。限位塊18對導向杆6或導向塊或導向筒及與之連接的下模2的位移量進行約束,同時保證容納孔27的有效深度,在移動過程中防止導向杆6或導向塊或導向筒和底座7直接接觸,為二者提供保護。
[0025]作為優選方案,壓頭1、下模2和導柱4中心線重合。壓裝時壓頭1、下模2和導柱4中心線重合,能夠提高輪轂10軸承套的裝配準確性。[0026]可移動工作檯17通過滑軌連接在液壓工具機床身15上,壓頭I連接在液壓工具機上所設的液壓缸16的活塞杆上,在壓頭I下方位於可移動工作檯17 —側的液壓工具機床身15上設位置傳感器14。液壓工具機上設和可移動工作檯17進退的液壓缸16。位置傳感器14能準確控制可移動工作檯17的移動位置,以進一步提高輪轂10軸承裝配的準確性。
[0027]作為優選方案,在可移動工作檯17前進方向的一端的液壓工具機工作檯17上設有固定板12,在固定板12上設有調節螺杆13。優選調節螺杆13和可移動工作檯17接觸的端部上設擋塊,擋塊能增大和工作檯17的接觸面積。調節螺杆13用於限制可移動工作檯17的移動位移,以保證壓頭I下移模壓時,在位置傳感器14失靈的情況下,可移動工作檯17仍能運行到準確的工作位置,以進一步提高輪轂10軸承裝配的準確性,並防止因工件位置不準確造成設備或工件損壞。
[0028]如圖3所示,作為優選方案,底座7包括依次疊置的定位板20、連接板21及底板22,定位板20上設有安裝導柱4的安裝孔23,導柱4穿過安裝孔23和連接板21相連接;底板22、連接板21及定位板20通過螺栓和工作檯17連接;在底板22上設供導向杆6穿過的通孔24,導向孔8設在底板22及連接板21上;連接板21和定位板20接觸的一端設有連通通孔24及導向孔的連接孔25 ;導向杆6穿過連接孔25後再安裝限位塊18,限位塊18置於導向孔8內,限位塊18上移動位置由連接板21限位,限位塊18下移動位置由工作檯17限位。該種結構的底座7的不僅結構穩定性較好,且定位板20、連接板21及底板22規格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方便更換,以滿足使用需求。底座7也可為單板結構,單板結構的底座7加工工藝較為複雜,成本較高。
[0029]該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的工作過程如下:壓頭I與液壓缸16活塞杆連接,上下方向運動。因收穫機輪轂10較重,液壓工具機採用可移動工作檯17,支撐組件固定在可移動工作檯17上,分進出兩個工位。可移動的工作檯17在移出位置時,採用吊裝的方式取放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由手工放置,在移進位置時進行合模壓裝。
[0030]導套3和下模2同軸心連接,導向杆6或導向塊或導向筒和下模2採用螺紋連接,導套3、下模2和導向杆6或導向塊或導向筒組合成下模可動組件;導柱4與底座7共同組成支撐組件固定部件,該固定部件通過螺栓固定在工具機工作檯17上。
[0031]導套3與導柱4之間為圓柱滑動配合,導向杆6或導向塊或導向筒與限位塊18通過螺釘連接,限位塊18可在底座7的導向孔8內進行一定長度的上下移動,導向杆6或導向塊或導向筒上套有復位彈簧5,復位彈簧5可以推動下模可動組件由下止點自動恢復到上止點。
[0032]下模可動組件在固定部件、復位彈簧5和限位塊18的約束下,能夠進行一定範圍的上下位移,但不能轉動。輪轂10由下模2的上止口定位,上軸承外套9直接靠輪轂10上軸承裝配位的倒角定位,另外,導套3和下模2同軸連接,導套3與導柱4圓柱滑動配合,在下模2或導套3上止點與導柱4之間形成的一個空腔,用於放置、定位下軸承外套11,這樣就保證了上軸承外套9、輪轂10和下軸承外套11之間的同軸定位關係,保證了軸承外套壓裝的可靠性。
[0033]壓裝工序流程為:裝工件,可移動工作檯17移出,依次將下軸承外套11、輪轂10、上軸承外套9放置到位;合模,可移動工作檯17上的支撐組件帶動工件運行到移進位置,壓頭I下壓,推動上軸承外套9、輪轂10和下模可動組件一起向下移動,下軸承外套11與導柱4不動,從而將下軸承外套11壓入輪轂10 ;下軸承外套11到位後,輪轂10和下模可動組件不再移動,而壓頭I帶動上軸承外套9繼續下移,直至將上軸承外套9壓入輪轂10,到位後,壓頭I即到達下止點。
[0034]復位,壓頭I直接升至壓頭I上止點,在復位彈簧5的推壓作用下,下模可動組件上移,復位到下模可動組件上止點,輪轂10隨之上移;取件,可移動工作檯17上的支撐組件運行至移出位置,弔取已經壓裝好的輪轂10,然後進行下一輪壓裝。
[0035]以上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發明具體實現並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採用了本發明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發明的上述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於其它場合的,均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壓頭,在所述壓頭下方設有可移動的工作檯,在所述工作檯上設有支撐輪轂和軸承外套的支撐組件,所述支撐組件包括設在所述工作檯上的底座和設在所述底座上的導柱,還包括設在所述導柱上的下模,在所述下模底端連接有一端伸入到所述底座上所設導向孔內的導向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下模上設有容納下軸承外套的容納孔及定位收穫機輪轂的定位臺階。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導向件包括連接在所述下模底端且一端伸入底座上所設導向孔的導向杆或導向塊或導向筒,在所述導向杆或導向塊或導向筒外部套裝有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兩端分別和所述下模及底座相接觸。
4.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導柱和所述下模之間設有一端和所述下模連接的導套,所述導套和所述下模連接的一端端部通孔構成容納下軸承外套的導套容納孔。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導向杆或導向塊或導向筒伸入所述導向孔的一端上設有限位塊。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導套和所述下模為一體成型結構。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壓頭、下模和導柱中心線重合。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可移動工作檯通過滑軌連接在液壓工具機床身上,所述壓頭連接在液壓工具機上所設的液壓缸活塞杆上,在所述壓頭下方位於所述可移動工作檯一側的液壓工具機床身上設位置傳感器。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其特徵在於:在可移動工作檯前進方向的一端的液壓工具機床身上設有固定板,在所述固定板上設有調節螺杆。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收穫機輪轂軸承外套裝配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底座包括依次疊置和所述工作檯連接的定位板、連接板及底板,所述定位板上設有安裝導柱的安裝孔,所述導柱穿過安裝孔和連接板相連接;在所述底板上設供限位塊穿過的導向孔,所述導向孔設在底板及連接板上;所述連接板和定位板接觸的一端設有連通通孔及導向孔的連接孔。
【文檔編號】B23P19/027GK103786013SQ201410044053
【公開日】2014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9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29日
【發明者】李洪全, 孫傳明, 馮雪海, 李衛東, 白金鰲 申請人: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