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行車機械手間距智能調整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14:05:3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行車機械手間距智能調整機構。
背景技術:
鋰電池上料需要根據電芯的中心為基準,電池在化成過程中,電芯的移動位置由電芯的極耳面定位,此時需要調整夾具組之間的位置。在現有技術中,夾具組的調整由手工調整,故而很難保證兩邊夾組平行,從而導致電芯接觸不良。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設計合理的、可精確調節各夾具組之間距離的行車機械手間距智能調整機構。
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包括機構主體,所述機構主體平行設置有若干個夾具固定裝置,所述夾具固定裝置均設置有夾具放置腔,若干所述夾具放置腔內均適配設置有夾具組,若干所述夾具固定裝置之間通過絲杆調節機構相連接,所述絲杆調節機構與設置在所述機構主體上的電機相配合。
進一步地,所述絲杆調節機構包括梯形絲杆、設置在所述梯形絲杆的前端的絲杆輪和設置在所述電機的轉軸的末端的電機輪,若干所述夾具固定裝置均設置有與所述梯形絲杆相配合的螺紋孔,所述梯形絲杆橫穿過所有所述螺紋孔並與其相配合,所述梯形絲杆的後端適配設置在所述機構主體上,所述絲杆輪通過齒形皮帶與所述電機輪相配合。
更進一步地,所述絲杆輪的數量為兩個,並左右對稱設置在所述機構主體上,所述電機輪位於兩個所述絲杆輪的中線的上半部分上,所述齒形皮帶呈三角形套設在所述絲杆輪和電機輪上。
作為優化,所述絲杆輪與所述電機輪之間設有限位輪,所述限位輪左右對稱設置在所述機構主體上,所述齒形皮帶呈凸字型套設在所述限位輪、所述絲杆輪和電機輪上。
又更近一步地,所述機構主體上設置有滑軌,若干所述夾具固定裝置均設置有與所述滑軌相配合的滑塊。
更進一步地,若干所述夾具固定裝置和所述夾具組的數量均為兩組,所述夾具組包括若干行車機械手夾具。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絲杆調節機構通過齒形皮帶、齒輪和梯形絲杆的相互配合完成夾具組之間的距離調整。伺服電機通過驅動電機輪控制絲杆輪的正反轉運動,使與絲杆輪固定連接的正反牙梯形絲槓與絲杆輪同步運動,而梯形絲杆的正反轉最終可精確控制夾具固定裝置內的夾具組之間的距離的調整。由伺服電機正反轉控制夾具組間距的調整,機構運轉穩定可靠,並能夠通過參數設定可調整以適應多種規格型號的電池的夾具組的間距。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2所示,本實施例包括機構主體1和固定設置在所述機構主體1中部的電機11,所述電機11為伺服電機;所述機構主體1平行設置有若干個夾具固定裝置2,所述夾具固定裝置2均設置有夾具放置腔,若干所述夾具放置腔內均適配設置有夾具組3,若干所述夾具固定裝置2和所述夾具組3的數量均為兩組,所述夾具組3包括若干行車機械手夾具31,所述行車機械手夾具31可可通過夾爪夾持鋰電池;兩組所述夾具固定裝置2之間通過絲杆調節機構4相連接,所述絲杆調節機構4包括兩組梯形絲杆41、設置在兩組所述梯形絲杆41的前端的兩個絲杆輪42和設置在所述電機11的轉軸的末端的電機輪43,兩個所述絲杆輪42左右對稱設置在所述機構主體1上,所述電機輪43位於兩個所述絲杆輪42的中線的上半部分上,所述齒形皮帶呈三角形套設在所述絲杆輪42和電機輪43上,作為優化,在所述絲杆輪42與所述電機輪43之間設有限位輪12,所述限位輪12左右對稱設置在所述機構主體1上,所述齒形皮帶呈凸字型套設在所述限位輪12、所述絲杆輪42和電機輪43上,此優化項可減小所述絲杆調節機構4的佔用空間,並且加入所述限位輪12,可使所述齒形皮帶與所述絲杆輪42和電機輪43的接觸面積增大,使得所述絲杆調節機構4的運行更加穩定順暢;兩個所述夾具固定裝置均設置有與所述梯形絲杆41相配合的螺紋孔,所述梯形絲杆41橫穿過所有所述螺紋孔並與其相配合,所述梯形絲杆41的後端適配設置在所述機構主體1上,所述絲杆輪42通過齒形皮帶與所述電機輪43相配合;所述機構主體1上設置有滑軌,兩個所述夾具固定裝置2均設置有與所述滑軌相配合的滑塊,位於所述夾具固定裝置2內的所述夾具組3通過所述絲杆調節機構4與設置在所述機構主體1上的電機11相配合;所述絲杆調節機構4通過所述齒形皮帶、齒輪和所述梯形絲杆41的相互配合完成所述夾具組3之間的距離調整。伺服電機通過驅動所述電機輪43控制所述絲杆輪42的正反轉運動,使與所述絲杆輪42固定連接的正反牙梯形絲槓與所述絲杆輪42同步運動,而所述梯形絲杆41的正反轉最終可精確控制所述夾具固定裝置2內的所述夾具組3之間的距離的調整。由伺服電機正反轉控制所述夾具組3間距的調整,機構運轉穩定可靠,並能夠通過參數設定可調整以適應多種規格型號的電池的夾具組的間距。
本實用新型可用於夾具組整體間距調節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