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改進的多缸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05:30:11 2
專利名稱:一種改進的多缸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實用新型是關於對多缸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的改進。
現有多缸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如一汽多缸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由於異型複雜,通常採用鋁合金低壓鑄造工藝和重力鑄造工藝模鑄成型。為適應上述模鑄成型工藝,產品結構不盡合理,如不需加厚部位(例如裙邊中部飛輪腔內側)的壁厚也做得較厚,這樣由於上述鑄造工藝結晶壓力低,充盈壓力不夠,造成補縮不足,模鑄成品在該部位會產生疏鬆、縮孔、強度不夠等缺陷;其次為方便模鑄後的脫模,飛輪殼軸向伸出部分的表面斜度較大達3.5度,不僅浪費材料,增加產品重量,而且也容易造成因壁厚不均勻產生疏鬆、縮孔等缺陷;再就是飛輪殼上與底座的連接塊強度不夠,裝機後容易發生斷裂。這些不僅影響飛輪殼的強度、延伸率等機械性能指標,而且產品用料多,重量大,模鑄成品率低,製造成本相對較高。更不能滿足大功率柴油機對飛輪殼的要求,因而目前大功率多缸柴油機只能採用鑄鐵飛輪殼,柴油機功率與重量比指標低,並且增加了飛輪殼機械加工難度和機械加工成本。
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飛輪殼存在的缺陷而作的改進,提供一種結構合理,用料省,重量輕,強度高,機械性能好的多缸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
實用新型目的實現,主要改進是將飛輪殼軸向伸出部的表面斜度改小,變為1-2.5度,不僅可減少材料消耗,降低製造成本,而且還可減輕飛輪殼重量,提高強度。具體說,實用新型多缸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其特徵在於所說飛輪殼軸向伸出表面斜度為1-2.5度。實用新型飛輪殼軸向伸出表面斜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其中尤以上模飛輪腔內側面及裙邊外側面的斜度較小為1-2度,下模飛輪殼固定連接部件側軸向伸出外側面及齒輪腔內則面的斜度稍大為1.5-2.5度為好,這樣由上下模撥模斜度不同,形成上下不同抱緊力,有利於成型產品隨上模脫出。
實用新型還產品在飛輪殼裙邊中部(安裝測速裝置部位)飛輪腔內側壁上開有凹坑,不僅可減少產品材料用量,而且可以徹底解決該部位疏鬆、縮孔缺陷,增強該部位的機械性能。
為提高飛輪殼上與底座連接塊的強度,實用新型在連接塊上有凸出的加強筋,還可以在兩連接塊間設置連接加強筋,以進一步提高連接塊的強度。
下面結合一個非限定性實施例的描述,進一步說明實用新型結構。
圖1為6缸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
圖1A-A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B向凹坑結構局部示意圖。
實施例參見附圖,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1的飛輪腔2內側面3及裙邊4的外側面5的斜度略小為1.5度,飛輪殼固定連接塊6一側的軸向伸出外側面7及齒輪腔8的內則面9的斜度略大為2度。裙邊4中部(安裝測速裝置部位)10的飛輪腔內側壁上開有凹坑11,凹坑11的上部深度大於下部深度。飛輪殼上與底座的連接塊6上設有凸出的加強筋12,兩連接塊間設有加強筋13。
實用新型由於減小了飛輪殼的表面斜度,不僅使得壁厚均勻,提高了產品的鑄造工藝性能,而且減輕了產品重量,相同規格產品可減重1KG左右。連接部位加強筋的設置,大大提高了該部位的強度,有效避免了裝機後的斷裂現象。裙邊中部飛輪腔內側壁設置的凹坑,不僅可以100%消除了該部位疏鬆、縮孔的缺陷,而且對減輕重量也是有利的。實用新型飛輪殼,不僅可以用於一般功率的柴油機,而且還可以用於大馬力柴油機,提高了柴油機功率與重量比指標。
為描述方便,實用新型所說多缸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及飛輪兩詞所指為同一物。
權利要求1.一種多缸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其特徵在於所說飛輪殼軸向伸出表面斜度為1-2.5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多缸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其特徵在於所說飛輪殼軸向伸出表面斜度不等。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多缸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其特徵在於所說飛輪腔內側及裙邊外側面的斜度較小為1-2度,飛輪腔固定連接側軸向伸出外側面、齒輪腔內則面的斜度稍大為1.5-2.5度。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多缸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其特徵在於所說飛輪殼與底座連接塊上有加強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多缸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其特徵在於所說飛輪殼與底座連接塊間有加強筋。
6.根據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多缸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其特徵在於所說飛輪殼裙邊中部飛輪腔內側壁上開有凹坑。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多缸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其特徵在於所說飛輪腔內側壁凹坑上部深度大於下部深度。
專利摘要實用新型是關於對多缸柴油機齒輪室罩蓋飛輪殼的改進,其特徵飛輪殼軸向伸出表面斜度小為1—2.5度,飛輪殼與底座連接塊上及連接塊間有加強筋,以及在飛輪殼裙邊中部飛輪腔內側壁上設有凹坑。使飛輪殼不僅減輕了重量,而且機械性能大提高,並可適用於大馬力柴油機使用。
文檔編號B60K23/00GK2406855SQ0021924
公開日2000年11月22日 申請日期2000年1月24日 優先權日2000年1月24日
發明者王秀清 申請人:王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