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二輪車的車座支撐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08:06:21 5
專利名稱:機動二輪車的車座支撐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 機動二輪車的車座支撐結構,更特別地涉及經由物品收納箱由車體骨架來支撐車座負荷的機動二輪車的車座支撐結構。
背景技術:
通常,例如像日本特開平11-139371號公報(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那樣,機動二輪車設置有下述車座支撐結構,在該車座支撐結構中,物品收納箱和燃料箱配置於車座下方,車座的負荷經由物品收納箱和燃料箱由車體骨架支撐。更具體地,物品收納箱的底部的前部和後部被支撐於車體骨架,並且由於存在為了覆蓋燃料箱的上部而形成於後部的罩部,物品收納箱也經由燃料箱由車體骨架支撐。車座的底板以能夠與物品收納箱的上邊緣接觸的方式設置。因此,機動二輪車被構造成使得車座負荷經由物品收納箱的上邊緣和物品收納箱的底部的前部、底部的後部以及罩部由車體骨架支撐。由於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機動二輪車的車座支撐結構以上述方式構造,必須通過從車座負荷直接作用的上邊緣部到由車體骨架支撐的底部的前部、底部的後部和罩部形成肋來加強物品收納箱,即在整個物品收納箱上形成肋。這導致不可避免地增大物品收納箱的重量和尺寸。此外,由於物品收納箱在底部的前部、底部的後部和罩部三個部位由車體骨架支撐,因此使得車體骨架的支撐結構複雜化。
發明內容
考慮到上述情況而構思了本發明,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減小機動二輪車的物品收納箱的重量和尺寸由此來支撐機動二輪車的車座負荷的機動二輪車的車座支撐結構。為實現上述目的而提供的本發明將提供一種機動二輪車的車座支撐結構,在該機動二輪車的車座支撐結構中,物品收納箱和燃料箱分別在車體前後方向上的前側和後側配置於車座的下方,所述物品收納箱和所述燃料箱由車體骨架支撐,以經由所述物品收納箱由所述車體骨架支撐所述車座的負荷,其中,所述物品收納箱設置有鉸連結收部和車座支撐臺座,所述鉸連結收部設置於所述物品收納箱的車體前後方向上的前端部,並且所述鉸連結收部經由鉸鏈支撐所述車座的前端部;所述車座支撐臺座以能夠與所述車座的底板接觸的方式設置於所述物品收納箱的車體前後方向上的後端部,所述車座支撐臺座由所述車體骨架支撐。此外,在本發明的上述方面的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可以期望的是,所述物品收納箱在所述物品收納箱的底部的車體前後方向上的前部和所述車座支撐臺座這兩個部位被支撐於所述車體骨架。可以優選的是,所述車座支撐臺座形成為朝所述燃料箱側凸出的箱形。
此外,可以期望的是,所述車座支撐臺座與一體地形成於所述燃料箱的凸緣一起緊固到所述車體骨架,所述凸緣朝所述燃料箱的車體前後方向上的前方突出。可以進一步期望的是,在彈性構件介入所述車座支撐臺座和所述燃料箱的所述凸緣之間的狀態下,所述車座支撐臺座與所述凸緣一起緊固到所述車體骨架。根據具有上述特徵的本發明,由於與車座的底板接觸以支撐車座負荷的物品收納箱的車座支撐臺座由車體骨架支撐,因此僅需要加強車座支撐臺座而不需要加強物品收納箱的整個結構。因此,能夠減小物品收納箱的重量和尺寸。本發明的另外的特徵、功能和優勢從下述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將變得明 顯。
[圖I]是示出應用了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機動二輪車的車座支撐結構的機動二輪車的左側透視圖。[圖2]是示出圖I中的物品收納箱、燃料箱和後骨架的詳細結構的立體圖。[圖3]是沿圖2中的線III- III截取的放大的剖視圖。[圖4]是沿圖2中的線IV- IV截取的剖視圖。[圖5]是沿圖3中的線V- V截取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參照
實施本發明的最佳方式、即實施方式。還要注意的是,這裡使用的諸如「上」、「下」、「左」、「右」等指示方向的用詞基於附圖中示出的狀態或者諸如圖I示出的機動二輪車的立著的狀態。在應用了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機動二輪車的車座支撐結構的圖I示出的機動二輪車中,小型機動二輪車10包括底梁式(underbone-shaped)車體骨架11。在車體骨架11中,一個主骨架13從用作前頭部的轉向管12的後部向下延伸,左右一對後骨架14從主骨架13的位於車輛下部的部分朝後上方傾斜地延伸。前叉15和車把16 —起以能夠向左和向右樞轉的方式支撐於轉向管12,前輪17能樞轉地支撐於前叉15的末端。由主骨架13的位於車輛的下方中部的部分通過連杆構件18能樞轉地支撐動力單元19,從而動力單元19能夠繞樞軸20在上下方向上擺動。動力單元19是小型機動二輪車中通常使用的動力單元,並包括一體的發動機21和傳動裝置22。後輪23直接能樞轉地支撐於傳動裝置22的後部。後懸掛單元24沿上下方向布置於傳動裝置22的後部和後骨架14之間。通過後懸掛單元24,以吸收振動的方式懸掛動力單元19和後輪23。在車體骨架11中,車座25以能打開或關閉的方式設置於後骨架14上方。在車座25下方,容納諸如頭盔等物品的物品收納箱38配置於車輛的前側,燃料箱39配置於車輛的後側。當車座25打開時,可以將物品放入物品收納箱38中以及從物品收納箱38中取出物品。此外,車體骨架11和動力單元19的前部被由合成樹脂製成的骨架罩26完全地覆蓋,以改善外觀並保護內部設備。發動機21被構造成使得汽缸總成28從曲柄軸箱27的前部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向前傾斜並延伸。傳動裝置22以從曲柄軸箱27的左側向後延伸的方式與曲柄軸箱27 —體地設置。汽缸總成28包括從曲柄軸箱27側依次疊放的汽缸體29、汽缸蓋30和汽缸蓋罩31。向汽缸蓋30的未示出的進氣口供給混合物(燃料-空氣混合物)的發動機進氣系統33配置於汽缸總成28和曲柄軸箱27的上方。發動機進氣系統33包括空氣濾清器34、出口軟管35、節流閥體36、進氣管37和未示出的燃料噴射裝置。進氣管37的一端連接到在汽缸蓋30的上部開口的進氣口。節流閥體36連接到進氣管37的另一端並增大或減少將供給到汽缸蓋30的進氣口的吸入的空氣的量。燃料噴射裝置豎立地安裝於進氣管37的上部,以從燃料箱39向汽缸蓋30的進氣口噴射預定量的燃料。空氣濾清器34通過螺栓等固定於傳動裝置22的上部。空氣濾清器34和節流閥體36由出口軟管35聯接。空氣濾清器34吸入外部空氣,利用未示出的過濾器從空氣中去 除灰塵等,並將清潔的空氣作為吸入的空氣導引至節流閥體36。未不出的排氣口開口於汽缸蓋30的下表面。未不出的排氣管從排氣口向後延伸,排氣消聲器40聯接到排氣管的後端。排氣口、排氣管和排氣消聲器40構成發動機排氣系統。發動機排氣系統和發動機進氣系統33與動力單元19 一起繞樞軸20在上下方向上擺動。左右一對後骨架14沿著物品收納箱38的左側和右側延伸,朝向位於物品收納箱38的後壁38A的上部和燃料箱39的前部之間的部分朝後上方傾斜地升高,然後在大致水平的方向上向後延伸。跨接管41在位於物品收納箱38的後壁38A的上部和燃料箱39的前部之間的位置布置於該一對後骨架14之間。如圖2所示,凸緣42繞大致整周與燃料箱39 —體地形成。在凸緣42中,朝車體前方突出的凸緣前部42A布置於跨接管41上。凸緣前部42A以稍後說明的方式緊固。凸緣42的凸緣後部42B固定到後骨架14。通過凸緣前部42A和凸緣後部42B,燃料箱39由後骨架14來支撐。如圖I所示,骨架安裝部43安裝於物品收納箱38的底部前側,朝車體後方凸出的車座支撐臺座44在後壁38A的上部與後壁38A —體地形成。如圖3所示,車座支撐臺座44包括左右一對臺座側壁部45、與兩個臺座側壁部45的下部和物品收納箱38的後壁38A —體的臺座底部46以及與臺座底部46的後部和兩個臺座側壁部45 —體的臺座後壁部47,並且形成為提供箱形外觀。如圖I和圖2所示,骨架安裝部43被固定到在左右一對後骨架14之間伸張的撐杆48。如圖3和圖5所示,車座支撐臺座44的臺座底部46布置於燃料箱39的凸緣前部42A的上表面上,並且與燃料箱39的凸緣前部42A —起由螺栓49和螺母50固定到安裝於跨接管41的安裝支架51。因此,物品收納箱38在兩個部位、即骨架安裝部43和車座支撐臺座44的臺座底部46由後骨架14支撐。彈性構件52設置於螺栓49的對車座支撐臺座44的臺座底部46加壓的頭部和燃料箱39的凸緣前部42A之間。更具體地,車座支撐臺座44的臺座底部46經由位於臺座底部46和燃料箱39的凸緣前部42A之間的彈性構件52藉助於螺栓49和螺母50安裝到跨接管41的安裝支架51。如圖4所示,燃料箱39的凸緣前部42A以在車輛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設置。車座支撐臺座44的臺座底部46與燃料箱39的凸緣前部42A —起由多個(例如兩個)螺栓49緊固到跨接管41的安裝支架51。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圖I示出的車座25具有包括駕駛員座和乘客座的雙座結構,但是車座25也可以具有僅包括駕駛員座的單座結構。車座25的前端部以能夠在車體前後方向上樞轉的方式通過鉸鏈53能樞轉地支撐於物品收納箱38的鉸連結收部54。車座25從物品收納箱38和燃料箱39的上側覆蓋物品收納箱38和燃料箱39,物品收納箱38的上部開口 55以通過樞轉車座25來打開或關閉的方式設置。
車座25的後端部與布置於後骨架14的後端部之間的後橋56接觸並由後橋56支撐,並使用未示出的設置用於後橋56的鎖定機構與後橋56接合或者從後橋56分開。車座25的底板57 (圖5)的車體前後方向上的中央部與設置於物品收納箱38的後壁38A的上部的車座支撐臺座44的臺座側壁部45接觸並由臺座側壁部45支撐。因此,如圖I所示,作用於車座25的負荷經由物品收納箱38的鉸連結收部54、骨架安裝部43和撐杆48由車體骨架11支撐。負荷也經由物品收納箱38的車座支撐臺座44的臺座側壁部45、燃料箱39的凸緣前部42A和跨接管41由車體骨架11支撐。負荷還經由後橋56由車體骨架11支撐。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車座支撐臺座44的與車座25的底板57接觸的臺座側壁部45由在車輛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肋58和在車輛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肋59來加強,肋58和肋59以圖3和圖4示出的方式與臺座側壁部45 —體地形成於臺座側壁部45內部。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結構和配置,能夠獲得下述有利的功能和效果(I)至
(6)。(I)由於與車座25的底板57接觸以支撐車座負荷的物品收納箱38的車座支撐臺座44經由安裝支架51和跨接管41由後骨架14支撐,因此僅需要使用肋58和肋59來加強車座支撐臺座44而不需要加強物品收納箱38的整個結構,由此能夠減小物品收納箱38的重量和尺寸。另外,由於能夠減小物品收納箱38的尺寸,因此物品收納箱38很少影響諸如後骨架14或車座25等布置於物品收納箱38的外周部的組件或部件。(2)物品收納箱38在兩個部位、即骨架安裝部43和車座支撐臺座由後骨架14支撐。該結構能夠簡化通過車體骨架11來支撐物品收納箱38的結構。(3)與車座25的底板57接觸以支撐車座負荷的物品收納箱38的車座支撐臺座44形成為箱形,因此,物品收納箱38的剛度增大,並且能夠改善抵抗車輛左右方向上的振動和傾斜的強度。(4)物品收納箱38的車座支撐臺座44通過燃料箱39的凸緣前部42A固定到跨接管41。即使跨接管41具有筒狀結構,通過在跨接管41和車座支撐臺座44之間介入平的凸緣前部42A能夠確保將車座支撐臺座44安裝到跨接管41。(5)在彈性構件52介入車座支撐臺座44和燃料箱39的凸緣前部42A之間的狀態下,與車座25的底板57接觸的物品收納箱38的車座支撐臺座44與燃料箱39的凸緣前部42A 一起緊固到跨接管41。根據該配置,即使發動機21的振動通過後骨架14和跨接管41傳遞到燃料箱39的凸緣前部42A,彈性構件52也能夠吸收振動。結果,能夠防止發動機21的振動傳遞到車座25。(6)在本實施方式中,優選的是,僅物品收納箱38的與車座25的底板57接觸的車座支撐臺座44中的臺座側壁部45需要與車座25的底板57接觸。因此,僅需要提高臺座側壁部45相對於車座25的底板57的尺寸精度。該配置有利於製造物品收納箱38。上文中,雖然參照優選的實施方式說明了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該實施方式。例如,如果物品收納箱38可以構造成使得車座支撐臺座44的臺座底部46的大致整個表面與燃料箱39的凸緣前部42A接觸,那麼車座支撐臺座44的臺座底部46與凸緣前部42A的接觸面積增大,因此能夠改善車座支撐臺座44的耐久性。權利要求
1.一種機動二輪車的車座支撐結構,在該機動二輪車的車座支撐結構中,物品收納箱和燃料箱分別在車體前後方向上的前側和後側配置於車座的下方,所述物品收納箱和所述燃料箱由車體骨架支撐,以經由所述物品收納箱由所述車體骨架支撐所述車座的負荷, 其中,所述物品收納箱設置有鉸連結收部和車座支撐臺座,所述鉸連結收部設置於所述物品收納箱的車體前後方向上的前端部,並且所述鉸連結收部經由鉸鏈支撐所述車座的前端部;所述車座支撐臺座以能夠與所述車座的底板接觸的方式設置於所述物品收納箱的車體前後方向上的後端部,所述車座支撐臺座由所述車體骨架支撐。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機動二輪車的車座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物品收納箱在所述物品收納箱的底部的車體前後方向上的前部和所述車座支撐臺座這兩個部位被支撐於所述車體骨架。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機動二輪車的車座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車座支撐臺座形成為朝所述燃料箱側凸出的箱形。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機動二輪車的車座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車座支撐臺座與一體地形成於所述燃料箱的凸緣一起緊固到所述車體骨架,所述凸緣朝所述燃料箱的車體前後方向上的前方突出。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機動二輪車的車座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在彈性構件介入所述車座支撐臺座和所述燃料箱的所述凸緣之間的狀態下,所述車座支撐臺座與所述凸緣一起緊固到所述車體骨架。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機動二輪車的車座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燃料箱的所述凸緣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以與所述物品收納箱的所述車座支撐臺座的大致整個表面接觸。
全文摘要
一種機動二輪車(10)的車座支撐結構,其以如下方式構造物品收納箱(38)和燃料箱(39)分別在車座(25)的車體前後方向上的前側和後側配置於車座(25)的下方,物品收納箱和燃料箱由後骨架(14)支撐,以經由物品收納箱由後骨架支撐車座(25)的負荷。物品收納箱設置有鉸連結收部(54)和車座支撐臺座(44),鉸連結收部設置於物品收納箱的車體前後方向上的前端部,並且鉸連結收部用於經由鉸鏈(53)支撐車座的前端部;車座支撐臺座以能夠與車座的底板(57)接觸的方式設置於物品收納箱的車體前後方向上的後端部,車座支撐臺座由後骨架支撐。
文檔編號B62J9/00GK102639392SQ201080054159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25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30日
發明者增田隆信 申請人:鈴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