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減控坡耕地主要面源汙染物進入毗鄰水體的方法與流程
2023-04-23 04:59:26 1
本發明涉及水汙染控制及環境保護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減控坡耕地主要面源汙染物進入毗鄰水體的方法。
背景技術:
植物過濾帶是可使地表徑流中汙染物沉降、過濾、稀釋、下滲和吸收的草地、以草覆蓋的水道以及農田等植被區域系統,或者是將產生地表徑流及汙染的區域同地表水體分隔開的植物帶。植物過濾帶通過植物對徑流中沉積物及其攜帶汙染物的阻擋和過濾、植被對汙染物的吸收和利用、土壤對汙染物的吸附以及土壤微生物對汙染物的降解、轉化和固定去除汙染物;是攔截去除農田徑流汙染物、保護毗鄰水體水質的一種有效方法。以前關於植物過濾帶的研究,過濾帶的配置大多基於對地表徑流中氮磷汙染物去除效果的考慮,未涉及對有機汙染物農藥的去除效果,而且對植物過濾帶去除地下滲漏水中汙染物的效果以及過濾帶植物的經濟效益考慮較少。此外,現有植物過濾帶技術大多忽略了維護管理措施,但科學合理的維護管理是持續、充分發揮植物過濾帶生態功能必不可少的環節,同時也可以實現其經濟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減控坡耕地主要面源汙染物進入毗鄰水體的方法。為了實現本發明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減控坡耕地主要面源汙染物進入毗鄰水體的方法,在水體最高水位線以上5~10米的陸地區域建植植物過濾帶,所述植物過濾帶由飼草帶、觀賞草帶和溼生植物帶複合組成。進一步地,所述植物過濾帶的建植區域的地面坡度為3~7度。若原有地形地勢不滿足條件,可在原有地形地勢的基礎上,採取削高補低的整理方式,調整地面坡度至3~7度。然後翻耕建植區域土地,清除土壤中的石塊等雜物,並進行耱耙平整,以便利於播種和種苗移植。進一步地,所述植物過濾帶由耕地至水體方向依次建植飼草帶、觀賞草帶和溼生植物帶。進一步地,所述飼草帶的建植面積佔植物過濾帶總建植面積的30~50%;所述觀賞草帶的建植面積佔植物過濾帶總建植面積的10~30%;溼生植物帶的建植面積佔植物過濾帶總建植面積的30~50%。作為優選,所述飼草帶的建植面積佔植物過濾帶總建植面積的40%;所述觀賞草帶的建植面積佔植物過濾帶總建植面積的20%;溼生植物帶的建植面積佔植物過濾帶總建植面積的40%。進一步地,所述飼草帶植物的種植方式採用沿坡等高線方向進行條播,所述觀賞草帶和溼生植物帶植物的種植方式為營養缽苗移植。進一步地,所述飼草帶植物的播種量在40~60kg/hm2,播種行距為15~20cm,播種深度為1~3cm,秋季宜淺播。播種時間春季與秋季均可進行,最好在雨後搶墒播種或播後及時灌溉,以提高出苗率。所述觀賞草帶植物的種植密度為6~8株/m2,移植後及時進行澆灌,以利於植物快速成活和定植;所述溼生植物帶植物的種植密度為8~10株/m2,移植後及時進行澆灌,以利於植物快速成活和定植。進一步地,所述飼草帶的植物選自苜蓿、無芒雀麥、草地雀麥、葦狀羊茅、羊草和披鹼草等生態適應性較好的牧草品種的一種或幾種。所述觀賞草帶的植物選擇根系發達,分櫱能力強,地上部叢生密集,株高大於50cm,且具有一定觀賞性的植物。可選自遠東芨芨草、狼尾草、野古草、大油芒、針茅和花葉芒中的一種或幾種。所述溼生植物帶的植物選自水生鳶尾、蘆葦、菖蒲、香蒲和千屈菜中的一種或幾種。進一步地,植物過濾帶在建植後需要及時或定期清理過濾帶區域的鬱積物,保證徑流均勻通過,防止出現溝蝕、繞流等不利情況。同時還需適時刈割過濾帶植物的地上部分。飼草帶須根據生育期適時刈割,可以在生態草抽穗期或果熟期前進行刈割,以保證牧草的飼用價值,並利於飼草帶優勢覆蓋度形成。觀賞草帶和溼生植物帶在秋末冬初刈割地上部分,利於來年植物再生,同時也可消除火災隱患。恰當的維護管理措施,可以使植物過濾帶的生態功能得以更好地發揮。進一步地,飼草帶植物刈割後可作為牧草。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提供一種減控坡耕地主要面源汙染物進入毗鄰水體的方法,通過建植植物過濾帶,不僅能有效去除地表徑流中氮磷汙染物,而且對常用農藥毒死蜱、阿特拉津等也有較好去除效果。所述植物過濾帶還能有效去除滲漏水中的氮磷汙染物,減少汙染進入地下水。不僅如此,所述植物過濾帶組成中的飼草帶植物具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