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差速器的製作方法
2023-04-25 02:53:26 1
專利名稱:工程機差速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差速器,具體地說,是一種工程機用差速器。
技術背景現行的該類型工程機差速器普遍存在以下個兩缺點第一、差速器殼設計 不夠合理,強度不夠,容易孫損。第二、半軸齒輪花鍵孔較小,使半軸直徑不 能加粗,導致強度不能適應工程機要求。第三、圓柱從動齒輪與殼體的連接方 式不夠合理,導致螺栓容易折斷,差速器使用壽命較短。發明內容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工程機差速器,通過改進差速器 殼體的構造和連接方式,增加強度;通過改變半軸齒輪,增加半軸強度,克服 上述已有同類產品的缺陷。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工程機差速器,包括連接在一起的左殼體和右殼體,安裝在殼體內部 的兩個半軸齒輪,還包括固定於殼體上的圓柱從動輪,右殼體上開設有內外兩 圈安裝 L,即外圈安裝孔和內圈安裝孔;左殼體上開設有與所述內圈安裝孔對應的左殼體安裝孔;通過螺栓穿過外圈安裝孔和圓柱從動輪上對應的安裝孔,圓柱從動輪固定在右殼體上;通過螺栓穿過內圈安裝孔和左殼體安裝孔,左右殼體 互相連接。 所述的兩個半軸齒輪均選用內花鍵+九鍵的半軸齒輪;花鍵的鍵底尺寸為 042mm,齒數十八齒,模數5.25,或者齒數二十齒,模數3.5。左殼體和右殼體均採用鑄鋼件,各自內外球面之間均採用若干條加強筋連 接;內球面尺寸0114—115mm。本發明的積極效果在於差速器左右殼體設計科學,自身強度和連接強度更高,能適應工程機要求。半軸齒輪的設計選擇更符合實際要求,提高了 產品綜合性能,延長了差速器和半軸的使用壽命,且左右半軸能夠達到互換。 另外由於左右殼體均採用加強筋連接,潤滑油可從加強筋之間的若千條長孔進 入到殼體內部實施潤滑。
圖l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右殼體的外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左殼體的外側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l-3所示,本發明包括連接在一起的左殼體1和右殼體4,安裝在殼體內 部的兩個半軸齒輪。右殼體4上開設有內外兩圈安裝孔,即外圈安裝孔3和內圈安裝孔5;左殼體 l上開設有與所述內圈安裝孔5對應的左殼體安裝孔2:右殼體4在0> 176圓周上鑽 有12個012. 5mm的外圈安裝孔3,此外圈安裝孔3與圓柱從動輪用M12螺栓連接; 在O132圓周上加工了12個M10X1. 5的螺紋孔形式的內圈安裝孔5,與左殼體安 裝孔2用M10X1.5的螺栓連接。所述的兩個半軸齒輪均選用內花鍵十九鍵的半軸齒輪;花鍵的鍵底尺寸為
042mm,齒數+八齒,模數5.25,或者齒數二+齒,模數3.5。左殼體1和右殼體4均釆用鑄鋼件,各自內外球面之間均釆用若干條加強筋6 連接;內球面尺寸0114—115mm。更具體地說,本差速器由兩個單列向心軸承(6011)通過半軸套管支承在 工程機變速箱體上。左殼體l、右殼體4和圓柱從動輪通過M12螺栓堅固地聯 結在一起,即殼體隨圓柱從動輪一起迴轉。四個差速行星齒輪裝在差速器殼體 上的差速十字軸上與兩個半軸齒輪對應嚙合,而半軸齒輪通過內花鍵與半軸連 接。
權利要求
1. 一種工程機差速器,包括連接在一起的左殼體(1)和右殼體(4),安裝在殼體內部的兩個半軸齒輪,還包括固定於殼體上的圓柱從動輪,其特徵是右殼體(4)上開設有內外兩圈安裝孔,即外圈安裝孔(3)和內圈安裝孔(5);左殼體(1)上開設有與所述內圈安裝孔(5)對應的左殼體安裝孔(2);通過螺栓穿過外圈安裝孔(3)和圓柱從動輪上對應的安裝孔,圓柱從動輪固定在右殼體(4)上;通過螺栓穿過內圈安裝孔(5)和左殼體安裝孔(2),左右殼體互相連接。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工程機差速器,其特徵是所述的兩個半軸齒輪均 選用內花鍵十九鍵的半軸齒輪;花鍵的鍵底尺寸為042mm,齒數十八齒,模 數5.25,或者齒數二十齒,模數3.5。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程機差速器,其特徵是左殼體(1)和右殼 體(4)均採用鑄鋼件,各自內外球面之間均採用若干條加強筋(6)連接;內 球面尺寸0114—115mm。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工程機差速器,右殼體(4)上開設有外圈安裝孔(3)和內圈安裝孔(5);左殼體(1)上開設有與內圈安裝孔(5)對應的左殼體安裝孔(2);通過螺栓穿過外圈安裝孔(3)和圓柱從動輪上對應的安裝孔,圓柱從動輪固定在右殼體(4)上;通過螺栓穿過內圈安裝孔(5)和左殼體安裝孔(2),左右殼體互相連接。差速器左右殼體設計科學,自身強度和連接強度更高,能適應工程機要求。半軸齒輪的設計選擇更符合實際要求,使半軸直徑能夠加粗,提高了半軸強度,也提高了產品綜合性能,延長了差速器和半軸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F16H48/00GK101210607SQ20061017104
公開日2008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06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06年12月31日
發明者蔡偉博, 蔡維正, 蔡耀熙 申請人:蔡耀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