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皮穿刺膽系治療導管的製作方法
2023-04-24 18:40:46 1
專利名稱:經皮穿刺膽系治療導管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材,具體地說是用於經皮膚經肝臟穿刺進入人體膽道、膽囊內進行診斷和治療的多功能治療導管。
膽道疾病,尤其是膽石症,採用手術治療的較多,經手術後,常遺留某些難治的後遺症或併發症,例如膽道狹窄、殘餘結石等導致的膽液流體力學改變,增加了膽系感染機會和結石的復發。對於肝內膽管癌的早期診斷和晚期治療,目前,國內外治療的方法較少,而且缺乏一種比較簡便和避免再次手術並具有顯著療效的治療方法和器材。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創傷小,無疤痕,操作簡便,能夠經皮經肝穿刺或經皮經肝膽囊穿刺而進入人體膽道內進行檢查和治療膽道疾病或擴張竇道的新型治療導管,通過該治療導管創建的竇道取活檢、取石、電切、膽道內測壓、使用雷射治療、經此治療導管衝洗引流、注藥治療等多種用途的治療方案。該治療導管並有極好的防滑脫作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選用一定直徑和長度的矽膠管做為主導管,在主導管的適當位置上環繞氣囊和留置圓孔,管壁內潛行一根氣囊管通至氣囊,主導管和氣囊管的另一埠為接口,連接注射器或接頭,利用穿刺器械將主導管經皮經肝進入膽道或膽囊內,通過氣囊管接口向氣囊內注氣,防止治療導管滑脫,在主導管的引導下完成所需的治療方案。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A-A剖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外觀模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圖。
參照附
圖1,經皮穿刺膽系治療導管,由主導管(1)、氣囊(2)、氣囊管(3)、指示氣袋(4)、接口(5)、圓孔(6)組成,主導管(1)是選用矽膠材料製成的矽膠管,主導管(1)的外徑是2.5~4.5mm,管內徑在1.5~2.0mm,管身長度在250~400mm範圍,在主導管(1)的埠部有與管腔相通的圓孔(6),距離埠部10mm管段外環繞一個用乳膠膜製成的氣囊(2),氣囊(2)長40mm。在主導管(1)管壁內縱向潛行一根直徑為1mm的氣囊管(3),主導管(1)的尾端埠部為接口(5)。氣囊管(3)的一端開口於氣囊(2)內,另一端從主導管(1)尾端接口管壁處伸出,伸出的氣囊管段連接一個指示氣袋(4),管埠為接口(5)。
按上述方案製成的經皮穿刺膽系治療導管,它既具有操作簡便,結構簡單實用,同時還具有擴張膽道、竇道和取出殘餘結石、活檢、引流注藥治療、電切等多種治療作用,它的使用可避免某些膽石症的手術或再次手術,亦能夠較滿意的解決膽道狹窄和經竇道診斷和治療膽系腫瘤疾病。
權利要求1.經皮穿刺膽系治療導管,它由主導管(1),氣囊(2)、氣囊管、指示氣袋(4)、接口(5)組成,其特徵在於主導管(1)的外徑是2.5~4.5mm,管內徑在1.5~2.0mm範圍的矽膠管,管身長度在250~400mm,在主導管(1)的埠部有與管腔相通的圓孔(6),距離埠部10mm管段外環繞一個用乳膠膜製成的氣囊(2),氣囊(2)長40mm,主導管(1)管壁內潛行一根直徑為1mm的氣囊管(3),主導管(1)的尾端埠部為接口(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經皮穿刺膽系治療導管,其特徵在於氣囊管(3)是縱向潛行在主導管(1)的管壁內,氣囊管(3)的一端開口於氣囊(2)內,另一端從主導管(1)尾端接口管壁處伸出,並連接有指示氣袋(4)和接口(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不同外徑的經皮穿刺膽系治療導管,它包括主導管、氣囊、氣囊管、指示氣袋、接口組成,利用穿刺竇道將治療導管經皮、肝進入人體膽道內,通過主導管和氣囊的擴張,在主導管導引下完成擴張、取石、活檢、電切、雷射治療、衝洗、引流、注藥、膽道測壓一系列治療,避免某些大型手術和解決膽道狹窄、逐步擴大竇道、達到診斷和治療膽系疾病的目的。
文檔編號A61M25/00GK2065466SQ8921193
公開日1990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1989年12月14日 優先權日1989年12月14日
發明者張陽德 申請人:張陽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