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為什麼把人分為幾種(莊子把人分成七種)
2023-04-17 11:34:48 5
《莊子》雜篇中,有一篇叫《徐無鬼》,開篇講的就是徐無鬼忽悠魏武侯的故事。
真人文章開頭,故事主角徐無鬼去見魏武侯。因為徐無鬼衣著打扮比較寒酸,魏武侯就笑話他,說先生看你這樣子,一定是隱居山林的生活太苦了,所以才肯來見我,你是不是想在我這領一份困難戶補助?
徐無鬼反駁說:
「我則勞於君,君有何勞於我!君將盈耆欲,長好惡,則性命之情病矣;君將黜耆欲,牽好惡,則耳目病矣。我將勞君,君有何勞於我!」
這段話大意是,我哪裡需要你的慰問?其實我是來探望你的。你看你多可憐?想滿足各種欲望吧,心靈就會疲憊不堪;不想滿足欲望吧,肉體就會困頓乏味。
魏武侯「超然不對」,意思是悵然若失,不能應答,被徐無鬼給駁倒了。
其實我們讀到這裡,除非早就對莊子的思想有所了解,否則實在是難以理解為什麼徐無鬼這兩句沒什麼具體內容的話就能夠駁倒魏武侯。
徐無鬼見魏武侯不答,於是得寸進尺、乘勝追擊。
徐無鬼說,我懂得相狗,下等狗只顧填飽肚子,中等狗會看著太陽似乎有所思考,而上等狗總是忘掉了自身的存在;我還懂得相馬,國馬長得很帥,方的地方像角尺,圓的地方像圓規,但國馬並不是天下最好的馬,天下最好的馬,總是忘掉了自身的存在。
總結一下,不管是狗還是馬,「若亡其一、不知其所」,忘掉自己存在的,才是最好的。
魏武侯聽了後,哈哈大笑,顯然是被徐無鬼給說服了。
這裡和上面一樣,除非我們對莊子的思想有所了解,否則也難以理解魏武侯為什麼會聽了徐無鬼這兩句話,會大笑起來。
有個叫女商的人,不懂為什麼英明的魏武侯被徐無鬼幾句話就給忽悠了,就去問徐無鬼。
女商說,侍奉國君的人有很多,我們給他講詩書禮樂和各種兵法,但國君從來沒笑過。先生你為啥能讓國君哈哈大笑的呢?
徐無鬼發表了一番宏論,囉囉嗦嗦講了一堆,其中一句話最重要:
「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側乎!」
其中,謦欬(qǐngkài)原指「輕輕咳嗦」,這裡意思是「談笑」。
整句話意思是說:很久很久了,沒有人用真人淳樸的話語在國君身邊說笑了——暗示自己就是真人。
這裡徐無鬼用了的「真人」這個詞。「真人」是莊子思想體系中一個重要的概念,不是指中國神話中的神仙太乙真人之類,而是莊子所謂「人化」的最高階段。
人化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人因為智慧的不同,分為七種。
第一種,「知效一官」,才能足以做個公務員,讓他幹別的,不行。
第二種,「行比一鄉」,才能在鄉裡比較拔尖,到了全國就不行了。
第三種,「德合一君」,才能可以當個國君,管理一個國家。上面說的魏武侯就是這種人。
第四種,隱士,不問世事的人。我們歷史上比較熟悉的,老年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何說老年陶淵明呢?是因為他老年才真正歸隱,以前一直當著小官。但陶淵明這種屬於低級隱士,名聲還被外人所知,高等的隱士應該是不為人所知、自得其樂的。
第五種,這種人沒有命名,莊子說這種人「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都贊他,他不開心;全世界都罵他,他也不沮喪。
這一類人,他的人生觀已經徹底確定了,外界和自我區分得很清楚,什麼是外界的東西,什麼是自我的追求,看得很清楚,非常篤定,非常高明。
第六種,地仙。中國有本古書叫《列子》,傳說列子為代表,能「御風而行」,能飛起來,這就是地仙的代表。但莊子說,列子也沒什麼了不得,他能飛畢竟還是有條件的,要靠風。俗話說,「風口來了,連豬都飛起來」,列子是「有所待」,想飛是有條件的,所以也算不得高明。
第七種,真人。莊子在評論完列子這種人還欠火候後,提出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後來,在《大宗師》中,他又提出了「真人」的概念,從他的闡釋看,真人可以看做是「至人神人聖人」的總稱了。
按照莊子這個標準,現在這個世界上,能算上人的,其實並不多。
莊子說,人的這幾種階段,不是一出生就固定下來的,通過修煉是可以向更高水平發展的,這個修煉過程叫「人化」。
當然了,莊子的語音很美,咱們這麼說聽著就比較俗了,有點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了,但本質就是這麼回事。
但具體怎麼修煉呢?莊子沒說。這是莊子的一個特點,每次說到關鍵時刻,就戛然而止,好像什麼都告訴你了,又好像什麼都沒說,最後還得靠你自己領悟。
我們能從莊子文字中唯一把握的,就是這種修煉是一種精神上的、智慧上的修煉,而不是物質上的。
無己了解了莊子「人化」的概念,我們回到《徐無鬼》,就能夠懂得徐無鬼為什麼要舉相狗相馬的例子了,因為他想用這兩個例子,告訴魏武侯,你做人還差得遠呢,人的最高境界「若亡其一、不知其所」,也就是「無己」,也就是真人的境界。
真人啥境界呢?具體來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天地之正」「六氣之辯」「以遊無窮」具體是指什麼,學者們爭論不休,也沒有個定論。不過這句話的總體意思,大家都能理解,就是說真人不受物理世界的影響,反而能把握物理世界,超越物理世界。
這種人已經和萬物融為一體了。你說他是人也好,是物也好,是孫悟空也好,是奧特曼也好,是某種純粹的精神也好,什麼都行,渾然萬物,又渾然無物。人活到這個樣子,才是絕對的超然而獨立,達到一種超越一切的本我,用佛陀的一句話來說,叫「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精神上絕對自由,不受任何限制,「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
這就是人的極限,這就是「無己」了。
但莊子所說的「無己」境界,我們俗人實在是可望而不可達。不可達又羨慕,所以不少人退而求其次,從世俗化、實用性的角度來理解「無己」。
在這個角度上,「無己」是指在精神上內心中虛靜恬適,不為欲望、物質所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行動上淡泊名利,眼光長遠順應自然,不被當時當地的想法所局限。
這種「無己」,大概是胸懷宇宙孫連城的境界。
當然,不管是從哲學的、形而上的角度來理解《莊子》,還是從現實、形而下的角度來解讀《莊子》,都是無所謂對錯的。
不同人不同角度都能從《莊子》中讀出自己的感悟,這也許就是莊子的奇妙之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