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腦溫控安全無油煙不粘鍋的製作方法
2023-05-08 00:23:51 3
專利名稱:微電腦溫控安全無油煙不粘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中用的電器爐灶具。
背景技術:
廚房油煙對環境對人的影響已經被認為世界四大汙染源之一,因此真正意義上的消除廚房油煙有著極為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油煙是油分子發揮和被加熱物質碳化所產生的氣體狀的合稱。它的產生是由於炒菜時火焰溫度無法人為控制,使食用油超過沸點使食物碳化並且大量油分子揮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煎,炸,炒所需的溫度是在140° C—200° C之間,然而實際作業時現有炒鍋無法人為控制油溫或者鍋溫使得大量油煙的產生並且因為食物的碳化過程使得食物沾鍋難以清洗,最主要的是汙染環境,產生大量致癌物質危害人們的健康。油煙和沾鍋的產生主要是溫度過高產生,產生過高溫度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作業人員不好掌握溫度。二是現有炒鍋無法均衡溫度,食物遇熱時溫度迅速遞減隨之迅速上升。因此控制溫度和均衡熱儲量是不產生油煙和沾鍋的技術關鍵。炒鍋加熱元件一般以電熱棒、發熱圈為主,兩者裡面都用發熱絲製成。發熱絲通過電流加熱時,通常達到1000°c以上,所以發熱棒、發熱圈內部溫度都很高。一般進行溫度控制的電器機械,其控制溫度多在0-400°C之間,所以,傳統的溫控器進行溫度控制期間,當被加熱器件溫度升高至設定溫度時,溫控器會發出信號停止加熱。但這時發熱棒或發熱圈的內部溫度會高於400°C,發熱棒、發熱圈還將會對被加熱的器件進行加熱,即使溫控器發出信號停止加熱,被加熱器件的溫度還往往繼續上升幾度,然後才開始下降。當下降到設定溫度的下限時,溫控器又開始發出加熱的信號,開始加熱,但發熱絲要把溫度傳遞到被加熱器件需要一定的時候,這就要視乎發熱絲與被加熱器件之間的介質情況而定。通常開始重新加熱時,溫度繼續下降幾度。所以,傳統的定點開關控制溫度會有正負誤差幾度的現象,但這不是溫控制器本身的問題,而是整個熱系統的結構性問題,使溫控器控溫產生一種慣性溫度誤差。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操作時由微電腦控制使得鍋內油溫達到最佳理想烹飪溫度,溫度遞減上升均衡,不產生油煙及沾鍋現象的微電腦溫控安全無油煙養生不粘鍋。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微電腦溫控安全無油煙不粘鍋,包括微電腦溫控器,不鏽鋼上鍋,不鏽鋼下鍋,防爆電加熱管,溫控器金屬探頭,油類有機載體,熱平衡水汽分離管,安全洩壓孔,水汽連通管,水汽連通管設有進出水孔,使熱平衡水汽分離管與水汽連通管聯通, 下鍋設有注油孔,以及大氣平衡孔。熱平衡水汽分離管與水汽連通管聯通,起著防止熱量過高以及吸收鍋體上部分邊緣熱量的作用;下鍋設有注油孔以及大氣平衡孔與大氣聯通有著安全防範作用。下鍋注有油類有機載體,通過微電腦控制防爆加熱管的加熱油溫,在日常烹飪中起著決定溫度的作用。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使用時,由微電腦控制來控制烹飪溫度,下鍋中注有的油類有機載體,可以根據油的多少決定儲熱量的多少,也達到溫度想對穩定的作用,使得溫度均衡且熱儲量相對恆定,因此不會產生油煙和沾鍋現象,不僅節約能源保護環境,而且有著健康養生的作用。要解決這個問題,採用微電腦模糊控制技術,是明智的選擇。微電腦模糊控制,是針對以上的情況而制定的、新的溫度控制方案,用先進的數碼技術通過PvarUvaiNDvar (比例,積分,微分)三方面的結合調整,形成一個模糊控制,來解決慣性溫度誤差問題,從而達到溫度均衡的效果,所以微電腦溫控器與電加熱器的完美結合是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核心。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剖示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微電腦溫控安全無油煙不粘鍋,包括微電腦溫控器1,洩壓孔2,不鏽鋼上鍋 3,不鏽鋼下鍋4,生態有機茶油或高品質有機導熱油,熱平衡水汽分離管5,防爆電加熱管 6,溫控器金屬探頭7,水汽連通管8,水汽連通管8設有進出孔,使水汽分離管5與水汽連通管8聯通,下鍋設有注油孔9,及大氣平衡孔與大氣聯通。
權利要求1. 一種微電腦溫控安全無油煙不粘鍋,包括微電腦溫控器(1),洩壓孔(2),不鏽鋼上鍋(3),不鏽鋼下鍋(4),熱平衡水汽分離管(5),防爆電加熱管(6),溫控器金屬探頭(7), 水汽連通管(8 ),其特徵在於水汽連通管(8 )設有洩壓孔(2 ),使水汽連通管(8 )與熱平衡水汽分離管(5)聯通,不鏽鋼下鍋(4)設有注油孔以及大氣平衡孔(9)與大氣聯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微電腦溫控安全無油煙不粘鍋。涉及日常生活中用的爐灶具及電器。包括微電腦溫控器,不鏽鋼上下鍋,防爆電加熱管,溫控器金屬探頭,有機載體,熱平衡水汽分離管,水汽連通管,水汽連通管設有進出水孔,使水汽分離管與水汽連通管聯通,下鍋設有注油孔,以及洩壓孔。本實用新型通過微電腦控制油溫不會產生油煙和沾鍋,不僅養生安全,而且節約環保有利於社會環境。
文檔編號A47J36/24GK202223023SQ20112036924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7日
發明者袁春江 申請人:袁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