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焚燒爐在線清灰口的製作方法
2023-05-08 11:15:41 1
碳化焚燒爐在線清灰口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碳化焚燒爐在線清灰口,屬於碳纖維生產裝置領域。設有殼體,其特徵在於殼體下端加工有出灰口,出灰口與落灰筒上端相連接,落灰筒的外側壁上包覆有冷卻水套,落灰筒下端與閘板閥相連,閘板閥下端連接有儲灰箱。本實用新型在焚燒爐底部砌築出積塵腔,可以專門用來存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擴大了儲存粉塵的空間;積塵腔採用倒錐形結構,既便於粉塵的收集,又有利於清理時粉塵全部掉落;設置了儲灰箱和閘板閥,可以在整個結構密閉的情況下,通過閘板閥的啟閉來排出爐內的粉塵;在落灰筒外安裝了冷卻水套,可以降低底部粉塵的溫度,保護落灰筒和閘板閥。
【專利說明】碳化焚燒爐在線清灰口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碳纖維生產裝置領域,詳細地講是一種對碳纖維碳化過程中產生的廢氣進行焚燒處理的設備。
【背景技術】
[0002]眾所周知,在碳纖維的生產過程中,低溫碳化和高溫碳化是兩個必不可少的關鍵步驟,而在對纖維進行低溫和高溫碳化處理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氣中含有少量的有毒有害氣體,這些氣體如果直接排放,必然會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廢氣必須先進行焚燒處理,使裡面的有毒有害氣體轉化成無毒無害氣體,才能排入大氣。
[0003]在焚燒處理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粉塵,經過長時間運行後,粉塵會逐漸積累到焚燒爐的底部。隨著運行時間的延長,粉塵會越積越多,甚至會影響到燃料向焚燒爐內的輸送,此時,只能停下焚燒爐,然後才能清理爐內粉塵,同時為了保證沒有有毒有害氣體向外排放,整個碳纖維的生產也不得不停止,從而影響了正常的生產運行。因此需要在焚燒爐內設有專門的區域來收集粉塵,還需要有可以在線清理的清灰口來清除長期累積下來的粉塵,保證碳纖維生產能夠長時間連續運行。
【發明內容】
[0004]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碳化焚燒爐在線清灰口,使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粉塵能自動沉積到專門的區域收集起來,清理時,通過出灰口將粉塵排放到儲灰箱裡,關閉閘板閥後,可以在不停爐的情況下清除粉塵。該設備下部採用倒錐形結構,利用該區域可以收集沉積下來的粉塵。通過閘板閥的啟閉來控制焚燒爐與儲灰箱的連通、斷開,不需要停爐就可以安全的清除掉落下來的粉塵。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碳化焚燒爐在線清灰口,設有殼體,其特徵在於殼體下端加工有出灰口,出灰口與落灰筒上端相連接,落灰筒的外側壁上包覆有冷卻水套,落灰筒下端與閘板閥相連,閘板閥下端連接有儲灰箱。
[0006]本實用新型還可通過如下措施來實現:殼體內側壁安裝有耐火層。殼體下端為倒錐形結構。
[000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焚燒爐底部砌築出積塵腔,可以專門用來存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擴大了儲存粉塵的空間;積塵腔採用倒錐形結構,既便於粉塵的收集,又有利於清理時粉塵全部掉落;設置了儲灰箱和閘板閥,可以在整個結構密閉的情況下,通過閘板閥的啟閉來排出爐內的粉塵;在落灰筒外安裝了冷卻水套,可以降低底部粉塵的溫度,保護落灰筒和閘板閥。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09]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1中1.儲灰箱蓋,2.儲灰箱,3.閘板閥,4.落灰筒,5.冷卻水套,6.出灰口,
7.積塵腔,8.殼體,9.耐火層。
【具體實施方式】
[0011]在圖1中,本實用新型設有殼體8,殼體8下端加工有出灰口 6,出灰口 6與落灰筒4上端相連接,落灰筒4的外側壁上包覆有冷卻水套5,落灰筒4下端與閘板閥3相連,閘板閥3下端連接有儲灰箱2。殼體8下端製作成倒錐形,在殼體8內用燒注料砌築耐火層9,同時用澆注料圍砌出積塵腔7和出灰口 6。在出灰口 6上連接落灰筒4,然後在落灰筒4外加裝冷卻水套5,最後分別將閘板閥3、儲灰箱2和儲灰箱蓋I安裝到位,各個零部件安裝時應保證密閉性。工作時,應先在冷卻水套5中通入循環水,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由上而下沿著錐面最終沉降累積到積塵腔7的底部,冷卻水套5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底部粉塵的溫度,保護落灰筒4和閘板閥3。當需要清理粉塵的時候,先打開閘板閥3,粉塵會沿落灰筒4掉入儲灰箱2中,然後關閉閘板閥3,等到儲灰箱2中粉塵的溫度降至室溫時,可以打開儲灰箱蓋I清理粉塵,清理完畢後關閉儲灰箱蓋I。
【權利要求】
1.一種碳化焚燒爐在線清灰口,設有殼體,其特徵在於:殼體下端加工有出灰口,出灰口與落灰筒上端相連接,落灰筒的外側壁上包覆有冷卻水套,落灰筒下端與閘板閥相連,閘板閥下端連接有儲灰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碳化焚燒爐在線清灰口,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殼體內側壁安裝有耐火層。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碳化焚燒爐在線清灰口,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殼體下端為倒錐形結構。
【文檔編號】F23G7/06GK203836981SQ201420133710
【公開日】2014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24日
【發明者】盧濤, 姜元虎, 劉偉, 劉清剛, 王均強 申請人:威海光威精密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