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可攜式耳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07 23:12:26 2
專利名稱:新型可攜式耳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耳機,特別是一種可將耳機線存儲到容納體的可攜式耳機。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產品的發展,耳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產品,然而,現用耳機的耳機線較長,很容易出現耳機線打結的情況,這樣使用既浪費時間,又減少了耳機線的使用壽命。同時,現用耳機多為一個插頭,不適合多人同時使用,即使是有了情侶插口,使用和攜帶依然較為不便,且插口數量有限,使用受到局限。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解決耳機線攜帶不方便的問題的可攜式耳機。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新型可攜式耳機,包括插頭、耳機線以及耳機塞,所述的耳機包括耳機線容納體,所述的耳機線容納體包括上半球殼和下半球殼,二者可相對旋轉並可通過二者之間設置的固定裝置固定,所述的上半球殼上固裝有繞線柱體,繞線柱體延伸至下半球殼,繞線柱體和下半球殼上均設置有耳機線孔,耳機線穿過耳機線孔並固接於繞線柱體上。優選的是所述的固定裝置為設置於上半球殼和下半球殼之間的磁頭。優選的是所述的上半球殼內繞線柱體上設置有電路板盒體,上半球殼上設置有話筒和音量調節旋鈕。優選的是所述的插頭的後部設置有插孔。優選的是所述的下半球殼上設置有夾子。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設置有耳機線容納體,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使耳機線不再經常打結,不使用時,將線繞在耳機線容納體內,體積很小,易於攜帶,同時,可根據實際需要調整耳機線的長度,使用方便。同時,本實用新型在耳機插頭的後端又增添一個普通耳機插孔,易於連接多個耳機。
圖I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耳機線位於耳機線容納體內的狀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耳機線容納體的縱剖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耳機線容納體的橫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新型可攜式耳機,包括插頭I、耳機線2以及耳機塞3,所述的耳機包括耳機線容納體,所述的耳機線容納體包括上半球殼4和下半球殼5,二者可相對旋轉並可通過二者之間設置的固定裝置固定,所述的上半球殼4上固裝有繞線柱體12,繞線柱體12延伸至下半球殼5,繞線柱體12和下半球殼5上均設置有耳機線孔,耳機線2穿過耳機線孔並固接於繞線柱體12上。所述的固定裝置為設置於上半球殼4和下半球殼5之間的磁頭6。所述的上半球殼4內繞線柱體12上設置有電路板盒體11,上半球殼4上設置有話筒7和音量調節旋鈕8。所述的插頭I的後部設置有插孔9。所述的下半球殼5上設置有夾子10。使用時,旋轉上半球殼4,可將耳機線3纏繞在繞線柱體12上,從而將耳機線3收納至耳機線容納體,或者將耳機線3從繞線柱體12上繞下,並伸出耳機線容納體。。以上所舉實施例僅用為方便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在本實用新型所述技術方案範疇,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所作各種簡單變形與修飾,均應包含在以上申請專利範圍中。
權利要求1.ー種新型可攜式耳機,包括插頭(I)、耳機線(2)以及耳機塞(3),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耳機包括耳機線容納體,所述的耳機線容納體包括上半球殼(4)和下半球殼(5),二者可相對旋轉並可通過二者之間設置的固定裝置固定,所述的上半球殼(4)上固裝有繞線柱體(12),繞線柱體(12)延伸至下半球殼(5),繞線柱體(12)和下半球殼(5)上均設置有耳機線孔,耳機線(2)穿過耳機線孔並固接於繞線柱體(12)上。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可攜式耳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固定裝置為設置於上半球殼⑷和下半球殼(5)之間的磁頭(6)。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可攜式耳機,其特徵在幹所述的上半球殼(4)內繞線柱體(12)上設置有電路板盒體(11),上半球殼(4)上設置有話筒(7)和音量調節旋鈕(8)。
4.如權利要求1-3任意一項所述的新型可攜式耳機,其特徵在幹所述的插頭(I)的後部設置有插孔(9)。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可攜式耳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下半球殼(5)上設置有夾子(1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可攜式耳機,包括插頭、耳機線以及耳機塞,所述的耳機包括耳機線容納體,所述的耳機線容納體包括上半球殼和下半球殼,二者可相對旋轉並可通過二者之間設置的固定裝置固定,所述的上半球殼上固裝有繞線柱體,繞線柱體延伸至下半球殼,繞線柱體和下半球殼上均設置有耳機線孔,耳機線穿過耳機線孔並固接於繞線柱體上。本實用新型設置有耳機線容納體,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使耳機線不再經常打結,不使用時,將線繞在耳機線容納體內,體積很小,易於攜帶,同時,可根據實際需要調整耳機線的長度,使用方便。同時,本實用新型在耳機插頭的後端又增添一個普通耳機插孔,易於連接多個耳機。
文檔編號H04R1/10GK202587334SQ20122020059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8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8日
發明者趙勇濤, 姚鳳靈 申請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