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轉爐煤氣餘熱回收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27 10:57:26 1
專利名稱:一種轉爐煤氣餘熱回收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餘熱回收裝置,尤其涉及一種轉爐煤氣餘熱回收裝置。
背景技術:
轉爐煉鋼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高溫轉爐煤氣,目前的處理方法是首先經過汽化冷卻煙道,使煙氣溫度由1400°C左右降至約800°C,再通過OG法或LT法將煙氣溫度降至2000C以下。雖然OG法或LT法對轉爐煤氣的處理方式有所不同,但兩者都是通過對轉爐煤氣進行噴水或噴蒸汽來降溫,本質上都不節能。顯然,這兩種處理方式均未對800°C以下轉爐煤氣的顯熱進行回收。同時,由於水或蒸汽的耗量巨大,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能源,同時還因煤氣含塵而產生了大量的生產廢水需要進行處理。對800°C以下轉爐煤氣顯熱進行回收的最大難點在於該溫度範圍內的煤氣存在爆炸的危險性,目前世界各國也均沒有安全可行的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以充分回收回收800°C以下轉爐煤氣顯熱的轉爐煤氣餘熱回收裝置。本發明 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轉爐煤氣餘熱回收裝置,其特徵在於:殼體側面上端設有轉爐煤氣進口、殼體底部設有排灰口,殼體頂端上部設有中心筒,所述殼體與中心筒之間的空間區域設有冷卻裝置,殼體底部排灰口的上方設有冷卻水管束,中心筒底部進口處的上部設有粉塵過濾裝置。所述殼體為旋風圓筒形。所述煤氣進口設置在殼體上段側壁上。所述煤氣出口設置在所述中段中心筒的頂部。所述冷卻裝置為高溫板式換熱器或管式換熱器。所述粉塵過濾裝置為可移動顆粒床除塵裝置。本發明在殼體內為旋風圓筒結構並設有脫除細顆粒的除塵裝置和冷卻粗顆粒的冷卻水管束,使煤氣中的粗顆粒被分離後快速冷卻,細顆粒被攔截並帶走,充分的回收了800°C以下煉鋼轉爐煤氣的顯熱,且有效解決了該溫度段的煤氣爆炸問題,同時避免了現有技術採用噴淋降溫而產生的汙水排放問題,節約了大量的水資源。本發明換熱器採用板式換熱器,結構簡單、緊湊,換熱效率高,可以直接取代已有的OG法或LT法煤氣處理裝置,利用現有空間進行布置,對現有轉爐煤氣處理系統進行改造即可投入使用。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如圖1所示,一種轉爐煤氣餘熱回收裝置,包括殼體8側面上端設有轉爐煤氣進口
1、底端設有排灰口 4,頂端上部設有中心筒2,所述殼體與中心筒之間的空間區域設有冷卻裝置7,殼體底部設有冷卻水管束,中心筒底部進口處設有粉塵過濾裝置9。本實施例中,殼體為旋風圓筒形,煤氣進口 I設置在殼體上段側壁上,煤氣出口 3設置在所述中段中心筒2的頂部,冷卻裝置7為一種高溫板式換熱器或管式換熱器,粉塵過濾裝置9為一種可移動顆粒床除塵裝置,其清灰裝置獨立於本裝置外。工作時,含有未燃盡紅顆粒及粉塵的轉爐煤氣由煤氣進口 I切向進入殼體8,由於旋風分離的作用,使煤氣中的較大顆粒被分離下來後,通過重力作用進入殼體底部的冷卻水管束5區域進行快速降溫。快速降溫後的顆粒由於其溫度遠低於轉爐煤氣燃點,因此不會給煤氣帶來爆炸的危險。在轉爐煤氣在殼體中螺旋往下的同時,與安裝在殼體壁面四周的換熱器7進行換熱。未被旋風分離裝置有效分離的較小顆粒,在中心筒底部進口的顆粒床除塵裝置9進行脫除,脫除下的較小顆粒快速被移動顆粒床帶走,因此,該部分顆粒也不會帶來煤氣爆炸的安全問題。最後由轉爐煤氣沿中心筒出口3排出。經過快速降溫的固體顆粒靠重力匯集到排 灰口 4,並最終由排灰口排出。
權利要求
1.一種轉爐煤氣餘熱回收裝置,其特徵在於:殼體側面上端設有轉爐煤氣進口、殼體底部設有排灰口,殼體頂端上部設有中心筒,所述殼體與中心筒之間的空間區域設有冷卻裝置,殼體底部排灰口的上方設有冷卻水管束,中心筒底部進口處的上部設有粉塵過濾裝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爐煤氣餘熱回收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為旋風圓筒形。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轉爐煤氣餘熱回收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煤氣進口設置在殼體上段側壁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爐煤氣餘熱回收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煤氣出口設置在所述中段中心筒的頂部。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爐煤氣餘熱回收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冷卻裝置為高溫板式換熱器或管式換熱器。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爐煤氣餘熱回收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粉塵過濾裝置為可移動顆粒床除塵裝置。 ·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轉爐煤氣餘熱回收裝置,關鍵在於殼體側面上端設有轉爐煤氣進口、殼體底部設有排灰口,殼體頂端上部設有中心筒,所述殼體與中心筒之間的空間區域設有冷卻裝置,殼體底部排灰口的上方設有冷卻水管束,中心筒底部進口處的上部設有粉塵過濾裝置。本發明結構簡單、緊湊,可以直接取代已有的OG法或LT法煤氣處理裝置,利用現有空間進行布置,對現有轉爐煤氣處理系統進行改造即可投入使用。
文檔編號C21C5/40GK103194568SQ20131014735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25日
發明者周濤, 陳繼輝, 劉旭, 王珂, 喻依兆 申請人: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