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紅白痢疾的中藥的製作方法
2023-04-27 08:26:31
一種治療紅白痢疾的中藥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於中藥應用領域,特別公開了一種治療紅白痢疾的中藥。該治療紅白痢疾的中藥,以椿葉、苘麻根、黃柏、馬齒莧、馬鞭草、棗樹皮、石榴皮、金銀花、黃芩、車前子、苦參、金櫻根、山楂、毛白楊和秦皮為原料,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混合製成。本發明配製簡單,吸收效果好,藥效持續時間長,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生產成本低,有利於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紅白痢疾的中藥
[0001](一)【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中藥應用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紅白痢疾的中藥。
[0002](二)【背景技術】
痢疾,古稱場闢、滯下,為急性腸道傳染病之一。臨床以發熱、腹痛、痢疾後重、大便膿血為主要症狀,若感染疫毒,發病急劇,伴突然高熱,神昏、驚厥者,為疫毒痢。痢疾初起,先見腹痛,繼而下痢,日夜數次至數十次不等,多發於夏秋季節,由溼熱之邪,內傷脾胃,致脾失健運,胃失消導,更挾積滯,醞釀腸道而成。紅白痢疾是由於痢疾嚴重後引起腸道小血管出血,形成膿血便。
[0003]目前,治療紅白痢疾常選用抗菌藥如複方新諾明、多粘菌素、慶大黴素、氟哌酸和吡哌酸等,副作用大,而且抗生素濫用後果嚴重;中藥治療腹瀉多以健脾止瀉為主,紅白痢疾在夏秋季節多為溼熱瀉,不宜適用上述健脾止瀉中藥,在臨床應用上存在著局限性。
[0004](三)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製備簡單、療效顯著的治療紅白痢疾的中藥。
[0005]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治療紅白痢疾的中藥,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製成:
椿葉15-25份、苘麻根20-30份、黃柏3-9份、馬齒莧9_15份、馬鞭草10-20份、棗樹皮3-9份、石榴皮1-3份、金銀花9-15份、黃芩3-9份、車前子4_10份、苦參3_9份、金櫻根9_15份、山楂3_9份、毛白楊9_15份、秦皮6_12份。
[0006]其優選的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為:
椿葉20份、苘麻根25份、黃柏6份、馬齒莧12份、馬鞭草15份、棗樹皮6份、石榴皮2份、金銀花12份、黃芩6份、車前子7份、苦參6份、金櫻根12份、山楂6份、毛白楊12份、秦皮9份。
[0007]本發明所述中藥為散劑或丸劑,將各原料清洗乾淨後打粉混合,製成散劑或丸劑,
定量服用。
[0008]其中,各原料的藥用性能為:
椿葉:祛暑化溼,解毒,殺蟲。主治暑溼傷中,嘔吐,洩瀉,痢疾,癰疽腫毒,疥瘡,白禿; 苘麻根:利溼解毒。主治小便淋痛,痢疾,急性中耳炎,睪丸炎;
黃柏:清熱燥溼,瀉火解毒。主治溼熱痢疾、洩瀉、黃疸,夢遺、淋濁、帶下,骨蒸勞熱,痿甓,以及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癰疽瘡毒;
馬齒莧: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主治熱毒瀉痢,熱淋血淋,赤白帶下,崩漏,痔血癰腫,丹毒瘰癧,溼癬白禿;
馬鞭草:清熱解毒,活血通經,利水消腫,截瘧。主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牙齦腫痛,溼熱黃疸,痢疾,瘧疾,淋病,水腫;
棗樹皮:止瀉,祛痰,鎮咳,止血。主治洩瀉,痢疾,咳嗽,崩漏,外傷出血,燒燙傷; 石榴皮:澀腸,止血,驅蟲。主治洩瀉,痢疾,腸風下血,崩漏,帶下,蟲積,癰瘡,疥癬,燙傷;
金銀花:清熱解毒。主治外感風熱或溫病發熱,中暑,熱毒血痢,癰腫疔瘡,喉痺,多種感染性疾病;
黃芩:清熱瀉火,燥溼解毒,止血,安胎。主治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溼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
車前子:清熱、利尿、明目、祛痰。主治小便不通,淋濁,帶下,水腫,暑溼瀉痢,目赤障翳,痰熱咳嗽;
苦參:清熱燥溼,祛風殺蟲。主治溼熱瀉痢,腸風便血,黃疸,小便不利,水腫,帶下,陰癢,疥癬,麻風,皮膚瘙癢,溼毒瘡瘍;
金櫻根:固精,潘腸,止血,活血。主治遺精,遺尿,久灣,久痢,吐血,便血,崩漏,帶下,白濁,脫肛,子宮下垂,跌打損傷;
山楂:消食健胃,行氣散瘀。主治飲食積滯,脘腹脹痛,洩瀉痢疾,血瘀痛經、經閉,產後腹痛、惡露不盡,疝氣或睪丸腫痛;
毛白楊:清熱利溼。主治赤白痢疾,日久不止,淋濁白帶,急性肝炎,支氣管炎,肺炎,蛔蟲病,習慣性便秘;
秦皮:清熱燥溼,清肝明目。主治溼熱瀉痢,帶下,目赤腫痛,睛生瘡翳,肺熱氣喘咳嗽。
[0009]配方中,選用苘麻根、黃柏、金銀花、毛白楊,用於請示解毒、清熱瀉火;加配馬齒莧、馬鞭草、山楂,用於活血通經、利水消腫,行氣散瘀;又配椿葉、黃芩、苦參、秦皮,用於清熱燥溼、清肝明目、祛風殺蟲;再配棗樹皮、石榴皮、車前子、金櫻根,用於止瀉鎮咳、祛痰止血、澀腸驅蟲。
[0010]本發明基於中醫治療紅白痢疾的辨病及辯證相結合的原則,標本兼治,虛實並治,內外通調,緩急兼收,篩選出清熱燥溼、活血通經、澀腸驅蟲的天然植物藥,根據中醫理論組方,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配製而成,對紅白痢疾有顯著的療效和作用。
[0011]臨床觀察:
(I)臨床資料
本發明人於2007年至今,對425例紅白痢疾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治療,年齡12-77歲。
[0012](2)治療方法
口服,一日三次,每次2飛g,飯後服用,根據患者病情輕重計算治療時間,輕度患者服用2-3天,重病患者連服10-15天。
[0013](3)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症判斷療效標準》中有關療效標準。
[0014]治癒:臨床症狀全部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
[0015]顯效:臨床症狀基本消失,試驗室檢查各相關指標接近正常水平。
[0016]有效:臨床症狀減輕,試驗室檢查各相關指標有所改善,體徵有改善。
[0017]無效:臨床症狀無明顯好轉或加重。
[0018](4)臨床結果
臨床治癒345例(81.18%),顯效43例(10.12%),有效31例(7.29%),無效6例(1.41%),總有效率為98.59%。
[0019]本發明配製簡單,吸收效果好,藥效持續時間長,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生產成本低,有利於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0020](四)【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取椿葉15g、苘麻根20g、黃柏3g、馬齒莧9g、馬鞭草10g、棗樹皮3g、石榴皮lg、金銀花9g、黃岑3g、車前子4g、苦參3g、金樓根9g、山楂3g、毛白楊9g、秦皮6g,將上述原料清洗乾淨,打粉混合,製成散劑或丸劑。
[0021]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三次,每次2~5g,飯後服用。
[0022]實施例2:
取椿葉25g、苘麻根30g、黃柏9g、馬齒莧15g、馬鞭草20g、棗樹皮9g、石榴皮3g、金銀花15g、黃芩9g、車前子10g、苦參9g、金櫻根15g、山楂9g、毛白楊15g、秦皮12g,將上述原料清洗乾淨,打粉混合,製成散劑或丸劑。 [0023]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三次,每次2~5g,飯後服用。
[0024]實施例3:
取椿葉20g、苘麻根25g、黃柏6g、馬齒莧12g、馬鞭草15g、棗樹皮6g、石榴皮2g、金銀花12g、黃芩6g、車前子7g、苦參6g、金櫻根12g、山楂6g、毛白楊12g、秦皮9g,將上述原料清洗乾淨,打粉混合,製成散劑或丸劑。
[0025]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三次,每次2~5g,飯後服用。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紅白痢疾的中藥,其特徵為,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製成:椿葉15-25份、苘麻根20-30份、黃柏3-9份、馬齒莧9-15份、馬鞭草10-20份、棗樹皮3_9份、石榴皮1_3份、金銀花9-15份、黃芩3-9份、車前子4-10份、苦參3-9份、金櫻根9_15份、山楂3_9份、毛白楊9-15份、秦皮6-12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紅白痢疾的中藥,其特徵為,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製成:椿葉20份、苘麻根 25份、黃柏6份、馬齒莧12份、馬鞭草15份、棗樹皮6份、石榴皮2份、金銀花12份、黃芩6份、車前子7份、苦參6份、金櫻根12份、山楂6份、毛白楊12份、秦皮9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紅白痢疾的中藥,其特徵在於:所述中藥為散劑或丸劑。
【文檔編號】A61K36/85GK103933260SQ201410161741
【公開日】2014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2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2日
【發明者】張志偉 申請人:濟南偉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