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卻設備的均壓配管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27 02:50:56 3
專利名稱:冷卻設備的均壓配管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於一種冷卻設備,尤指一種應用於冷卻多部具高溫製程負載機臺 的設備,使各部機臺設備上的冷卻裝置可於進水及出水時,流量及水壓可平均分配,使其達 到良好的冷卻降溫效果的冷卻設備的均壓配管裝置。
背景技術:
在工業上,許多機臺具備高溫製程,因此需於高溫製程後進行冷卻降溫,一般而 言,大多是於機臺內設置一熱交換器,並以一冷卻設備並利用管路配置來連通各熱交換器, 通過水介質流入各熱交換器中,以進行熱交換作用,供機臺進行冷卻降溫。如圖1所示,一冷卻設備1連接相互連通的一出水管2及一進水管3,該出水管2 及進水管3間設有數個熱交換器4,其中,出水管2與進水管3,以及該熱交換器4的配置與 排列方式是會隨機臺位置而有所不同;該出水管2上設有一泵5,以使冷卻設備1內部循環 水6經出水管2排出,並依序流入各熱交換器4中進行熱交換,藉助循環水6帶走熱交換器 4中的熱能,當熱交換產生後,使得機臺溫度降低,而循環水6則溫度升高,並將回到冷卻設 備1中經由蒸發部份水量而進行散熱冷卻,以備重複進行上述的循環。藉助循環水6的持續流動,該出水管2與該等熱交換器4 (如圖中4a、4b、4c、4d所 示)及進水管3間形成數個水流路徑,然而,因先後自該冷卻設備1內排出的循環水6會依 序流入各熱交換器4內,使得最先流入熱交換器4a的循環水6會先經進水管3流回冷卻設 備1,如圖中水流路徑A所示;反之亦然,如圖中水流路徑D所示,由此可見,各水流路徑的 距離皆為不同;因此,循環水6於路徑最短者,水壓為最大,反之,路徑最長者,水壓為最小, 導致各水流路徑的水壓分布不均,使得熱交換器4於水壓過大時,容易產生爆管的情形,而 水壓過小則會造成循環水6無法通過的情形,並容易使得熱交換器4的銅管內部於熱交換 過程中,產生水垢堆積堵塞,而降低其熱轉換效率,並使得熱轉換器必須經常取出以進行清 洗;由於上述的原因,使得熱交換器4無法達到有效冷卻降溫。
實用新型內容綜合上開先前技術的缺點,大致上包括現有冷卻設備於管路配置上,循環水的水 壓無法平均分布於各水流路徑,導致冷卻降溫效果不佳;且容易使得熱交換器的銅管內部 產生水垢堆積堵塞,而降低其熱轉換效率;而鑑於解決上述缺點,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冷卻 設備的均壓配管裝置。本實用新型目的之一,是在於藉助該配管裝置的管路配置設計,可使各水流路徑 的距離約略相等,故當該循環水的流量及流速穩定時,其於各水流路徑上的水壓即可呈平 均分布,以使各冷卻裝置達到良好的冷卻降溫效果。本實用新型目的之二,是在於因各水流路徑中具適當水壓及水流量,因此可避免 冷卻裝置的銅管內部於熱交換過程中,產生水垢堆積堵塞,藉以確保其進行有效冷卻的目 的,且亦可降低冷卻裝置的清洗頻率。[0008]本實用新型目的之三,是在於出水管及進水管上各設一泵,以供配合循環水所需 的水流量及水壓大小,來選擇單一使用或同時使用,藉此,無需採用的較大馬力數的泵,當 水流量及水壓較大時,將該二泵同時開啟即可,而當水流量及水壓不大時,僅需開啟位於出 水管上的泵,以達到節能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目的之四,是在於出水管及進水管間設有相連通的一調節管,該調節 管內至少設有一調節閥,用以調節該循環水的水流量,當水流量及水壓較大時,將該調節閥 開啟,使部分的循環水可經調節管流回至冷卻設備內,避免各水流路徑產生水壓過大的情 形。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冷卻設備的均壓配管裝置,該配管裝置設於一冷卻設備及數個 冷卻裝置間,該等冷卻裝置分別設於一具高溫製程負載的機臺內,借該冷卻設備內的循環 水於該冷卻設備及該冷卻裝置間進行熱交換,以達到冷卻降溫的目的者;其特徵在於該 配管裝置包含相連通的一出水管及一進水管,以分別連接於各冷卻裝置的一進水口及一出 水口,該出水管及該進水管間至少設有一泵,使出水管與該等冷卻裝置及進水管間形成數 個水流路徑,且各水流路徑的距離約略相等;藉此,當該循環水的流量及流速穩定時,並配 合各水流路徑為約略等距的設計,以使循環水於各水流路徑上的水壓呈平均分布,以提供 各冷卻裝置產生良好的冷卻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藉助上述裝置可實現前述目的,並且當該循環水的 流量及流速穩定時,並配合各水流路徑為約略等距的設計,以使循環水於各水流路徑上的 水壓呈平均分布,以提供各冷卻裝置產生良好的冷卻效果。
圖1為現有冷卻設備的配管裝置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應用於冷卻設備的使用狀態配置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調節閥呈關閉狀態的動作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調節閥呈開啟狀態的動作示意圖。。其中配管裝置10出水管11埠111、121連接管112進水管12調節管13泵 14、15調節閥16壓力表16具體實施方式
為便於說明本實用新型於上述新型內容一欄中所表示的中心思想,茲以具體實施 例表達。實施例中各種不同物件是按適於說明的比例、尺寸、變形量或位移量而描繪,而非
冷卻設備20 散熱風扇21 集水槽22 冷卻裝置30 進水口 31 出水口 32 循環水40按實際元件的比例予以繪製,合先敘明。且以下的說明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冷卻設備的均壓配管裝置,該配管裝置10供配合 一冷卻設備20使用,用以同時供數個具高溫製程負載的機臺進行冷卻降溫的作業;各機臺 內設有一冷卻裝置30 ;該配管裝置10設於該冷卻設備20及該等冷卻裝置30間。該冷卻設備20可為一般現有的冷卻水塔,也或其它型態的冷卻設備,而圖式中該 冷卻設備20以冷卻水塔為例僅為便於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已,本實用新型主要技術內容可 實現於各式冷卻設備,並不限於圖例所示的型式;該冷卻設備20內部主要包括一散熱風扇 21及一集水槽22,該散熱風扇21設於該冷卻設備20近頂部處,該集水槽22供儲存適當容 量的循環水40。如圖2及圖3所示,該配管裝置10包含一出水管11及一進水管12,該出水管11 及該進水管12分別具有一埠 111、121供連通於該冷卻設備20內部;各冷卻裝置30為一 熱交換器,各冷卻裝置30具有一進水口 31及一出水口 32,其中,各進水口 31依序由該出水 管11的埠往末端方向設置,而各相對應的各出水口 32依序由該進水管12的末端往埠 方向設置;該出水管11及該進水管12分別於近埠 111、121處設有一泵14、15,以提供抽 水及揚水的功用。藉此,該出水管11與該等冷卻裝置20及進水管12間呈一循環迴路,並形成數個 水流路徑,各水流路徑分別為進水路徑及出水路徑的加總,進水路徑即指該出水管11的端 口 111至各冷卻裝置30的進水口 31的距離,而出水路徑即指該進水口 31至各進水管12 的埠 121的距離;通過該配管裝置10的管路配置設計,使得水流路徑中進水路徑愈短者, 出水路徑愈長,如水流路徑A所示;反之亦然,如水流路徑D所示,因此可使各水流路徑的距 離約略相等,以使各水流路徑的水壓可呈平均分布。該出水管11及該進水管12間設有相連通的一調節管13,該調節管13 —端設於出 水管11距離埠 111最近的進水口 31鄰近處,另一端設於進水管12距離末端最近的出水 口 32鄰近處;該調節管13內至少設有一調節閥16,用以調節該循環水40的水流量,而該 調節閥16的調節方式可為自動或手動;且該調節閥16上連接設有一壓力表161,以顯示該 循環水40的壓力值。該出水管11與進水管12,以及該冷卻裝置30需配合機臺位置而設置,因此其可為 各種不同的配置方式;例如圖式中,該出水管11在末端轉折延伸設有一連接管112,在本實 施例中,該連接管112平行於進水管12並向進水口方向延伸,該連接管112內水流方向也 與進水管12相同,該連接管112連通於調節管13,而該等冷卻裝置30呈一列狀排列於出水 管11及連接管112間,以使各水流路徑的距離約略相等;然而,圖式中其配置與排列方式僅 為便於簡化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已,並不限於圖例所示,僅能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者皆可 作為其實現方式。明了上述結構後,以下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動作及原理作一詳細說明如圖3所示,當該等冷卻裝置30的設置數量不多,因所需的水流量及水壓並不大, 此時,僅需開啟位於該出水管11上的泵14,並調節該調節閥16至關閉狀態;借該泵14的 運作,以將該集水槽22內的循環水40排出,並依序流入最近至最遠的冷卻裝置30內(如 圖中30a、30b、30c、30d所示),將熱能帶出,使得各機臺可於高溫製程中借熱交換的過程中達到冷卻降溫,而經出水口 32流出的循環水40溫度即會升高,並流回至冷卻設備20內快 速降溫冷卻,借該散熱風扇21所吸入的冷空氣來與帶有熱能的循環水40進行熱交換,以進 行散熱冷卻,待其回復至冷卻溫度,即可進行下一次循環。由於各水流路徑的距離約略相等,故當該循環水40的流量及流速穩定時,水壓可 呈平均分布;而為提高均壓的效果,各進水口 31的口徑截面積為相等,且各出水口 32的口 徑截面積也為相等;藉此,可避免冷卻裝置30因水壓不均而容易造成爆管或循環水40無法 通過及銅管內部堆積水垢的情形,以確保各冷卻裝置30達到良好的冷卻降溫效果。如圖4所示,當該等冷卻裝置30的設置數量較多,因所需的水流量及水壓較大,此 時,即可將位於出水管11及進水管12上的泵14、15同時開啟,以提高循環水40的動力,並 調節該調節閥16至開啟狀態,使得部分的循環水40會經調節管13流回至冷卻設備20內, 避免各水流路徑產生水壓過大的情形。藉助出水管11及進水管12上該二泵14、15的設置,可配合循環水40所需的水流 量及水壓大小,來選擇單一使用或同時使用,藉此,無需採用的較大馬力數的泵,當水流量 及水壓較大時,將該二泵14、15同時開啟即可,而當水流量及水壓不大時,僅需開啟位於出 水管11上的泵14,以達到節能的目的。為配合較多數量的冷卻裝置30使用,以提高冷卻效果,可將該冷卻設備20以大容 量的一封閉式儲水池(圖未示)實現之,以提高該循環水40於封閉式儲水池內的流動時間 及距離,使其產生較佳的冷卻效果;另一方面,可於儲水池外觀上增添造型上的美觀設計, 使其除具有冷卻循環水的功能外,也可作為造景的功用,藉以發揮更大的效益。雖本實用新型是以數個最佳實施例作說明,但精於此技藝者能在不脫離本實用新 型精神與範疇下作各種不同形式的改變。以上所舉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已,非 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舉凡不違本實用新型精神所從事的種種修改或變化,俱屬本 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冷卻設備的均壓配管裝置,該配管裝置設於一個冷卻設備及數個冷卻裝置間, 該等冷卻裝置分別設於一個具高溫製程負載的機臺內,借該冷卻設備內的循環水於該冷卻 設備及該冷卻裝置間進行熱交換;其特徵在於該配管裝置包含相連通的一個出水管及一個進水管,以分別連接於各冷卻裝置的進水 口及出水口,該出水管及該進水管間至少設有一個泵,該出水管與該等冷卻裝置及進水管 間形成數個水流路徑,各水流路徑的距離相等;藉此,循環水於各水流路徑上的水壓為平均 分布。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卻設備的均壓配管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出水管及該進水管 分別具有一個供連通於該冷卻設備的埠。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冷卻設備的均壓配管裝置,其特徵在於,該泵設置數量為兩個, 分別設於該出水管及該進水管的近埠處。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冷卻設備的均壓配管裝置,其特徵在於,各冷卻裝置的進水口 依序由該出水管的埠往末端方向設置,而各相對應的出水口依序由該進水管的末端往端 口方向設置。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卻設備的均壓配管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出水管及該進水管 間設有相連通的一個調節管,該調節管一端設於出水管距離埠最近的進水口鄰近處,另 一端設於進水管距離末端最近的出水口鄰近處。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冷卻設備的均壓配管裝置,其特徵在於,該調節管內至少設有 一個用以調節該循環水的水流量的調節閥。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卻設備的均壓配管裝置,其特徵在於,各進水口的口徑截面 積相等。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卻設備的均壓配管裝置,其特徵在於,各出水口的口徑截面 積相等。
9.如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冷卻設備的均壓配管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出水管在 末端轉折延伸設有一個連接管,該連接管平行於進水管並向該冷卻設備的進水口方向延 伸,該連接管內水流方向也與進水管相同,各冷卻裝置的進水口依序設置於該連接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冷卻設備的均壓配管裝置,設於一冷卻設備及數個冷卻裝置間;其特徵在於該配管裝置包含相連通的一出水管及一進水管,以分別連接於各冷卻裝置的一進水口及一出水口,該出水管及該進水管間至少設有一泵,使出水管與該等冷卻裝置及進水管間形成數個水流路徑,且各水流路徑的距離約略相等;藉此,當該循環水的流量及流速穩定時,並配合各水流路徑為約略等距的設計,以使循環水於各水流路徑上的水壓呈平均分布,以提供各冷卻裝置產生良好的冷卻效果。
文檔編號G12B15/02GK201859660SQ201020567099
公開日2011年6月8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19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19日
發明者李水壽 申請人:李水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