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爐煤氣快速加熱爐的製作方法
2023-05-09 19:29:11 1
專利名稱:高爐煤氣快速加熱爐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冶金設備技術領域,是一種高爐煤氣快速加熱爐。
目前,軋鋼廠採用的軋鋼爐,大多數為傳統加熱爐,一般為燃煤或燃油,按照部分軋鋼加熱爐可比能耗標準要求,已有許多軋鋼加熱爐達到特等爐水平。但是,這些爐的結構,仍不能同時滿足加熱產量高,加熱質量優良、能源消耗低、氧化燒損量小、操作靈活、安全可靠等要求。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高爐煤氣快速加熱爐,使其具有鋼坯升溫快、產量高、氧化燒損低、能耗低等優點。
本實用新型為完成上述發明目的提供的技術方案是,它有爐頂和爐體,爐頂、爐體內安裝縱水管,縱水管兩側設置燃燒室,燃燒室採用隔牆分隔。爐頂和爐體內設置煤氣蓄熱室及空氣蓄熱室。隔牆內設置橫水管。爐體上設置進風管和煤氣管,進風管與空氣蓄熱室相通煤氣管與煤氣蓄熱空相通。在爐體尾部設置爐前室。空氣噴口中心線與水平方向設置傾角。橫水管由支柱支撐,支柱設置在隔牆內。
本實用新型由於將燃燒室分隔成相對獨立的數個燃燒室,所以具有可獲得最大平均輻射溫壓的優點,使鋼坯升溫快,氧化燒損低;本實用新型由於設置了蓄熱室結構,使本實用新型可採用高爐煤氣蓄熱燃燒方式,可實現鋼坯均勻加熱,加熱質量好,與爐的其它結構組合,具有產量高,能耗低的優點,達到了比現行特等爐低的熱耗水平,煤氣燃燒利用率達到了較高水平,本實用新型經試用知,還具有水管易於施工包紮、大幅度降低了水管爐內熱損失,有利於熱連鑄坯保溫,減少工程投資費用等優點。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附圖1中A-A放大剖面圖。
對照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圖中13是爐頂,7是爐體,爐頂13、爐體7內安裝縱水管4,縱水管4兩側設置燃燒室2,燃燒室2採用隔牆3分隔。爐體7內設置煤氣蓄熱室11及空氣蓄熱室12。隔牆3內設置橫水管5。爐體7上設置進風管14和煤氣管16,進風管14與空氣蓄熱室12相通。煤氣管16與煤氣蓄熱室11相通,煤氣蓄熱室11設置煤氣噴口9、空氣蓄熱室12設置空氣噴口8。在爐體7尾部設置爐前室1。空氣噴口8中心線與水平方向設置傾角15。橫水管5由支柱10支撐,支柱10設置在隔牆3內。本實用新型的燃燒室2,採用隔牆3可分隔成數個相對獨立的燃燒室,使爐膛內可獲得最大平均輻射溫壓,使鋼壓爐底強度高,鋼坯升溫快,氧化燒損大幅度降低。空氣蓄熱室12設置的空氣噴口8與煤氣蓄熱室11設置的噴口相對應,使預熱後的高溫空氣、高溫煤氣,在各設置噴口均勻噴出後,形成煤氣包鋼坯,空氣包煤氣的燃燒結構形式,邊混合邊燃燒,在離開爐膛時,基本燃燒完畢。為了保證燃燒的完全,在空氣噴口8處設置的傾角15,便於提高空氣煤氣混合的速度。橫水管5及支柱10的設置,改善了爐底水管的受力狀態,增強了支撐結構的強度、剛度、穩定度,大幅度減小了管底比,為爐底水管的絕熱包紮創造了很好的施工條件,提高了爐底管絕熱包紮的使用壽命。大幅度降低了水管爐內熱損失。本實用新型工作時,連鑄方坯在縱水管4上進入爐體,經爐前室1、各燃燒室2、爐頭燃燒室6,被均勻加熱至一定溫度後,最後從出鋼爐推出。由於本實用新型設置了蓄熱式燃燒方式的結構,所以,燃燒流股由一邊側牆上噴出,至另一邊側牆上排出,兩邊周期性脈動燃燒,三分鐘左右換向,鋼坯在脈動式衝擊燃燒中被均勻加熱,保證了好的加熱質量。
權利要求1.高爐煤氣快速加熱爐,它有爐頂(13)和爐體(7),其特徵在於爐體(13)、爐體(7)內安裝縱水管(4),縱水管(4)兩側設置燃燒室(2),燃燒室(2)採用隔牆(3)分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爐煤氣快速加熱爐,其特徵在於爐體(7)內設置煤氣蓄熱室(11)及空氣蓄熱室(1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爐煤氣快速加熱爐,其特徵在於隔牆(3)內設置橫水管(5)。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爐煤氣快速加熱爐,其特徵在於爐體(7)上設置進風管(14)和煤氣管(16),進風管(14)與空氣蓄熱室(12)相通,煤氣管(16)與煤氣蓄熱室(11)相通。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爐煤氣快速加熱爐,其特徵在於在爐體(7)尾部設置爐前室(1)。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爐煤氣快速加熱爐,其特徵在於空氣噴口(8)中心線與水平方向設置傾角(15)。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高爐煤氣快速加熱爐,其特徵在於橫水管(5)由支柱(10)支撐,支柱(10)設置在隔牆(3)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冶金設備技術領域,是一種高爐煤氣快速加熱爐。它有爐頂和爐體,爐頂、爐體內安裝縱水管,縱水管兩側設置燃燒室,燃燒室採用隔牆分隔。爐體內設置煤氣蓄熱室及空氣蓄熱室。本實用新型具有鋼坯升溫快、產量高、氧化燒損低、能耗低等優點。
文檔編號F27B9/26GK2409473SQ0021333
公開日2000年12月6日 申請日期2000年1月26日 優先權日2000年1月26日
發明者潘克亮 申請人:濟南濟鋼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