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修心養性(修身養性之書道德經)
2023-05-10 02:54:38 1
老子所著《道德經》,寥寥五千言,可謂字字珠璣,隻言片語之間,無不閃爍著高超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它既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一部經邦濟世的治國寶典,更為我們普羅大眾正確地為人處世提供了行為準則。正因如此,我對《道德經》百讀不厭,每次閱讀,總會有新的感悟。
對於尋常人而言,《道德經》更像是一部修煉自我、提升自身精神境界的書籍,老子以渾渾噩噩、藏拙蹈晦為人生戰爭之利器,「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以虛心退讓、甘處下風實現不爭之爭,立於不敗之地,「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夫唯不爭,故無憂」、「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以無為之道,節省精力,從而養生延壽,「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惜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已其無死地焉」、「治人事天,莫若嗇」、「深其根固其柢,長生久視之道也」。如能按照上述三方面來為人處事,必能無往而不利。
老子提倡一種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的生活態度,此態度具有普適性,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一介草民,都應遵循。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有道者內聖外王,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將此放諸當今社會,仍然意義重大。身處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面對各類物質誘惑與精神困惑,嚴守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的生活態度,有助於我們建立自己的精神領域,練就處變不驚、堅韌不拔的本領。 老子主張「為無為,則無不治矣」、「無為則無不為」,其目的在於後面的「治」和「無不為」,並非真正的無為,更不是不為,而是不妄為,即應當在道的指引下行事,「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可見,老子想表達的是積極涵義,之所以提倡無為、不妄為,是為了實現聖人之治,「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
白居易曾著詩:「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樂天居士運用「以彼之道,還治其身」的方法巧妙地嘲諷了老子,此詩也常被後人用於攻擊老子的自相矛盾,我則認為此詩正好論證了老子「正言若反」的觀點。老子著《道德經》,言有盡而意無窮,以有形的文字描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道」,恰恰體現了「有無相生」的辯證思想,即《道德經》第一章就開宗明義談到的「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繳」。此外,老子提到「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人之所教,亦議而教人」,道不是用來言傳的,而應是體道而行,但是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道,老子只能儘量地用語言對道加以描述,從而使大道得以行於天下。 畢竟,人總是要說過很多話之後,才能最終歸於靜默。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