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耐熱不飽和聚酯樹脂的製作方法
2023-05-25 02:38:16 2
本發明涉及不飽和聚酯樹脂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耐熱不飽和聚酯樹脂。
背景技術:
不飽和聚酯樹脂是一種熱固性材料,是錨固劑領域中使用最為普遍的熱固性樹脂,普通的不飽和聚酯樹脂一般只採用二元酸和二元醇縮聚反應,同時加入苯乙烯稀釋,生成具有酯鍵和不飽和雙鍵的線型高分子化合物。由此種傳統的方法製得的不飽和聚酯樹脂在粘接和浸潤方面表現相對來說不理想,表現為在石材粘接處容易脫落,而且熱穩定性與抗菌防黴效果較差,不能滿足一些製品及石材加工的應用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基於背景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耐熱不飽和聚酯樹脂,耐熱性能,抗菌防黴效果好,機械強度高,抗老化性能顯著。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耐熱不飽和聚酯樹脂,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苯酐30-40份,順酐5-15份,間苯二甲酸20-40份,富馬酸2-10份,月桂酸8-16份,苯甲酸1-6份,桐油酸酐12-25份,二甘醇50-80份,丙二醇10-30份,苯乙烯5-15份,α-甲基苯乙烯20-40份,穩定劑1-4份,對苯二酚0.1-0.8份,環氧樹脂5-15份,納米二氧化矽1-5份,改性丙烯酸鈉1-4份。
優選地,改性丙烯酸鈉採用如下工藝製備:將微晶石蠟、天然蜂蠟、聚乙烯蠟、十二羥基硬脂酸密閉加熱至融化,通入空氣,加入高錳酸鉀混合攪拌,降至室溫得到複合蠟;將玉米澱粉、水混合均勻,加入丙烯酸鈉、丙烯醯胺混合均勻,加入N,N-亞甲基雙丙烯醯胺、過硫酸銨混合均勻,加入複合蠟和正己烷混合均勻,氮氣保護下,升溫,攪拌,洗滌,乾燥得到改性丙烯酸鈉。
優選地,改性丙烯酸鈉採用如下工藝製備:按重量份將5-10份微晶石蠟、2-6份天然蜂蠟、3-10份聚乙烯蠟、0.2-0.8份十二羥基硬脂酸密閉加熱至融化,通入空氣,加入0.15-0.25份高錳酸鉀混合攪拌,降至室溫得到複合蠟;將100-140份玉米澱粉、300-400份水混合均勻,加入25-35份丙烯酸鈉、20-40份丙烯醯胺混合均勻,加入1-5份N,N-亞甲基雙丙烯醯胺、1-4份過硫酸銨混合均勻,加入複合蠟和20-50份正己烷混合均勻,氮氣保護下,升溫,攪拌,洗滌,乾燥得到改性丙烯酸鈉。
優選地,改性丙烯酸鈉採用如下工藝製備:按重量份將5-10份微晶石蠟、2-6份天然蜂蠟、3-10份聚乙烯蠟、0.2-0.8份十二羥基硬脂酸密閉加熱至融化,通入空氣,加入0.15-0.25份高錳酸鉀混合攪拌40-100min,降至室溫得到複合蠟;將100-140份玉米澱粉、300-400份水混合均勻,加入25-35份丙烯酸鈉、20-40份丙烯醯胺混合均勻,加入1-5份N,N-亞甲基雙丙烯醯胺、1-4份引發劑過硫酸銨混合均勻,加入複合蠟和20-50份正己烷混合均勻,氮氣保護下,升溫至70-80℃,攪拌50-120min,洗滌,乾燥得到改性丙烯酸鈉。
優選地,苯酐、順酐、間苯二甲酸、富馬酸、月桂酸、苯甲酸、桐油酸酐的重量比為32-36:8-12:25-35:4-8:10-14:3-5:16-22。
優選地,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的重量比為8-12:25-35。
優選地,環氧樹脂、納米二氧化矽、改性丙烯酸鈉的重量比為8-12:2-4:2-3。
本發明採用常規製備工藝製得。
本發明的改性丙烯酸鈉中,微晶石蠟、天然蜂蠟、聚乙烯蠟配合,在十二羥基硬脂酸配合作用下,與高錳酸鉀混合程度極高,通過氧化反應引入含氧基團,使複合蠟極性高,乳化性能極好,而且具有極強親和力與表面活性,而丙烯酸鈉、丙烯醯胺在交聯劑N,N-亞甲基雙丙烯醯胺、引發劑過硫酸銨的作用下,形成高度交聯空間網絡狀結構,再與丙烯酸鈉、丙烯醯胺、預糊化澱粉分子上的羥基、羧基形成互穿接枝結構,在正己烷、複合蠟的作用下,上述組分間分散性能極好,所得產物的結構不僅具有較好剛性,而且吸溼與吸附作用較強,同時與其他原料間的分散性能也極好。
本發明採用苯酐、順酐、間苯二甲酸、富馬酸、月桂酸、苯甲酸、桐油酸酐與二甘醇、丙二醇在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的作用下反應,使本發明耐熱性能好,機械強度高,抗菌防黴效果好,而且抗老化性能顯著;再利用納米二氧化矽摻入聚酯中,在改性丙烯酸鈉的作用下納米二氧化矽有效地防止納米二氧化矽團聚而使之充分分散,增強納米二氧化矽與不飽和聚酯的相容性;納米二氧化矽可與聚酯中的氧充分鍵合,納米二氧化矽接枝後使本發明黏度降低,從而提高本發明的浸潤與分散性能,易於進入石材縫隙內部,固化後石材間不易脫落;而環氧樹脂的分子鏈中具有活潑的環氧基團,可與改性丙烯酸鈉中活性基團結合,使本發明在具有較高剛性的前提下,韌性較好,而且對大部分溶劑穩定,耐腐蝕性能好,並可大幅度提高聚酯的耐熱性能和抗老化性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1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耐熱不飽和聚酯樹脂,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苯酐30份,順酐15份,間苯二甲酸20份,富馬酸10份,月桂酸8份,苯甲酸6份,桐油酸酐12份,二甘醇80份,丙二醇10份,苯乙烯15份,α-甲基苯乙烯20份,穩定劑4份,對苯二酚0.1份,環氧樹脂15份,納米二氧化矽1份,改性丙烯酸鈉4份。
實施例2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耐熱不飽和聚酯樹脂,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苯酐40份,順酐5份,間苯二甲酸40份,富馬酸2份,月桂酸16份,苯甲酸1份,桐油酸酐25份,二甘醇50份,丙二醇30份,苯乙烯5份,α-甲基苯乙烯40份,穩定劑1份,對苯二酚0.8份,環氧樹脂5份,納米二氧化矽5份,改性丙烯酸鈉1份。
改性丙烯酸鈉採用如下工藝製備:將微晶石蠟、天然蜂蠟、聚乙烯蠟、十二羥基硬脂酸密閉加熱至融化,通入空氣,加入高錳酸鉀混合攪拌,降至室溫得到複合蠟;將玉米澱粉、水混合均勻,加入丙烯酸鈉、丙烯醯胺混合均勻,加入N,N-亞甲基雙丙烯醯胺、過硫酸銨混合均勻,加入複合蠟和正己烷混合均勻,氮氣保護下,升溫,攪拌,洗滌,乾燥得到改性丙烯酸鈉。
實施例3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耐熱不飽和聚酯樹脂,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苯酐32份,順酐12份,間苯二甲酸25份,富馬酸8份,月桂酸10份,苯甲酸5份,桐油酸酐16份,二甘醇70份,丙二醇15份,苯乙烯12份,α-甲基苯乙烯25份,穩定劑3份,對苯二酚0.3份,環氧樹脂12份,納米二氧化矽2份,改性丙烯酸鈉3份。
改性丙烯酸鈉採用如下工藝製備:按重量份將5份微晶石蠟、6份天然蜂蠟、3份聚乙烯蠟、0.8份十二羥基硬脂酸密閉加熱至融化,通入空氣,加入0.15份高錳酸鉀混合攪拌100min,降至室溫得到複合蠟;將100份玉米澱粉、400份水混合均勻,加入25份丙烯酸鈉、40份丙烯醯胺混合均勻,加入1份N,N-亞甲基雙丙烯醯胺、4份引發劑過硫酸銨混合均勻,加入複合蠟和20份正己烷混合均勻,氮氣保護下,升溫至70℃,攪拌120min,洗滌,乾燥得到改性丙烯酸鈉。
實施例4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耐熱不飽和聚酯樹脂,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苯酐36份,順酐8份,間苯二甲酸35份,富馬酸4份,月桂酸14份,苯甲酸3份,桐油酸酐22份,二甘醇60份,丙二醇25份,苯乙烯8份,α-甲基苯乙烯35份,穩定劑2份,對苯二酚0.7份,環氧樹脂8份,納米二氧化矽4份,改性丙烯酸鈉2份。
改性丙烯酸鈉採用如下工藝製備:按重量份將10份微晶石蠟、2份天然蜂蠟、10份聚乙烯蠟、0.2份十二羥基硬脂酸密閉加熱至融化,通入空氣,加入0.25份高錳酸鉀混合攪拌40min,降至室溫得到複合蠟;將140份玉米澱粉、300份水混合均勻,加入35份丙烯酸鈉、20份丙烯醯胺混合均勻,加入5份N,N-亞甲基雙丙烯醯胺、1份引發劑過硫酸銨混合均勻,加入複合蠟和50份正己烷混合均勻,氮氣保護下,升溫至80℃,攪拌50min,洗滌,乾燥得到改性丙烯酸鈉。
實施例5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耐熱不飽和聚酯樹脂,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苯酐34份,順酐10份,間苯二甲酸30份,富馬酸6份,月桂酸12份,苯甲酸4份,桐油酸酐19份,二甘醇65份,丙二醇20份,苯乙烯10份,α-甲基苯乙烯30份,穩定劑2.5份,對苯二酚0.5份,環氧樹脂10份,納米二氧化矽3份,改性丙烯酸鈉2.5份。
改性丙烯酸鈉採用如下工藝製備:按重量份將8份微晶石蠟、4份天然蜂蠟、6份聚乙烯蠟、0.5份十二羥基硬脂酸密閉加熱至融化,通入空氣,加入0.2份高錳酸鉀混合攪拌,降至室溫得到複合蠟;將120份玉米澱粉、350份水混合均勻,加入30份丙烯酸鈉、30份丙烯醯胺混合均勻,加入3份N,N亞甲基雙丙烯醯胺、2.5份過硫酸銨混合均勻,加入複合蠟和35份正己烷混合均勻,氮氣保護下,升溫,攪拌,洗滌,乾燥得到改性丙烯酸鈉。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