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轂自動翻轉的製造方法
2023-05-25 08:01:41 1
輪轂自動翻轉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輪轂自動翻轉機,在機架上部設有皮帶輸送機構,機架上部中間部位設有輪轂翻轉架;輪轂翻車架包括支撐在機架上的轉軸,在轉軸的端頭接有翻轉電機,翻轉電機安裝在機架上;在轉軸上裝有對稱的左翻轉槽和右翻轉槽,左翻轉槽和右翻轉槽均為十字狀且槽口向內,皮帶輸送機構中的皮帶寬度小於左翻轉槽和右翻轉槽的內側間距B。左翻轉槽和右翻轉槽的槽內側有阻擋輪轂的擋板。運行時皮帶帶動輪轂前移,進入左翻轉槽和右翻轉槽內,並由擋板阻擋,由翻轉電機帶動翻轉槽和輪轂向上轉動,轉動180後剛好再次落在輸送皮帶上,將輪轂的上下面調換,為輪轂兩側面的檢查提供了方便,無需人工翻轉,靈活可靠,省時省力,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減輕了勞動強度。
【專利說明】輪轂自動翻轉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翻轉機構,特別是一種輪轂自動翻轉機,用於對輪轂的正反面進行檢查。
【背景技術】
[0002]對輪轂的兩側面檢查時,需要對其進行翻轉,人工翻轉不但效率低,而且勞動強度大,費時費力。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效率高、減輕勞動強度、省時省力的輪轂自動翻轉機,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
[0004]本實用新型的輪轂自動翻轉機,包括機架,在機架上部設有皮帶輸送機構,在機架的上部中間部位設有輪轂翻轉架;所述的輪轂翻車架包括支撐在機架上的轉軸,在轉軸的端頭接有翻轉電機,翻轉電機安裝在機架上;在轉軸上裝有對稱的左翻轉槽和右翻轉槽,左翻轉槽和右翻轉槽均為十字狀且槽口向內,所述的皮帶輸送機構中的皮帶寬度小於左翻轉槽和右翻轉槽的內側間距B。
[0005]所述的左翻轉槽和右翻轉槽的槽內側設有阻擋輪轂的擋板。
[0006]本實用新型的輪轂自動翻轉機,運行時輪轂通過其他輸送裝置送至皮帶轉送機上,由平皮帶帶動前移,進入輪轂翻架中的左翻轉槽和右翻轉槽內,並由擋板阻擋,然後由翻轉電機帶動轉軸轉動,十字狀的翻轉槽帶動輪轂向上轉動,轉動180°後剛好再次落在輸送皮帶上,將輪轂的上下面調換,為輪轂兩側面的檢查提供了方便,無需人工翻轉,靈活可靠,省時省力,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減輕了勞動強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08]圖2是圖1所示的左視示意圖;
[0009]圖3是輪轂翻轉架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4是圖3所示的A-A斷面示意圖;
[0011]圖5是圖3所示的左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如圖1、2所示:1為機架,採用型鋼焊接製作。在機架I上部設有皮帶輸送機構,皮帶輸送機構包括軸承支撐在機架I上的主動軸3和從動軸6,在主動軸3和從動軸6上裝有皮帶輪並繞有輸送貨物的平皮帶5,主動軸3與電機減速器2之間設鏈條傳動機構。
[0013]在機架I的上部中間部位設有輪轂翻轉架4,輪轂翻車架4包括支撐在機架I上的轉軸41,在轉軸41的端頭接有翻轉電機7,翻轉電機7安裝在機架I上。在轉軸41上裝有對稱的左翻轉槽42和右翻轉槽43,左翻轉槽42和右翻轉槽43均為十字狀且槽口向內。皮帶輸送機構中的平皮帶5的寬度小於左翻轉槽42和右翻轉槽43的內側間距B。左翻轉槽42和右翻轉槽43的槽內側設有阻擋輪轂的擋板44。
[0014]運行時輪轂8通過其他輸送裝置送至皮帶轉送機上,由平皮帶5帶動前移,進入輪轂翻架4中的左翻轉槽42和右翻轉槽43內,並由擋板44阻擋,然後由翻轉電機7帶動轉軸41轉動,十字狀的左翻轉槽42和右翻轉槽43帶動輪轂8向上轉動,轉動180°後剛好再次落在平皮帶5上,將輪轂8的上下面調換,為輪轂8兩側面的檢查提供了方便,無需人工翻轉,靈活可靠,省時省力,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減輕了勞動強度。
【權利要求】
1.一種輪轂自動翻轉機,其特徵在於:包括機架(I),在機架(I)上部設有皮帶輸送機構,在機架(I)的上部中間部位設有輪轂翻轉架(4);所述的輪轂翻車架(4)包括支撐在機架(I)上的轉軸(41),在轉軸(41)的端頭接有翻轉電機(7 ),翻轉電機(7 )安裝在機架(I)上;在轉軸(41)上裝有對稱的左翻轉槽(42)和右翻轉槽(43),左翻轉槽(42)和右翻轉槽(43)均為十字狀且槽口向內,所述的皮帶輸送機構中的皮帶寬度小於左翻轉槽(42)和右翻轉槽(43)的內側間距B。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轂自動翻轉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左翻轉槽(42)和右翻轉槽(43 )的槽內側設有阻擋輪轂的擋板(44 )。
【文檔編號】B65G47/252GK203767575SQ201420007217
【公開日】2014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7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7日
【發明者】馬塾君, 劉廣東, 方勇 申請人:西姆國騰(大連)智能化工業組裝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