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是什麼題材電影(狗十三這部電影)
2023-05-24 19:38:17 1
好的電影從來不提供答案,而是提出一個好問題,引發觀眾自己的思考,《狗十三》就是這樣的電影。
如果看過這部電影,有更多的人開始反思自己正在施與或接受的教育,這就是這部電影的意義,至於答案,觀眾可以自己去尋找。
這部電影很寫實,講的是一個名叫「李玩」的女生的成長過程。在中國的家庭裡,最重要的是聽話,不論父母的價值觀是否正確,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像樹,總會被大人修剪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電影《狗十三》
李玩十二歲,個性頑劣,但感情細膩。父母離異,父親再婚,李玩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電影裡沒有狗血的劇情,也沒有離奇的經歷,一切都很樸實。從家庭環境看來,雖然父母離異,但李玩並不算是個非常不幸的孩子,全家人其實都是愛她的;繼母也不是惡毒後媽,甚至一直在努力了解李玩的愛好,給她買各種禮物。
唯一衝突的地方在於,大人們並不理解李玩想要的是什麼,而一味的只按自己的方式去對待她,對大人們來說,他們給出了他們的愛,李玩不聽話就是不對;對李玩來說,她想要的並不是大人們那種方式的愛。
電影一開始,李玩的父親和繼母生了個男孩,但怕李玩沒有安全感,一直小心翼翼的隱瞞著不敢告訴她;這個鋪墊很重要,可以看出,李玩的一家人是愛她的。雖然有愛,但生活中難免會有矛盾。接著,電影就重點講述了李玩與家長們的三次衝突。
電影《狗十三》
第一次衝突是報興趣班的時候,李玩想報物理班,被她父親強制改成了英語班,為止,她父親買了一條狗來哄她。她剛開始不接受狗,後來相處久了,對狗有了感情,給狗起名叫「愛因斯坦」。第一次衝突,以李玩妥協告終。
第二次衝突,是李玩的爺爺不小心把狗弄丟了,李玩很傷心,到處找狗,中途不小心推倒爺爺,致使爺爺受傷。接著,家長們找了一條同品種的狗,說是找回了狗,逼迫她承認這隻狗就是「愛因斯坦」。李玩知道新來的狗不是原來的「愛因斯坦」,倔強的不肯要這隻狗。受到大人的逼迫,她覺得委屈,半夜出去喝酒,致使奶奶出去找她差點迷路回不來。李玩的父親很生氣並暴打了她,事後對她進行安撫。第二次衝突,以李玩被迫妥協告終,她開始學著聽大人的話。李玩其實要的並不是狗,她要的,只是爺爺的一句道歉,家人合適的安慰。可沒人願意問李玩想要什麼,大人只考慮自己能給什麼,給你,你就得接受。
電影《狗十三》
聽話就能得到大人的愛嗎?是,但要一直聽話。父親把弟弟的存在告訴李玩,她沒有任何抗拒,懂事地接受了。弟弟進了家門,因為戲弄新愛因斯坦被咬傷。於是第三次衝突出現了,父親要把新來的狗送去狗肉店,李玩苦苦哀求,最終無果。從這一次開始,李玩開始學著做個一直聽話的孩子。
整部電影沒有很高潮的地方,都是很平淡的敘事,狗的出現與消失,貫穿了李玩被馴化的整個過程。第一隻「愛因斯坦」的出現,是李玩可以任性妄為的時候;伴隨著第一隻「愛因斯坦」的丟失,第二隻「愛因斯坦」的出現,李玩也不再任性妄為,逼迫自己試著配合大人,聽大人的話;第二隻「愛因斯坦」被送去狗肉店,她才徹底明白,對於大人來說,她其實就是那條狗,如果不一直聽話,就隨時會被懲罰。 兩個「愛因斯坦」,一個被弄丟,一個被剝奪,也意味著,李玩被徹底馴化了。
電影《狗十三》
李玩學會了隱忍,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聽大人的話。在這中間,大人們都做了些什麼?爺爺弄丟了孫女的狗,沒有一句道歉,只狠狠撂下一句「爺爺奶奶還不如一條狗」,來證明自己的委屈。李玩的父親暴打完李玩,安慰她說,「爸媽都說到這份上了,你還要怎樣?」,「家長都是為你的未來著想,再胡鬧你說得過去嘛。」。在大人們看來,罵你是恨鐵不成鋼,打你是為你好,逼你做不喜歡的事是因為愛你。他們找了一萬個藉口,都不願講一句真誠的抱歉。可這就是很多大人解決問題的方式,先找藉口,再不行還可以物質補償,送條狗,送雙冰鞋,送鈔票。大人好像總是有各種招數來對待孩子,除了好好說話。
牛奶換紅酒,旱冰變刀冰,成長中總有我們學不會的東西。對於這部電影,能看懂越多的人,越值得心疼。
這部電影,總體來說,各方面都處理得不錯,就是結尾部分的人物刻畫有點過了。對比電影開頭那個無憂無慮的李玩,電影結局的李玩心已經死了,不但不苟言笑還有些無奈與絕望。這個結局有些不妥,不應該把李玩刻畫得如此絕望,如果能保持一點歡笑與童真,會更好一點,畢竟電影裡發生的這幾件事,都不足以讓一個小孩喪失對生活的熱愛。我覺得,結局讓李玩變成像李堂那樣圓滑世故,但仍熱愛生活,會更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