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位大國工匠(大國工匠篇趙巧娟)
2023-04-16 19:54:22 2
新華網杭州12月10日電(劉志媛)「上班時間她不看手機,要等下班後。」約訪趙巧娟前,嘉興海寧許村鎮總工會的工作人員先給我們打了劑「等」的「預防針」。
五點、六點、七點,直到晚八點,趙巧娟全部忙完,接了電話。
「穿紗是個細活,分不得心。」趙巧娟說。
32年,一心穿好「一根針」,趙巧娟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從剛進廠的「小巧」,到同事口中的「巧姐」,從「最美嘉興人」,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趙巧娟在「千絲萬縷」間「穿」出不一樣的「巧」字人生。
巧合:「別人可以,我肯定也行」
一塊手錶,兩支筆,一雙眼盯著萬縷紗線,明亮又深沉。
趙巧娟出生在有「布藝名鎮、家紡基地」之稱的海寧市許村鎮。和當地許多年輕姑娘一樣,出了校門進廠門,1989年,趙巧娟正式入職宏達高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因為只有初中文憑,又沒經驗,便從最基礎的擋車工做起。
同是一個班組,看著穿紗工聚精會神、眼疾手快的樣子,趙巧娟充滿了好奇、崇拜:「我也有機會試試嗎?」
不久,機會來了。
1990年,趙巧娟進廠的第二年,正巧班組空出了一個穿紗崗。那幾天,趙巧娟沒事就看著那臺停滯的機器,在心裡不停問「我能行嗎?」。「不試,怎麼知道能不能行?」企業負責人的一句話點醒了趙巧娟。
主動請纓,轉崗穿紗工。
「別看穿紗好像只是把紗線手工穿到經編機的導紗針上,但其實特別考驗眼力、手速,耐心和細心更缺一不可。」第一次穿紗,趙巧娟手忙腳亂,急了一頭汗。「感覺自己的手、腳、眼睛在『打架』。」趙巧娟說。看著歪歪扭扭、打結破損的紗線,好強的她一次次試,一次次失敗,人也變得越來越無精打採。
老師傅何娟鳳看出了她的變化,找到她寬慰說:「既然選了,就堅持到底,熬過這段時間,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
「是呀,別人可以,我怎麼就不行。」整理好情緒,趙巧娟給自己制定了一套「魔鬼訓練」。手慢就練手,眼神不準就練眼力,有時一天最多要連續不停穿上8個小時,一天下來,胳膊疼得抬不起來,一閉眼就火辣辣的痛、淚流不止……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後,趙巧娟終於達標了。6個盤頭,3600個針頭,用時40分鐘,平均每秒穿完1.5個,速度和質量,都是廠裡的第一名。看著自己穿的細紗真的像「細沙」一樣,在輕紡機上一傾而下,趙巧娟更加堅定:這輩子認定了「穿紗」。
摸到門路的趙巧娟,越幹越得心應手,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幹,就幹到極致」。又過了4年,8個盤頭,20分鐘,每秒完成4個,趙巧娟的穿紗技術磨鍊的爐火純青。不僅是廠裡的第一,更在2013年的全國紡織行業「潤源杯」經編工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單項第一。
巧匠:「只要用心,沒有攻不下的難題」
刻苦與勤奮,讓趙巧娟練就了一身硬本事,而多年的主動自學與思考,則讓她的專長有了更大的發揮。
1994年,宏達高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開始探索汽車絨產品的國產化,趙巧娟作為攻關小組的一員加入其中。機器是進口的,紗線是進口的,看著機器上密密麻麻的外語,聽著「洋技師」講著「洋文」,趙巧娟這次沒打退堂鼓。
汽車絨的規格要求非常高,每百米只允許出現一個疵點,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非常困難的。她一遍一遍和翻譯人員核對使用細節,一次一次調整設備試錯。因為不會用電腦,趙巧娟的實踐筆記寫了厚厚一本。經過與研發人員的反覆試製,幾十次的技術攻關後,國產汽車絨終於開發成功。
「只要全身心投入,就沒有攻不下的難題。」這次攻關,趙巧娟在收穫了更大信心的同時,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不能只有實踐,沒有理論,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企業需要什麼就學什麼,自己缺什麼就補什麼。2004年,趙巧娟進入海寧電大中專班學習,2006年取得中專畢業證書,2011年又繼續大專班的學習並在2014年獲得大專文憑。幾年裡,不只是理論,趙巧娟還學會了用電腦,認識了不少英文。
每年趙巧娟和同事都會接到新產品開發任務。開發過程中,瓶頸一個又一個冒出,試驗報告一次又一次被推翻。趙巧娟仍然堅毅,但也從容了許多。面對一次次挫折,趙巧娟提醒自己:沒關係,踏踏實實重頭再來,只要用心,沒有攻不下的難題。
巧姐:要求有多嚴苛,關愛就有多暖心
32年,趙巧娟從當初剛進廠的「小巧」,成了大家口中的「巧姐」。
隨著許村鎮家紡業的加速轉型,新進廠的年輕學徒越來越多。看著她們,趙巧娟就像看到剛進廠時懵懵懂懂的自己。因為自己吃過苦,走過彎路,趙巧娟對徒弟更上心,甚至更嚴格。
「每次巧姐站我身後,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年輕的學徒們都很「怕」趙巧娟。平時,學徒一個小小的動作做不到位,趙巧娟都會一眼盯到,然後陪著徒弟一直練,手把手帶著年輕人往前走。「我越嚴格,她們才能越快成長。」趙巧娟說。
徒弟們最「怕」巧姐,也最信任巧姐。不僅因為她有一雙巧手,更因為她總是很暖心。趙巧娟說自己作為「過來人」,更能理解年輕人的困惑。「年輕人,熱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可穿紗工作必須耐得住寂寞。」趙巧娟總是和徒弟們說,要在工作中找到快樂,愛唱歌就邊唱歌邊做,只要愛上了,就能堅持下去。
如今,作為車間主管,從某種意義上看她直接「穿」的針少了,數量不及8萬針,但是肩上的擔子卻更重了,要「穿」好的針,遠遠不止10萬、80萬,甚至800萬針……
點開趙巧娟的微信頭像,是一道絢麗的彩虹。趙巧娟把自己的座右銘藏在了裡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手巧、人巧、心更巧。32年,趙巧娟的「三巧」生活,仍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