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吻鮠成魚顆粒飼料的製作方法
2023-05-02 13:29:11 1
專利名稱:長吻鮠成魚顆粒飼料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魚類養殖飼料,具體涉及一種長吻鮠成魚全營養顆粒飼料。
背景技術:
長吻鮠是長江中一種較大型的經濟魚類,因其肉味鮮美,又無細刺,屬於優質魚類;又因其鰾肥厚,可幹製成名貴魚肚,為上等佳餚,故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由於江河日益嚴重的汙染和長期酷漁亂捕,長江中長吻鮠的資源被嚴重破壞,其年產量銳減,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及人民生活的需要。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和我國農業、水產業的結構調整,近二十年來長吻鮠的人工養殖發展迅猛,並在人工繁殖、苗種培育以及成魚養殖等方面技術均已成熟。目前長吻鮠的成魚養殖方式有池塘和網箱養殖,由於市場上缺乏該魚的標準的飼料配方技術,養殖企業多使用甲魚或鰻魚配合飼料及其它未按其標準配合的飼料進行養殖生產。根據水產養殖動物營養需求,所有飼料配方必須根據養殖對象、養殖階段、養殖方式的不同而異。不按照養殖品種的營養標準與飼料技術進行配合飼料的人工養殖,勢必引起養殖產品質量和飼料效果的下降,並導致飼料的浪費和養殖成本和養殖水體汙染的增加。目前由於水資源的匱乏,水產養殖規模受到限制,養殖產品質量受到影響。為了滿足市場對名優水產品的需求,也為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資源,集約化養殖方式將是長吻鮠養殖的發展方向。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長吻鮠成魚顆粒飼料,該飼料配方配伍合理,營養全面,魚生長速度快,使用方便飼料成本低,無汙染。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措施本發明根據長吻鮠的營養生理,提出滿足其最大生長所需要的蛋白質、脂肪、能量、鈣和磷等營養成分及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量;根據長吻鮠對魚粉等各種飼料原料的消化率確定各種原料的配比量;根據上述各指標以及最高飼料轉換效率提出成本低的全營養飼料配方。
該飼料由以下原料構成魚粉28-34%、豆粕10-15%、菜籽粕8-11%、玉米粉36-38%、食用油3%、混合維生素1%(維生素A、B1、B2、B6、B12、C、D、E、H、K、葉酸、煙酸、泛酸鈣、肌醇、膽鹼)、混合礦物鹽4%(氯化鈉、氯化鈷、硫酸鎂、硫酸錳、硫酸鋅、硫酸銅、硫酸鐵、磷酸鈉、磷酸鉀、磷酸鈣、碘酸鉀)和添加劑2%(賴氨酸、蛋氨酸等胺基酸、誘食劑和免疫製劑)組成。將上述原料分別粉碎過40目篩後,首先將魚粉、豆粕、菜籽粕和玉米等均勻混合成原料混合粉,再將混合維生素、混合礦物鹽和添加劑分別與原料混合物進行均勻混合,最後加入油進行均勻混合成全料混合粉。全料混合粉採取常規的水產飼料加工設備和方法進行成粒加工成硬顆粒飼料、包裝。而軟顆粒飼料則直接將全料混合粉裝袋,在使用前用小型飼料機或市售絞肉機加工成軟顆粒飼料。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營養全面,在集約化養殖中能滿足長吻鮠的最大特定生長率,飼料效率高,餌料係數不超過1.8%。本發明中無任何激素和違禁的藥物,滿足養殖對象的質量標準要求,對養殖水體無汙染,適合長吻鮠的集約化養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將上述原料分別粉碎過40目篩後,首先將魚粉、豆粕、菜籽粕和玉米等均勻混合成原料混合粉,再將混合維生素、混合礦物鹽和添加劑分別與原料混合物進行均勻混合,最後加入油進行均勻混合成全料混合粉。全料混合粉採取常規的水產飼料加工設備和方法進行成粒加工成硬顆粒飼料、包裝。
權利要求
1.一種長吻鮠成魚顆粒飼料,它由下述原料配製原料 %魚粉 28-34豆粕 10-15菜籽粕 8-11玉米粉 36-38食用油 3混合維生素 1混合礦物鹽 4添加劑 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長吻鮠成魚顆粒飼料配方,其特徵是原料 %魚粉 28豆粕 15菜籽粕 11玉米粉 36食用油 3混合維生素 1混合礦物鹽 4添加劑 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長吻鮠成魚顆粒飼料,其特徵是原料 %魚粉 30豆粕 15菜籽粕 8玉米粉 37食用油 3混合維生素 1混合礦物鹽 4添加劑 2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長吻鮠成魚顆粒飼料,其特徵是原料 %魚粉 32豆粕 10菜籽粕 10玉米粉 38食用油 3混合維生素 1混合礦物鹽 4添加劑 2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長吻鮠成魚顆粒飼料,其特徵是原料 %魚粉 34豆粕 10菜籽粕 8玉米粉 38食用油 3混合維生素 1混合礦物鹽 4添加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長吻鮠的全營養顆粒飼料,它由魚粉、豆粕、菜籽粕、玉米粉、食用油、混合維生素、混合礦物鹽及添加劑組成,均按一定比例制配。本發明營養全面,飼料效率高,魚生長速度快,使用方便,養殖飼料成本底,符合飼料質量論證的要求,對養殖產品和養殖環境無汙染,適合長吻鮠成魚的集約化養殖。
文檔編號A23K1/18GK1443468SQ0311876
公開日2003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2003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2003年3月12日
發明者雷武, 朱曉鳴, 楊雲霞, 聶光漢, 解綬啟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