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螺旋管式取暖散熱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02 13:03:16 1
專利名稱:一種螺旋管式取暖散熱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取暖散熱器,特別是涉及一種螺旋管式取暖散熱器。
背景技術:
公告號CN 201662339U的實用新型《一種螺旋管取暖散熱器》公開了一種兩聯箱管之間由並列的螺旋管構成散熱主體的散熱器。上述管式散熱器在相同散熱效果條件下與現有管式取暖散熱器相比具有體積小的特點,但存在螺旋管兩端與聯箱管相對面連通不便焊接的不足。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上述以螺旋管構成散熱主體的散熱器存在螺旋管兩端與聯箱管不便焊接的技術問題,而提出一種螺旋管式取暖散熱器。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採取以下技術方案本螺旋管式取暖散熱器包括螺旋管、上下聯箱管及其螺紋水口,特徵是,各螺旋管的兩端分別與上下聯箱管的後側連通並焊接固定,聯箱管的後側具有與螺旋管徑向切口相應的斜面。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採取以下技術措施所述上下聯箱管的後側分別設有突出部,突出部以外的聯箱管後側與螺旋管端部連通並焊接固定。所述突出部為板狀。所述突出部設有與聯箱管連通的空腔。所述各螺旋管的正面設有罩板,罩板內側兩端設有使之卡裝與相應聯箱管設置的連接柱的彈性卡夾。 所述罩板局部表面設有由凹凸連接構成的裝飾層。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和優點在於本螺旋管式取暖散熱器的螺旋管端部與聯箱管的後側連通並焊接固定,與連通並焊接固定於兩聯箱管的相對面比較具有便於焊接操作的特點,並且使散熱主體全部由螺旋管構成而避免了現有技術中折彎後才能焊接所出現的直管段。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新穎、裝飾性強和焊接加工方便的突出優點。
附圖1是實施例1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實施例2結構示意圖。附圖3是實施例3結構示意圖。附圖4是罩板內側彈性卡夾結構示意圖。附圖5是圖4A部放大示意圖。圖中標記1螺旋管,2上聯箱管,2-1突出部,2-2斜面,3螺紋水口,4下聯箱管, 4-1突出部,4-2斜面,5罩板,5-1裝飾層,6連接柱,7彈性卡夾。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其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如圖1所示實施例1,本螺旋管式取暖散熱器包括螺旋管1、上聯箱管2、下聯箱管 4和螺紋水口 3。各螺旋管1的兩端分別與上聯箱管2和下聯箱管4的後側連通並焊接固定,上聯箱管的後側具有與螺旋管徑向切口相應的斜面2-2,下聯箱管4的後側具有與螺旋管1徑向切口相應的斜面42。實施例1的上聯箱管2的後側設有板狀的突出部2-1,下聯箱管4的後側也設有板狀的突出部4-1,各聯箱管突出部以外的聯箱管後側與螺旋管端部連通並焊接固定。如圖2所示實施例2,本螺旋管式取暖散熱器包括螺旋管1、上聯箱管2、下聯箱管 4和螺紋水口 3。各螺旋管1的兩端分別與上聯箱管2和下聯箱管4的後側連通並焊接固定,上聯箱管的後側具有與螺旋管徑向切口相應的斜面2-2,下聯箱管4的後側具有與螺旋管1徑向切口相應的斜面4-2。實施例2的上聯箱管2的後側設有突出部2-1,下聯箱管4的後側也設有突出部 4-1,各聯箱管突出部設有與聯箱管連通的空腔,突出部以外的聯箱管後側與螺旋管端部連通並焊接固定。如圖3、4、5所示實施例3,本實施例3是在實施例1或實施例2的各螺旋管1的正面設有罩板5,罩板5內側兩端設有使之卡裝與相應聯箱管設置的連接柱6的彈性卡夾7。實施例3的罩板5局部表面設有由凹凸連接構成的裝飾層5-1。
權利要求1.一種螺旋管式取暖散熱器,包括螺旋管、上下聯箱管及其螺紋水口,其特徵在於各螺旋管的兩端分別與上下聯箱管的後側連通並焊接固定,聯箱管的後側具有與螺旋管徑向切口相應的斜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散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上下聯箱管的後側分別設有突出部,突出部以外的聯箱管後側與螺旋管端部連通並焊接固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散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突出部為板狀。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散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突出部設有與聯箱管連通的空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散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各螺旋管的正面設有罩板,罩板內側兩端設有使之卡裝與相應聯箱管設置的連接柱的彈性卡夾。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取暖散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罩板局部表面設有由凹凸連接構成的裝飾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螺旋管式取暖散熱器,包括螺旋管、上下聯箱管及其螺紋水口,各螺旋管的兩端分別與上下聯箱管的後側連通並焊接固定,聯箱管的後側具有與螺旋管徑向切口相應的斜面。本螺旋管式取暖散熱器的螺旋管端部與聯箱管的後側連通並焊接固定,與連通並焊接固定於兩聯箱管的相對面比較具有便於焊接操作的特點,並且使散熱主體全部由螺旋管構成而避免了現有技術中折彎後才能焊接所出現的直管段。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新穎、裝飾性強和焊接加工方便的突出優點。
文檔編號F28F9/02GK202018217SQ201120097260
公開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6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6日
發明者畢金利, 趙衛平 申請人:畢金利, 趙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