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認識世界的四種境界(莊子凡而不俗以不同心態去面對遺憾)
2023-09-12 01:37:31 2
《莊子》:超脫外物,以不同心態去面對遺憾,即為逍遙。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嚮往著美好,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完美的人生,希望遠離疾病,希望遠離痛苦,希望遠離磨難,而嚮往的是一種盈滿,美好,健康,這是所有人對於人生最美好的一種嚮往和憧憬。
但是我們在嚮往這些美好的時候,也要學會接納生活中的一些不完美,用不同的心態去看待生活中的不完美,也有一份坦然。
因為大多數人在生活中,總會經歷一些痛苦,痛苦的來源是人生中的不完美,有的是人是因為身高不夠高,有的人是因為長相不好看,有的人是因為自己不夠健康,有的人是因為自己的家庭不夠美滿,甚至有的人會經歷人生突如其來的災難。
但是不管因為什麼樣的原因,當你學會坦然的接受這一切不完美的時候,才是人生的偉大,這才是生命最好的價值。
《莊子》這本書中,莊周用了一個很特別的寓言故事,講述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人生殘缺的一個智慧。
在《莊子》中有這樣一篇智慧:支離疏者,頤隱於齊,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 。挫針治獬,足以餬口。鼓莢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則支離攘臂於其間 。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鍾與十束 薪。夫支離者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
這一篇寓言故事意思就說:有一個叫支離疏的人,下巴隱藏在肚臍下面,雙肩高於頭頂,後腦的髮髻指向天空,五臟的穴位都向上,兩條腿和兩邊的胸肋並在一起,也就是天生的殘疾。
但是他依靠給別人縫補衣服,洗衣服也可以養活自己,替別人曬糠米也可以養活十口人,國君在徵兵的時候,支離疏挽著手臂,在徵兵的人面前走來走去,也沒人要他。國君有大的差役,他因為有殘疾也免除勞役。國君向殘疾人發放米糧的時候,他還能領三鍾糧,十捆柴草。像這樣殘疾的人還可以養活自己,安享天年,又何況那忘掉世俗德行的人呢?
之前的文章中,莊子以樹木的例子,來講述無用為大用的道理。在這一篇中又講述了因為殘疾,可以得以保全自身的道理。
這是莊子所提出的殘身保命的一個道理,但是這也是《莊子》逍遙論中的較低層次,它有一個較高層次叫做「支離其德」。
就是說思想不是一個世俗人,而是超越了社會價值道德審美的一個人,自立其德,不在乎功名利祿這些問題,達到逍遙的境界。
這就是在這一篇智慧中最後那一句「那些忘掉世俗德行的人」,也就是莊子所闡述的得「道」的逍遙人。
在社會中有很多身殘志堅,通過自己努力,達到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境界,莊子正是藉由著這樣一篇智慧,為我們講出了一個大用的道理。
就好像塞翁失馬那一篇寓言故事一樣,丟了未必是壞事,引來了很多馬,他說未必是好事,他的兒子摔斷了腿,他又說未必是壞事,後來因為他兒子摔斷了腿,而免於參加戰爭,得以保全。
都是同樣的道理,我們需要透過這莊子所引述的一個智慧,明白有的時候最好的狀態並不是盈滿,不是完美,而是接受那些不完美,坦然的面對人生中的缺點,才是人生更好的狀態,這也是人生的智慧。
我們可以嚮往美好,但是我們同時也要有一份接受人生缺點的心態,用不同的視角去面對人生。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於《莊子》的智慧怎麼理解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