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液壓機控制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9-11 10:54:25
本發明屬於液壓機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液壓機的控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通常中小型液壓機由於結構限制主缸形式大多採用活塞缸結構;大型液壓機主缸則採用柱塞缸結構,回程由獨立的設在主缸兩側的柱塞缸完成。通過多個插裝式液壓閥或液壓換向閥控制中小噸位壓力機活塞缸活塞上下腔或大噸位壓力機主缸柱塞缸及回程柱塞缸的進排油,來達到控制滑塊上下運動,通常滑塊的運動速度的變化主要通過液壓泵的流量變化來實現。液壓機的回程、快下、慢下、保壓需通過一些列液壓閥分別控制,油路複雜,洩漏環節多,系統可靠性差。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液壓機控制系統。
本發明包括活塞缸、活塞、滑塊、缸筒,所述活塞配合在所述活塞缸內,所述活塞包括一體設置的塞體、杆體,所述活塞的杆體伸出所述活塞缸的一端連接所述滑塊,所述活塞的塞體與所述活塞缸的內側壁緊密配合;在所述活塞的杆體內設置軸向的第一油腔,所述活塞的塞體中部設置第一軸向通孔,所述缸筒的一端設置在所述杆體的所述第一油腔內,所述缸筒的外側壁與所述塞體的第一軸向通孔的內壁緊密配合,在所述活塞缸的頂端設置第二軸向通孔,所述缸筒的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二軸向通孔與所述活塞缸的頂端外密封固定,所述缸筒的外壁與所述第二軸向通孔的內壁緊密滑動配合;所述缸筒內中空設置有軸向的第二油腔,設置在所述杆體的第一油腔內的缸筒中下部側壁上設置至少兩個中心對稱的側向開孔;在所述活塞缸靠近底端的側壁上設置第一油口,在活塞缸頂端設置第二油口,在所述缸筒的頂端設置第三油口;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油口分別通過管路連接油路系統。
本發明所述油路系統包括油箱、第一抽吸閥、第二抽吸閥、換向閥、第一液壓泵、第二液壓泵、蓄能器,所述第二油口通過管路連接所述第一抽吸閥,所述第一抽吸閥通過管路連接至油箱;所述第三油口通過管路連接所述第二抽吸閥,所述第二抽吸閥通過管路連接至油箱;所述換向閥的兩個換向油口分別與所述第一、第二抽吸閥連接,所述換向閥的另外兩個油口分別通過管路連接至所述油箱、第一液壓泵;所述第一油口通過管路連接第二液壓泵,所述第二液壓泵與所述第一油口之間設置單向閥,在所述單向閥與所述第一油口之間通過管路連接所述蓄能器。
本發明所述換向閥為兩位四通電磁閥。
本發明活塞下腔與活塞缸的第一油口與蓄能器常通,活塞上腔通過第二油口、第一抽吸閥與油箱相通,缸筒內第二油腔通過第三油口、第二抽吸閥與油箱相通,並通過換向閥控制缸筒的進排油,第一液壓泵提供並控制活塞上腔的壓力油,第二液壓泵提供並控制活塞下腔的壓力油;通過換向閥得電或失電,控制油路工作,進而控制活塞工作,活塞帶動液壓機的滑塊工作;本液壓機控制系統,控制簡單、油路簡潔、洩漏環節少,具有很強的系統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
如圖1所示,本液壓機控制系統,包括活塞缸5、活塞4、滑塊13、缸筒3,活塞4配合在活塞缸5內,活塞4包括一體設置的塞體15、杆體16,活塞4的杆體16伸出活塞缸5的一端連接滑塊13,活塞4的塞體15與活塞缸5的內側壁緊密配合;在活塞4的杆體內設置軸向的第一油腔17,活塞4的塞體15中部設置第一軸向通孔18,缸筒3的一端設置在杆體16的第一油腔17內,缸筒3的外側壁與塞體15的第一軸向通孔18的內壁緊密配合,在活塞缸5的頂端設置第二軸向通孔19,缸筒3的另一端穿過第二軸向通孔19與活塞缸5的頂端外密封固定,缸筒3的外壁與第二軸向通孔19的內壁緊密滑動配合;缸筒3內中空設置有軸向的第二油腔20,設置在杆體16的第一油腔17內的缸筒3中下部側壁上設置至少兩個中心對稱的側向開孔12;在活塞缸5靠近底端的側壁上設置第一油口21,在活塞缸5頂端設置第二油口22,在缸筒3的頂端設置第三油口23;第一、第二、第三油口21、22、23分別通過管路連接油路系統。
油路系統包括油箱1、第一抽吸閥2、第二抽吸閥9、換向閥10、第一液壓泵11、第二液壓泵8、蓄能器6,第二油口22通過管路連接第一抽吸閥2,第一抽吸閥2通過管路連接至油箱1;第三油口23通過管路連接第二抽吸閥9,第二抽吸閥9通過管路連接至油箱1;換向閥10的兩個換向油口分別與第一、第二抽吸閥2、9連接,換向閥10的另外兩個油口分別通過管路連接至油箱1、第一液壓泵11;第一油口21通過管路連接第二液壓泵8,第二液壓泵8與第一油口21之間設置單向閥7,在單向閥7與第一油口21之間通過管路連接蓄能器6。
優選的,換向閥10為兩位四通電磁閥。
本液壓機控制系統,活塞4下腔與活塞缸5的第一油口21與蓄能器6常通,活塞4上腔通過第二油口22、第一抽吸閥2與油箱1相通,缸筒3內第二油腔20通過第三油口23、第二抽吸閥9與油箱1相通,並通過換向閥10控制缸筒3的進排油,第一液壓泵11提供並控制活塞4上腔的壓力油,第二液壓泵8提供並控制活塞4下腔的壓力油。
換向閥10失電狀態下,缸筒3與油箱1相通,第一、第二抽吸閥2、9在控制油作用下逆向打開,活塞4上腔、缸筒3通過第一、第二抽吸閥2、9與油箱1相通,活塞4下腔通過活塞缸5下端的第一油口21常通蓄能器6,在蓄能器6壓力油作用下,活塞4、滑塊13處於上死點位置。
換向閥10得電換向,缸筒3進油,液壓油進入活塞4中空部分,推動活塞4克服下腔壓力下行,活塞4上腔通過第一抽吸閥2獲得補油,由於缸筒3的面積小於活塞4上腔的有效面積,滑塊13獲得快速下行。
滑塊13下行,活塞4沿著缸筒3下滑,到一定行程時,缸筒3側向開孔12露出活塞4,液壓油通過缸筒3、側向開孔12向活塞上腔進油,與活塞4上腔抽吸閥2被關閉,滑塊13減速下行,實現慢速下行工進。
滑塊13下行到下死點,換向閥10繼續得電,壓力油通過缸筒3及其側向孔12,作用在整個活塞4上腔,實現保壓。
換向閥10失電換向,第一、第二抽吸閥2、9同時被逆向打開,活塞4上腔、活塞4中空部分通過缸筒3分別通過第一、第二抽吸2、9與油箱相通,活塞4下腔壓力油推動活塞4、滑塊13上行,直至停止在上死點位置。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一種液壓機控制系統,屬於液壓機械領域。包括活塞缸、活塞、滑塊、缸筒,活塞配合在活塞缸內,活塞包括一體設置的塞體、杆體,在活塞的杆體內設置軸向的第一油腔,活塞的塞體中部設置第一軸向通孔,缸筒的一端設置在杆體的第一油腔內,在活塞缸的頂端設置第二軸向通孔,缸筒的另一端活塞缸的頂端外密封固定;缸筒內中空設置有軸向的第二油腔,設置在杆體的第一油腔內的缸筒中下部側壁上設置至少兩個中心對稱的側向開孔;在活塞缸靠近底端的側壁上設置第一油口,在活塞缸頂端設置第二油口,在缸筒的頂端設置第三油口;第一、第二、第三油口分別通過管路連接油路系統。本液壓機控制系統,控制簡單、油路簡潔、洩漏環節少,具有很強的系統可靠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長龍;朱益飛;王愛軍;王興雲;張為軍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中機鍛壓江蘇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4.26
技術公布日:201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