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的西葫蘆品種培育方法與流程
2023-09-12 10:53:05 4
本發明涉及西葫蘆種子培育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的西葫蘆品種培育方法。
背景技術:
:
西葫蘆別名美洲南瓜,是城鄉人民喜食的以食用嫩瓜為主的瓜類蔬菜,其味道清香嫩脆,與黃瓜相比,西葫蘆炒食不變味,營養豐富。由於它耐低溫能力強可提前播種,提早上市,在解決春季蔬菜淡季供應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在農業生產中進行早春栽培,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進入21世紀,市場對西葫蘆的需求達到了高峰,國外西葫蘆雜交種、籽用西葫蘆開始進入我國市場,因西葫蘆對環境條件適應性強,栽培技術易掌握,管理粗放也能高產,加之種子經加工口感好,營養豐富而頗受消費者喜愛,因此栽培面積不斷擴大,至2006年全國種植面積達到500餘萬畝,其中籽用西葫蘆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籽用西葫蘆產區主要分布在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種植面積量逐年上升,產量和效益十分可觀。同時西葫蘆瓜子成為國內外繼黑瓜籽、葵花籽之後,炒貨廠家加工的又一大宗乾果加工原料,為炒貨企業創造了更大經濟效益,拓展了利潤空間。
近年來,隨著種植面積擴大,生產用種量驟增,種子緊俏,種子價格逐年上升,導致農民種植成本增加,效益相對下降。為解決上述問題,全盛種業公司積極引進國內外種質資源,擬定育種目標,自籌資金,自擬項目,篩選培育適合我縣生態條件的高產優質多用型西葫蘆新品種,以達到降低成本、增收效益的目的。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的西葫蘆品種培育方法,它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隨著推廣面積的擴大,使瓜農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進一步改善,同時通過技術培訓,成果示範,使瓜農科技意識進一步增強,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推進地方農業產業化發展,培育和發展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都將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是採用以下技術方案:步驟一:資源收集
從美國聖尼斯公司、荷蘭先正達公司先後引進10多個西葫蘆雜交品種和多方搜集地方品種,按育種目標進行篩選提純。對進行自交提純的材料分類選擇整理。
步驟二:提純與選擇
將引進的西葫蘆品種連續進行春冬兩季自交提純,選擇出10個產量優、純度高、抗病性強的優良品系;
步驟三:雜交組合配置
將經過提純的穩定的自交系進行雜交組合配置,將上述10優良品系,進行兩年雜交,一次性配置雜交組合100多個,經兩年種植篩選出4個優良組合。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它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隨著推廣面積的擴大,使瓜農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進一步改善,同時通過技術培訓,成果示範,使瓜農科技意識進一步增強,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推進地方農業產業化發展,培育和發展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都將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一、育種目標
選育適宜密植,節間短,生長勢強,適應性廣,高抗白粉病、霜黴病的子用西葫蘆品種,畝產量達到150公斤以上。
二、選育方法
1.資源收集:
從1999年起我公司從美國聖尼斯公司、荷蘭先正達公司先後引進10多個西葫蘆雜交品種和多方搜集地方品種,按育種目標進行篩選提純。對進行自交提純的材料分類選擇整理。主要選擇性狀如下:
(1)瓜蔓表現上:有長蔓、短蔓和無蔓主莖型。
(2)葉形上:圓葉、掌狀葉、小葉。
(3)果形上:長形帶灣、桶圓形、高圓形、扁圓形瓜。
(4)表皮特點:黃皮、花皮、黑皮、有無條紋、稜溝,果皮堅硬。
(5)籽粒形狀上:長形、圓形。
(6)籽粒顏色:白色、淡白色。
(7)籽仁色澤:深綠、黃綠、黑綠。
2.資源提純與選擇:
2000-2003年我公司連續進行春冬兩季自交提純。選擇出10個產量優、純度高、抗病性強的優良品系,為雜交組合配置打下基礎。並對材料命名,記錄其性狀特點,建檔分類保存種子。
3.雜交組合配置:
2004年對穩定的自交系進行雜交組合配置,一次性配置雜交組合100多個。經兩年種植篩選出4個優良組合。代號分別為BX-1、BX-2、BX-3、BX-4(白雪公主)。
三、選育結果(白雪公主雜交種)
1.母本(QS9916)來源及特徵特性:
QS9916系荷蘭先正達公司引進雜交種經3年5代提純的自交系,短蔓主莖性,不分枝,蔓淺綠色有稜溝附半透明的刺,易產生不定根,蔓長0.8-1.0米,葉片為掌狀深裂,葉色深綠。從播種到第一雌花開放約33-36天,第一雌花節位在第5節上,第二、三雌花節位在10節以內,坐瓜能力強,花為雌雄同株異花,第一雌花開放3-4天後開放雄花,雌花花冠裂片狹長,展開,萼筒裂片狹而短,從開花到成熟需55-65天,生育期105-110天,屬中熟品種。老熟瓜為黃道花皮,外皮較硬。瓜瓤肉厚2-3cm,皮薄腔大,肉黃色,三心室到四心室,單瓜重2500-3000克,瓜形為筒圓形,籽粒長圓形,皮白仁深綠,單瓜產籽量乾重60-80克,高者可達90克。
2.父本(QS9901)來源及特徵特性:
QS9901系當地地方品種變異種自交系,無蔓主莖性,不分枝,蔓淺綠色,有半透明的刺,蔓長30-50cm,葉片為圓形開張,葉色黃綠,從播種到第一雌花開放約32-34天,第一節位在第3-4節上,第二三節位在9節以內,坐瓜能力極強,平均每株可座2-4瓜,花為雌雄同株異花,第一雌花開放3-4天後開放雄花,雌花花冠裂片狹長,展開,萼筒裂片狹而短,從開花到成熟需65-75天,生育期95-105天,屬中熟品種。瓜形為筒形,老熟瓜為黃皮,外皮極堅硬。瓜瓤肉厚2-3cm,皮薄腔大,肉黃色,三心室,籽粒長圓形,皮薄、板大、仁黃綠。單瓜重1800-2200克,單瓜產籽量乾重50-70克。
3.組合XB-4(白雪公主)特徵特性:
該品種屬中熟品種,出苗整齊,生育期110天。植株長勢強健,株形緊湊,不拉蔓,節間短,葉片為掌狀深裂,葉色深綠有不規則銀斑,葉背葉脈 有刺毛。一至兩葉間隔一雌花,坐瓜能力較強,花為雌雄同株異花,第一雌花開放3-4天後開放雄花,雌花花冠裂片狹長,展開,萼筒裂片狹而短,從開花到成熟需55-65天。單株坐瓜1-3個,老熟瓜為黃皮,外皮較硬。瓜瓤肉厚2-3cm,皮薄腔大,肉黃色,三心室,單瓜產籽500粒左右,單瓜重2500-3500克,瓜形為筒圓形,籽粒長圓形,皮白仁深綠,單瓜產籽量乾重60-80克,高者可達90克。
四、品種比較試驗
2004年進行了多品種比較試驗,2次重複,小區面積30m2,種植約100株,品種比較試驗中各品種(系)的基本性狀見表1、表2和表3。平均折合畝產籽粒133公斤,排名第一。比對照當地主栽品種「山西X8」增產18.8%。品種比較試驗結果表明「白雪公主」不但抗病性明顯優於對照和其他品種,而且綜合性狀較好(比較試驗結果見2004年表)。
二○○四年多品系比較試驗結果表
表1品種(系)物候期觀察記載表
表2品種(系)果實鑑定記載表
表3種子特徵及試驗結果表
五、多點試驗
2005年在民勤蘇武鄉、薛百鄉、大壩鄉、昌寧鄉、窯街農場等地的15點(次)試驗中,「白雪公主」平均折合畝產籽粒為131公斤,比對照增產21.7%,經統計分析,產量顯著。2006年在多點試驗中,「白雪公主」平均折合畝產籽粒為145公斤,比對照增產17.9%,經統計分析,達到極顯著水平。(多點試驗結果見2005、2006年表)
二○○五年多點試驗結果表
二○○六年多點試驗結果表
六、生產試驗及示範
2007年在民勤蘇武鄉、薛百鄉、大壩鄉、昌寧鄉、窯街農場的生產試驗中,「白雪公主」平均畝產籽粒為161公斤,比對照增產18.4%,位居第一。2008年在民勤蘇武鄉、薛百鄉、大壩鄉、昌寧鄉、窯街農場的生產試驗中,「白雪公主」平均畝產籽粒為183公斤,比對照增產21.3%,位居第一(生產試驗結果見2007、2008年表)。
二○○七年生產試驗結果表
單位:畝、公斤
二○○八年生產試驗結果表
單位:畝、公斤
在進行生產試驗的同時,還開展了較大面積的示範種植。其中:2007年種植面積100畝。2008年面積迅速擴大,全縣種植面積已達到1000畝以上。新疆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內蒙古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種植結果表明,畝產較山西X8增產幅度在18-29%。2009年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供種達到5000公斤,種植面積達1萬多畝,推廣前景看好。
七、抗病性鑑定
抗病性,2008年經武威市植保植檢站鑑定,西葫蘆新品種「白雪公主」對西葫蘆白粉病具有表現為高抗,白粉病在「白雪公主」上平均病葉率為14.3%,病情指數為2.8,較對照山西X8品種病情指數為13.0降低了78.7%。明顯優於對照品種山西X8光板,從抗病性角度出發可以大面積推廣。
八、品質測定
2008年經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測試中心檢驗結果表明:光板西葫蘆「白雪公主」品種粗蛋白含量466.9g/kg,粗脂肪含量405.3g/kg,棕櫚酸含量12.41%,硬脂酸含量5.86%,油酸含量44.03%,亞油酸含量37.55%,亞麻酸含量0.16%。
九、栽培技術
1、整地施肥:
葫蘆忌連作重茬,應選擇肥沃的砂質壤土種植,而且要求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排灌方便,前茬以玉米、小麥、棉花等茬口較好。地塊選定後結合伏翻秋耕施優質農家肥5000公斤,澆足底墒水。春季結合整地施磷二銨20公斤/畝,尿素15公斤/畝,硫酸鉀15公斤/畝,做底肥。
2、起壟覆膜種植:
1)、每1.2米起一壟,壟面龜背形,壟頂高7-10釐米,上覆70-80釐米 寬的地膜,大小行種植,膜上兩行行距45釐米,溝間兩行行距75釐米,株距40釐米。
2)、按幅寬1.4米開溝起壟,溝寬50釐米,壟寬90釐米,溝深35釐米,株距35-40釐米。播前澆好座塘水,然後根據土壤類別及墒情,可採用先播種後覆膜或先覆膜後播種等形式播種。適宜的播期應根據歷年的氣候特點和當年的氣象預報具體而定,因為葫蘆是雙子葉植物,易受晚霜凍害,一旦子葉受凍,就會造成減產甚至絕收,所以必須準確把握播期,「播在霜前,出在霜後」,即4月25日至5月5日播種,穴距40釐米,畝保苗2800株左右,播種量0.5公斤/畝。
3、田間管理:
1)、查苗、補苗、間苗、定苗。葫蘆種植的株行距較大,每畝栽植的株數較少,但單株產量高,如果缺苗,將會嚴重降低產量。因此在出苗後要及時放苗,並查苗補種。當幼苗長出1-2片真葉時要及時進行間定苗,穴留單株,合理密植,避免因密度過大而滋生病蟲害。
2)、中耕除草。葫蘆定植的株行距較大,寬大的行間,水肥適宜,光照充足,使雜草容易生長。因此在出苗到伸蔓封行前要中耕除草,增溫保墒,促根發苗。
3)、肥水管理。葫蘆葉大蔓粗,生長繁茂,需水需肥量大,抗旱力弱,其肥水管理要根據不同的生育階段,土壤肥力和植株長勢情況進行。一般全生育期灌水6-7次,追肥兩次。開花前澆頭水,並結合澆水追施尿素8-10公斤/畝,磷二銨8-10公斤/畝(深施),80%的幼瓜坐穩後澆二水,追施尿素8公斤/畝;以後視土壤墒情及天氣情況及時澆水。
4)、整枝壓蔓。葫蘆一般不進行整枝,放任生長,對長勢過旺,側枝發生 多的可以整枝,去掉部分側枝、弱枝、重疊枝,以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壓蔓具有固定葉蔓的作用。
4、人工授粉:
葫蘆是異花授粉作物,依靠蜜蜂、蝴蝶等昆蟲媒介傳播花粉。在自然授粉的情況下,採用人工輔助授粉對提高產量極為有利。每天上午十點以前採摘雄花去花冠後在雌花上塗抹。一朵雄花最多只能塗沫兩朵雌花。也可在花期田間放蜂,幫助授粉。不輔助授粉要減產30%
5、病蟲害防治:
葫蘆在其生長過程中容易發生病蟲害,其主要病害有白粉病、葉枯病、病毒病。白粉病在發病初期用50%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葉枯病在重點抓好農業防治措施同時,可用1000萬單位農用鏈黴素3000-4000倍液噴霧防治。病毒病在發病期可用20%病毒A可溼性粉劑500倍液、1.5%病毒靈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噴一次。害蟲主要有蚜蟲,可用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3000-4000噴霧防治,每隔7-10噴一次,連噴2-3次。
6、適時採收:
瓜採收後,將其堆放在陰涼乾燥處,後熟20-30天,為了確保籽粒飽滿,應有在9月下旬收穫為宜。
十、適宜範圍
適宜甘肅民勤、金昌及新疆、內蒙古等地同一生態類型區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