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茶毒如蛇科學告訴你真相(隔夜茶毒如蛇喝了會中毒)
2023-09-19 03:34:16 2
「早上7點泡了一杯茶,放了12個小時,到了傍晚7點還能喝嗎?」
「沒問題,放心喝!」
「傍晚7點泡了一杯茶,放了12個小時,次日早上7點還能喝嗎?」
「不行,隔夜了,有毒!」
「......」
也不知道夜晚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在很多人的眼中,隔了夜的茶水仿佛「毒如蛇」,最常見的說法就是放了一夜的茶會產生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是一種致癌物,這樣人難免多想,難道隔夜茶真的會致癌嗎?
為了研究隔夜茶和亞硝酸鹽之間的聯繫,央視記者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北京市的一家茶樓中,記者選擇了人們常喝的龍井、普洱、菊花作為實驗樣品。
實驗的第一天,記者分別在上午9點和晚上9點衝泡三種茶葉,放置一段時間。到了第二天上午9點,記者再次泡好三種茶,並放置一段時間。
接著,記者將樣本茶送到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檢測亞硝酸鹽的含量。數據顯示,普洱和菊花,不管是現泡的還是隔夜的,亞硝酸鹽的含量都低於0.2mg/L。而放置了24小時的龍井茶,即使亞硝酸鹽的含量增加到0.26mg/L,仍然符合生活飲用水的衛生標準GB 5749-2006(1mg/L)。
另外,亞硝酸鹽的最低中毒劑量為200mg/kg。隔夜茶中的亞硝酸鹽含量遠低於最低中毒劑量,不會提高患癌風險。
雖然隔夜茶中的亞硝酸鹽含量較低,不會致癌,但大家還是少喝一些,特別是夏天的時候。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吳豔醫生提醒大家,夏季氣溫高,空氣溼度也比較高,細菌生長繁殖的速度加快,更容易汙染水。和隔夜的白開水比起來,隔夜茶中的有機物很容易滋生細菌,不建議飲用。如果夏季經常喝隔夜茶,容易引起腸胃不適。
三、真正有患癌風險的2種茶,不應被忽視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很多人都喜歡喝茶。不過,有2種茶會提高患癌風險,大家要引起重視。
1、燙茶
燙茶,指的是65℃以上的茶,例如:功夫茶。目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經將65℃以上的熱飲列入2A類致癌物。也就是說,燙茶是致癌物。
我國潮汕地區是食管癌的高發區,這和潮汕人愛喝功夫茶有關。功夫茶講究的就是一個「燙」字,需要趁熱喝。然而,我們的口腔和食管表面覆蓋著嬌嫩而脆弱的黏膜,它們對溫度很敏感。對於黏膜來說,適宜的進食溫度是10℃~40℃,能接受的最高溫度為50℃~60℃。一旦食物的溫度超過65℃,黏膜便會被燙傷。
如果只是偶爾被燙傷,黏膜可以進行自我修復。但是,如果總是被燙傷,黏膜難以完成自我修復,不正常的「異型性」細胞會越來越多。時間一長,不但會導致口腔潰瘍、食管潰瘍等問題,還會提高癌症的發病率。
2、發黴茶
茶葉和其他食物一樣,有保質期限。大部分茶葉的保質期是18個月左右,如果茶葉放得太久,就容易發黴。發黴的茶葉會長出白毛,嚴重黴變的茶葉還會腐爛結塊,含有大量毒素。
喝了發黴的茶,輕則引起食物中毒,出現頭暈、眼花、腹瀉等症狀,重則導致人體重要器官發生病變,例如:肝、腎等等。
另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陳宗懋提醒大家:茶葉被青黴、麴黴汙染後,會發生黴變,產生黃麴黴毒素。黃麴黴毒素具有很強的毒性,被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黃麴黴毒素耐高溫,無法經過高溫煎炸烹調消除,一旦食用,將會破壞人和動物的肝臟組織,嚴重時還會導致肝癌,甚至死亡。
四、健康喝茶,要做到這些為了大家的健康著想,千萬不要喝燙茶和發黴茶,養成以下健康的喝茶習慣:
1、控制喝茶的量
雖然喝茶有益於身體健康,但喝多了只會適得其反,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控制喝茶的量。有喝茶習慣的健康人,每日可以用12克茶葉,分3~4次衝泡。愛喝茶、飲食油膩的人可以適當增加喝茶的量。
2、根據體質選擇喝茶
茶的種類很多,大家應該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喝什麼茶。
未發酵茶具有清熱、利尿、生津等作用,綠茶如龍井、碧螺春、毛尖等,適合溼熱體質的人飲用。但是,未發酵茶茶性偏涼,胃寒或有慢性胃病人群不適合喝。
此外,半發酵茶(青茶如鐵觀音、烏龍茶等)、全發酵茶(紅茶)和後發酵陳茶(黑茶、普洱茶)的茶性比較平和,有助於消食去滯、提神,適合大多數人群飲用。
綜上所述,隔夜茶中確實含有亞硝酸鹽,但仍然具有安全性,不會致癌,只是其中的細菌相對比較多,不建議多喝。另外,喜歡喝茶的人要根據文中的建議養成健康的喝茶習慣,不要讓喝茶這一愛好成為患病的原因。畢竟,喝茶是為了促進身體健康,讓心情愉悅。#謠零零計劃#
參考資料
[1]《喝茶可防癌!但喝這種茶卻致癌!》.家庭醫生.2019年10月26日
[2]《發黴的茶葉可致癌,還可引發重要器官病變?》.南山疾控.2021年1月6日
[3]《健康喝茶的講究,你了解幾個?》.中國婦女報.2019年11月19日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