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油嘴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19:41:55 1
專利名稱:噴油嘴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噴油嘴,屬於內燃機的供油和燃燒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多數內燃機所使用的噴油嘴,在噴孔處都設有一個壓力室。在針閥落座後,容易出現壓力室中的燃油因殘壓和受熱膨脹而繼續噴入燃燒室。由於這時噴入燃燒室的燃油霧化質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燃燒質量或造成噴油嘴頭部積炭。對於無壓力室噴油嘴,又容易出現各噴孔的噴霧不均勻,難以形成質優的可燃混合氣,使燃燒質量難以進一步提高。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噴油嘴,該噴油嘴也採用無壓力室結構,並採用針閥下端的圓柱面來控制噴孔的開度。這樣既保證各噴孔噴霧的均勻性,又保證不會發生後噴現象。從而提高噴霧質量,改善可燃混合氣形成,使發動機的燃燒充分和完善,有利於發動機的經濟性能、排放性能和動力性能進一步提高。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噴油嘴,它由針閥體和針閥組成。針閥上設有一個下端為開放的縱向孔,針閥的中部設有與縱向孔相通的橫向孔,在針閥體和針閥之間設有圓柱密封段和錐形密封段,設在針閥體頭部的噴油孔位於緊靠錐形密封段的圓柱密封段上。在針閥體頭部設有二排噴油孔,下面一排只有一個噴油孔位於緊靠錐形密封段的圓柱密封段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於這種噴油嘴的針閥有橫向孔與縱向孔相通,從高壓油泵供給的高壓燃油直接經針閥內腔送至針閥下端,當燃油壓力高於噴油器的啟噴壓力時,針閥就跳起,燃油經錐形密封段進入由針閥外圓柱面打開的噴油孔。在針閥跳起時,噴油孔的流通面積由小變大。在針閥落座時,噴油孔的流通面積由大變小。這種無壓力室、噴油孔的流通面積可控的噴油嘴,既保證了各噴油孔噴霧的均勻性,又保證了不會發生後噴現象。從而提高了噴霧質量,改善了可燃混合氣形成,發動機的燃燒充分和完善,使發動機的經濟性能、排放性能和動力性能進一步提高。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一種噴油嘴的結構圖。
圖2是二排噴油孔的噴油嘴局部放大圖。
圖中1、針閥體,1a、1b、噴油孔,2、針閥,2a、橫向孔,2b、縱向孔,3a、圓柱密封段,3b、錐形密封段。
具體實施方式
在
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噴油嘴由針閥體(1)和針閥(2)組成。在針閥體(1)和針閥(2)之間設有圓柱密封段(3a)和錐形密封段(3b)。在針閥體(1)上設有噴油孔(1a),噴油孔(1a)位於緊靠錐形密封段(3b)的圓柱密封段(3a)上。在針閥(2)的下半部中心設有下端開放的縱向孔(2b),在與針閥體(1)的油腔相對應的部位設有與縱向孔(2b)相通的橫向孔(2a)。從高壓油泵供給的高壓燃油直接經針閥(2)上的橫向孔(2a)和縱向孔(2b)送至針閥(2)的下端,當燃油壓力高於噴油器的啟噴壓力時,針閥(2)就跳起,燃油經錐形密封段(3b)進入由針閥外圓柱面打開的噴油孔(1a)。在針閥(2)跳起時,噴油孔(1a)的流通面積由小變大。在針閥(2)落座時,噴油孔(1a)的流通面積由大變小。這種無壓力室、噴油孔的流通面積可控的噴油嘴,既保證了各噴油孔噴霧的均勻性,又保證了不會發生後噴現象。從而改善了噴霧和可燃混合氣的質量。
在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在針閥體(1)的頭部設有二排噴油孔,下面一排只有一個噴油孔(1b)位於緊靠錐形密封段(3b)的圓柱密封段(3a)上,上面一排一般為多個噴油孔(1a)。這種噴油嘴較適用於汽油噴射點火式預燃室式燃燒系統。
權利要求1.一種噴油嘴,它由針閥體(1)和針閥(2)組成,其特徵是針閥(2)上設有一個下端為開放的縱向孔(2b),針閥(2)的中部設有與縱向孔(2b)相通的橫向孔(2a),在針閥體(1)和針閥(2)之間設有圓柱密封段(3a)和錐形密封段(3b),設在針閥體(1)頭部的噴油孔(1a)位於緊靠錐形密封段(3b)的圓柱密封段(3a)上。
2.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油嘴,其特徵是在針閥體(1)頭部設有二排噴油孔(1a)(1b),下面一排只有一個噴油孔(1b)位於緊靠錐形密封段(3b)的圓柱密封段(3a)上。
專利摘要一種噴油嘴,屬於內燃機的供油和燃燒領域。噴油嘴由針閥體和針閥組成。在針閥體和針閥之間設有圓柱密封段和錐形密封段。在針閥體上設有噴油孔,噴油孔位於緊靠錐形密封段的圓柱密封段上。在針閥上設有下端開放的縱向孔和與縱向孔相通的橫向孔。當燃油壓力高於噴油器的啟噴壓力時,針閥就跳起,燃油經錐形密封段進入由針閥外圓柱面打開的噴油孔。這種無壓力室、噴油孔的流通面積可控的噴油嘴,既保證了各噴油孔噴霧的均勻性,又保證了不會發生後噴現象。從而提高了噴霧質量,改善了可燃混合氣形成,發動機的燃燒充分和完善,使發動機的經濟性能、排放性能和動力性能進一步提高。
文檔編號F02M61/18GK2721893SQ200420087060
公開日2005年8月31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14日 優先權日2004年8月14日
發明者隆武強, 杜寶國 申請人: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