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吸式攪拌器的製作方法
2023-09-16 02:54:55 3
專利名稱:自吸式攪拌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自吸式攪拌系統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自吸式攪拌器。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攪拌設備的使用歷史悠久,其大量應用於化工、醫藥、食品、冶金、造紙 等行業,常常作為反應器用來完成傳熱、傳質、混合等功能。攪拌設備一般由箱體和箱體外 的動力部分、箱體內的攪拌器組成,按攪拌器葉片的不同攪拌設備可分為葉槳式、渦輪式和 自吸式等等。 一套自吸式攪拌設備的主要部件包括傳動裝置、密封系統、攪拌軸和自吸式攪 拌器,其吸氣原理為利用自吸式攪拌器的空心葉輪的快速旋轉,在液體被甩出的同時於葉 輪周邊形成負壓,從而將液體外的氣體吸到液體內。然而現有技術中的自吸式攪拌器均為 簡易的直葉離心盤結構,自吸效率比較低,效果不是太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吸式攪拌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同類產品結構簡 單、自吸效率較低的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提出一種自吸式攪拌器,包括葉片及 輪轂,其特徵在於, 所述葉片,均勻分布在輪轂上,並採用弧形後彎葉結構,在每個葉片中間形成錐形 腔體; 所述輪轂,與空心軸之間無隙整體焊接。 上述的自吸式攪拌器,所述葉片、輪轂與空心軸之間有導氣孔相通,且所述空心軸
的上端還有開孔,從而利用所述葉片高速旋轉時有效形成的真空將使氣體通過所述空心軸
的開孔及所述導氣孔進入葉片中間的錐形腔體,進而散發到攪拌的液體中。 上述的自吸式攪拌器,所述葉片形成的錐形腔體是根據流體流動特性進行設計,
從而減小氣體流動阻力。 上述的自吸式攪拌器,所述輪轂與空心軸之間採用氬弧焊接。 上述的自吸式攪拌器,所述葉片為4個。 本實用新型的自吸式攪拌器採用弧形後彎葉片,且每個葉片中間形成一個錐形腔 體,從而在高速旋轉下產生的離心力大,可以有效的形成自吸真空;另外經採用整體弧葉結 構,並與攪拌軸為一體連接;因此大大提高了攪拌器的自吸效率。
圖1為本實用新型自吸式攪拌器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自吸式攪拌器實施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實施例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0015] 圖1 2分別為本實用新型自吸式攪拌器的側視、俯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自吸式攪拌器包括葉片11及輪轂12。其中,葉片11均勻分布在輪轂12上(本實施例中為4個),其採用弧形後彎葉結構,並且在每個葉片中間形成錐形腔體13,該錐形腔體13是預先根據流體流動特性進行設計,從而有利於減小氣體流動阻力;採用本實施例新型結構的葉片ll在高速旋轉時能夠有效形成的真空,而與現有技術中的結構類似,葉片11、輪轂12與空心軸(圖中未顯示)之間有導氣孔14相通,另外空心軸的上端還應設有開孔,從而利用上述葉片11高速旋轉時形成的真空可以使氣體通過空心軸的開孔及導氣孔14進入葉片1中間的錐形腔體13,進而散發到攪拌的液體中。本實施例的輪轂12則與空心軸之間採用氬弧焊進行整體焊接,這樣整個葉輪與軸之間沒有間隙,從而不會有壓力損失,因此自吸的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自吸式攪拌器採用弧形後彎葉片,且每個葉片中間形成一個錐形腔體,從而在高速旋轉下產生的離心力大,可以有效的形成自吸真空;另外經採用整體弧葉結構,並與攪拌軸為一體連接,因此大大提高了攪拌器的自吸效率;並且本實用新型的自吸式攪拌器經實際使用證實要比普通自吸式攪拌器效率提高30% ,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以上為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方式,依據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內容,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夠顯而易見地想到一些雷同、替代方案,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權利要求一種自吸式攪拌器,包括葉片及輪轂,其特徵在於,所述葉片,均勻分布在輪轂上,並採用弧形後彎葉結構,在每個葉片中間形成錐形腔體;所述輪轂,與空心軸之間無隙整體焊接。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式攪拌器,其特徵在於,所述葉片、輪轂與空心軸之間有導 氣孔相通,且所述空心軸的上端還有開孔,從而利用所述葉片高速旋轉時有效形成的真空 將使氣體通過所述空心軸的開孔及所述導氣孔進入葉片中間的錐形腔體,進而散發到攪拌 的液體中。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式攪拌器,其特徵在於,所述輪轂與空心軸之間採用氬弧 焊接。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式攪拌器,其特徵在於,所述葉片為4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吸式攪拌器,包括葉片及輪轂,所述葉片,均勻分布在輪轂上,並採用弧形後彎葉結構,在每個葉片中間形成錐形腔體;所述輪轂,與空心軸之間無隙整體焊接。本實用新型的自吸式攪拌器採用弧形後彎葉片,且每個葉片中間形成一個錐形腔體,從而在高速旋轉下產生的離心力大,可以有效的形成自吸真空;另外經採用整體弧葉結構,並與攪拌軸為一體連接;因此大大提高了攪拌器的自吸效率。
文檔編號B01F7/00GK201510847SQ200920185828
公開日2010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14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14日
發明者顏金鈺 申請人:顏金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