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過年燈會工程(蘇州鬧完元宵新年開工)
2023-09-15 23:42:46 2
昨天,在金閶老年公寓,姑蘇區殘疾人寒香藝術團、姑蘇區同心結志願隊為這裡的老人們表演了豐富多彩的節目,共迎元宵節的到來。 □記者 杭興微 攝
□蘇報記者顧志敏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人將它叫做元夜。因為宵、夕在古代就是夜的意思,因此「元夜」又叫作「元宵」「元夕」。元宵又稱上元節,和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十五的下元節統稱為「三元」。
「正月裡鬧元宵,家家戶戶掛紅燈。」在傳統習俗裡,春節從臘月廿三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因此,在元宵節,人們要燃放爆竹煙火,敲鑼打鼓,猜燈謎,吃湯圓,表演歌舞、高蹺、龍燈等節目,好好再熱鬧一番,第二天就要開始新一年的忙碌了。蘇州元宵節更加熱鬧,有所謂「吳中風俗,龍競上元」的說法。
元宵燈彩以蘇作最為出名
元宵張燈、觀燈的習俗,由來已久,到了宋、明以後更加盛行,蘇州這樣在當時富甲天下的城市更加興盛。據《清嘉錄》記載,當時的蘇州「凡閶門以內,大街通路,燈彩遍張,不見天日」,可見當時吳地燈節的盛況。常熟梅李的燈會俗稱調龍燈,每年燈會舉行時,萬人空巷,觀者塞途,百餘年來久負盛名,至今每年仍在聚沙公園舉行。
元宵習俗推動了人們對燈彩的需求,到了宋代,燈彩已經成了商品,吳、越、燕等地都發展出了專門的燈市,其中以蘇作燈彩最為出名,有著「元夕張燈,以蘇燈為最」的美譽。蘇州的制燈工匠們爭奇鬥巧,製作出的燈彩品種繁多,龍燈、鳳燈、荷花燈、麒麟燈、兔子燈、鰲魚燈等,有些工匠還會在燈彩上繪上人物、故事、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山水樓閣等圖案。
近日,觀前街道西北街社區請來蘇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汪筱文,現場教居民學制兔子燈。「兔子燈最重要的就是神韻,一定要抓住兔子的韻味。」汪老師一邊製作,一邊介紹技巧。
據說南宋時,開始有人將謎語粘貼在碧紗燈上,讓人猜射,這便是元宵燈謎的發端。明清以後,燈謎已經成為元宵節的重要娛樂活動。今年元宵,吳門橋街道盤溪第一社區別出心裁,將燈謎分為「修身篇」「齊家篇」「治國篇」,一條條燈謎包含了個人美德、家庭美德和處世美德,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
元宵夜要「走三橋」祈福
古代城裡每天都要實行宵禁,只有元宵節是難得的例外。難得一次不禁夜,再加上絢麗的燈會和熱鬧的街市,人們哪還能閒坐在家中,真是「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人多導致腳不能沾地,「浮行數十步」,當時萬頭攢動的情景也就可想而知了。
元宵夜除了觀燈、看文藝表演外,蘇州還有「走三橋」的習俗。常年足不出戶的婦女,在元宵之夜結對而行,過三座橋後返回。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百病,所以有的地方乾脆就將「走三橋」叫作「走百病」。長洲、元和志上都有「上元,婦女走歷三橋,謂可免百病」的記載。
「走三橋」的習俗流傳至今,逐漸演變為祈福活動,有著「遊安」「走平安路」的說法。19日下午,雙塔街道滾繡坊社區的30多位居民穿上傳統的漢服,提著自製的花燈,老幼相攜,依次走過進士橋、船場橋、船舫橋三座古橋,很有蘇式情調。
「我們的民俗和傳統文化不能丟。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蘇州獨特的元宵傳統民俗。」滾繡坊社區黨委書記李金華說。
蘇州講究「上燈圓子落燈面」
蘇州民間有「上燈圓子落燈面」的飲食習俗,民間對這一元宵食俗特別重視,南宋詩人周必大在《元宵浮圓子》中就曾寫道:「時節三吳重,圓勻萬裡同。」
圓子是元宵節令食品,後來,人們乾脆就將它叫作「元宵」了。據說當年袁世凱稱帝後,一天在街上聽到小販在賣元宵,覺得「元宵」兩字和「袁消」諧音,太不吉利就立刻下令,此後不準再叫元宵,只準叫湯圓。最早的元宵並沒有餡心,只是燒好以後在碗中加些糖,到後來才改成將糖包在圓子裡。
18日上午,觀前街道小公園社區的大廚徐正清一早就來到社區,準備好五彩元宵的麵團和餡料。年長的居民們聚在長桌前熱熱鬧鬧包湯圓,小朋友們圍在一起,聚精會神地聽師傅講解其中的細節和技巧,也嘗試著動手包了起來。並將煮好的湯圓分發給社區鄰裡一起分享。
平江新城大觀名園社區的廚藝達人聚在一起,來了一次花式元宵PK。居民顧水妹在麵粉中加入了菠菜汁、南瓜汁、紫薯粉、可可粉等,做成了多種顏色的彩虹元宵,最受小朋友歡迎;吳根水做出元宵三吃:雪菜肉絲湯圓、拔絲湯圓和香烤湯圓,家常簡單,又讓人眼前一亮,摘得第一。
據《清嘉錄》記載,以前蘇州人過元宵,除了圓子外,還有一種節令食品,「用粉下酵裹餡,制如餅式,油煎,曰『油飠追』,為居民祀神、享先節物。」不過,現在這種食物已經很少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