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為什麼千裡走單騎(同樣是千裡走單騎)
2023-09-16 01:51:55 2
《三國演義》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書中塑造了無數的英雄人物,讓人神往不已。
關羽,作為書中重點描寫的人物,「勇冠三軍」、「忠義無雙」已經成為了他的標籤。
其中,關雲長「千裡走單騎」,護送兩位嫂嫂去找尋找劉備的故事,也被傳為了經典。
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在關羽荊州戰敗身亡後,他手下有位大將也是「千裡走單騎」去尋找劉備,盡顯忠義本色。
他就是廖化。
文武雙全,忠義無雙之廖化將軍廖化,荊州襄陽人士。
《三國演義》中,廖化恰好出場於第27回【美髯公千裡走單騎】,他當時作為黃巾起義軍餘部,佔山聚眾劫掠為生。
一日,同夥杜遠下山打劫,卻將劉備的兩位夫人劫掠上山,廖化問明情況後,便殺死杜仲,將兩位夫人送還給關羽,並言明願意追隨關羽左右,但關羽鑑於他出身黃巾餘黨,便沒有接納他。
當廖化於書中再次出現時,已經到了第60回,在劉備決心入川奪取益州時,廖化前來投靠,被劉備任命為副將,協助關羽鎮守荊州。
於是,廖化終於完成了他畢生的理想——追隨關羽左右。
然而,廖化出身於黃巾軍的故事只存在於《三國演義》,應該是羅貫中自己添加的人物情節。
史書對於廖化投靠劉備之前的事跡並無記載,《三國志》首次提及他,只是說廖化曾在關羽麾下擔任主簿。
在漢代三國時期,主簿是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別看這個官不大,許多名人都當過主簿,
大文學家陳琳曾是漢末大將軍何進的主簿;著名的楊修和司馬懿也曾為曹操的主簿。因此,身為主簿需要很好的文學素養。
可見,廖化並不像《三國演義》描述那樣出身草莽,而是飽讀詩書之人。
公元219年冬,孫權背盟,呂蒙白衣渡江,奇襲佔據了荊州,擒殺關羽,並俘虜了廖化。
廖化念及老母仍在荊州,無人照看,便假意投降東吳,保全了性命。
後來,廖化詐死,騙過了眾人,帶著母親日夜兼程,「千裡走單騎」,奔向益州,想要回歸蜀漢。
在路過秭歸時,正好遇到了劉備東徵孫權的大軍,順利歸隊。
劉備見到廖化大喜,任命廖化為宜都太守,參與東徵。
隨後,劉備兵敗於夷陵,廖化也隨軍退回益州。
劉禪繼位後,廖化轉任諸葛亮參軍一職,這也說明了他腹有韜略,可以參謀軍事。
廖化不僅能文,而且能武。
公元238年九月,年過60的廖化還在帶兵打仗。他抓住機會進攻,擊敗遊奕,斬殺王贇,立一大功。
公元248年,涼州羌胡反叛曹魏而投降蜀漢,年過70的廖化老當益壯,隨姜維率軍西迎,成功戰勝了郭淮的進攻,幫助姜維迎回胡王治無戴等部落。
無論是營帳內參謀軍機,還是戰場上衝鋒陷陣,廖化全都不怵。
廖化後來升任廣武都督和陰平太守,並多次參與蜀漢的北伐戰爭,立下了戰馬功勞。
在蜀漢滅亡後,他不願意出仕曹魏,在前往魏國都城洛陽的途中病逝。
廖化一生效忠蜀漢,以古稀之齡依然能夠在北伐戰場上有所貢獻,可謂是文武雙全,忠勇無雙。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真正含義「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是人們熟知的典故。
人們都以為這是說廖化無能,但是這是一個謬誤。
廖化不僅文武兼備,還對戰略形勢有清醒的判斷。
公元262年秋,姜維率蜀漢軍隊出狄道北伐曹魏,廖化諫言:
「兵不戢,必自焚(用兵如果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
當時,蜀漢連年徵戰數十年,已經導致兵疲民怨,糧草不濟,但是北伐事業卻無任何斬獲。
廖化看到了這一點,便勸告姜維要休養生息,既能練軍守土,又可以養民生計。
蜀漢正是在此後的一年(公元263年)被曹魏滅國,由此可見廖化的才能遠不止於軍事。
三國後期,由於蜀漢只有一州之地,人口有限,不僅兵員緊張,而且人才稀少。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其實是說蜀中無人,只能由老頭擔任軍中先鋒了,也體現了廖化在北伐時的重要作用。
至於廖化的年齡,正史中沒有具體記載,但是我們可以從史料中尋找旁證。
公元261年,蜀漢徵西大將軍宗預曾對廖化說:
「吾等年逾七十……」
這意味著當時宗預和廖化的年齡在七十一到七十九之間(巧合的是,宗預的年齡同樣沒有具體記載),還表示廖化出生於公元182-190年之間。
公元211年,劉備入川,如此推算,廖化投靠劉備時應該是21-29歲之間,這也符合當時青壯年出仕的年齡。
廖化雖然在史書上只有寥寥幾筆,沒有關羽的名氣,但是他「千裡走單騎」的忠義,和「廖化作先鋒」的軍事才能,依然流傳於世。
他的敵人並非看不起他,而是驚嘆他的老當益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