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上、下消聲包合成檢測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16 15:29:50 2

本發明涉及一種檢測裝置,具體涉及一種消聲包合成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上、下消聲包是汽車排氣系統中的重要零部件,產品需求量大,對零件的外形、型面和孔位要求比較高,由於型面複雜,常用的測量器具無法滿足檢測要求,需要製作專用的檢測裝置對上、下消聲包進行檢測。傳統的檢測方式是針對上、下消聲包分別製作檢具,分別檢測,這種方式的弊端在於由於零件存在形位公差,往往單個零件檢測合格了,但在合成時卻出現錯位導致無法焊接,最終影響產品驗收。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既能檢測單件,又能檢測組件,檢測到位,操作方便的上、下消聲包合成檢測裝置。
技術方案: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述的一種上、下消聲包合成檢測裝置,它包括底板,在所述底板上設有型腔,所述底板分為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型腔分為上型腔和下型腔,所述第二底板設在第一底板上,在所述第一底板上設有下型腔,在所述第二底 板上設有上型腔,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通過翻轉機構翻轉活動連接,所述上型腔和下型腔通過翻轉機構貼合或分離,在所述上型腔和下型腔內都設有型面檢測安裝隔板,在所述上型腔和下型腔四周的底板上設有鎖緊機構,在所述下型腔的上右側和下左側都設有孔檢測銷,在所述型面檢測安裝隔板上內嵌設置型面輪廓檢測塊,所述型面輪廓檢測塊與輪廓檢測百分表相連,所述輪廓檢測百分表設在型腔外部。
在所述上型腔內設有四個型面檢測安裝隔板,從上往下分別為第一型面檢測安裝隔板、第二型面檢測安裝隔板、第三型面檢測安裝隔板和第四型面檢測安裝隔板,在所述下型腔內設有四個型面檢測安裝隔板,從上往下分別為第五型面檢測安裝隔板、第六型面檢測安裝隔板、第七型面檢測安裝隔板和第八型面檢測安裝隔板。
所述型面輪廓檢測塊內嵌設置在第三型面檢測安裝隔板和第七型面檢測安裝隔板上。
在每個所述型腔內設有兩個型面輪廓檢測塊。
所述鎖緊機構共設四組。
所述翻轉機構共設兩組。
有益效果: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其顯著優點是:本發明整體結構設置合理,採用上型腔和下型腔,以及在型腔內設置型面檢測安裝隔板,起到檢測產品外形的作用,在型腔內設置型面輪廓檢測塊,以及在型腔外部輪廓檢測百分表,起到檢測型面輪廓的作用,採用孔 檢測銷,進行孔位檢測,通過翻轉機構實現對型腔的貼合或分離,採用四組鎖緊機構,確保上、下型腔接觸面完全貼合,此時即可對合成後的產品外周邊和孔位進行檢測,單個產品的型面輪廓檢測通過上、下型腔的內部檢測塊和百分表實現,本發明既能檢測單件,又能檢測組件,檢測到位,操作方便,符合實際使用要求。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上、下消聲包合成檢測裝置,它包括底板,在所述底板上設有型腔,所述底板分為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所述型腔分為上型腔3和下型腔4,所述第二底板2設在第一底板1上,在所述第一底板1上設有下型腔4,在所述第二底板2上設有上型腔3,所述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通過翻轉機構5翻轉活動連接,所述上型腔3和下型腔4通過翻轉機構5貼合或分離,在所述上型腔3和下型腔4內都設有型面檢測安裝隔板,在所述上型腔3和下型腔4四周的底板上設有鎖緊機構6,在所述下型腔4的上右側和下左側都設有孔檢測銷7,在所述型面檢測安裝隔板上內 嵌設置型面輪廓檢測塊8,所述型面輪廓檢測塊8與輪廓檢測百分表9相連,所述輪廓檢測百分表9設在型腔外部;在所述上型腔3內設有四個型面檢測安裝隔板,從上往下分別為第一型面檢測安裝隔板10、第二型面檢測安裝隔板11、第三型面檢測安裝隔板12和第四型面檢測安裝隔板13,在所述下型腔4內設有四個型面檢測安裝隔板,從上往下分別為第五型面檢測安裝隔板14、第六型面檢測安裝隔板15、第七型面檢測安裝隔板16和第八型面檢測安裝隔板17;所述型面輪廓檢測塊8內嵌設置在第三型面檢測安裝隔板12和第七型面檢測安裝隔板16上;在每個所述型腔內設有兩個型面輪廓檢測塊8;所述鎖緊機構6共設四組;所述翻轉機構5共設兩組。本發明整體結構設置合理,採用上型腔和下型腔,以及在型腔內設置型面檢測安裝隔板,起到檢測產品外形的作用,在型腔內設置型面輪廓檢測塊,以及在型腔外部輪廓檢測百分表,起到檢測型面輪廓的作用,採用孔檢測銷,進行孔位檢測,通過翻轉機構實現對型腔的貼合或分離,採用四組鎖緊機構,確保上、下型腔接觸面完全貼合,此時即可對合成後的產品外周邊和孔位進行檢測,單個產品的型面輪廓檢測通過上、下型腔的內部檢測塊和百分表實現,本發明既能檢測單件,又能檢測組件,檢測到位,操作方便,符合實際使用要求。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思路及方法,具體實現該技術方案的方法和途徑很多,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 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本實施例中未明確的各組成部分均可用現有技術加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