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克裡米亞戰爭的性質(俄國撤兵也不行)
2023-09-18 03:47:44 1
全文5880分鐘,時間跨度從中世紀到2022年,保持耐心,你將有所得!蒙古歷史上先後弄了三次西徵。第一次:成吉思汗帶領蒙古滅亡了花剌子模,然後又派哲別和蘇不臺滅了不少中亞,東歐國家。
第二次: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帶領各宗室貴族的「長子出徵」(長子西徵),一路橫掃之下,無數欽察人和斡羅思人(俄羅斯),打的匈牙利和波蘭瑟瑟發抖,建立了金帳汗國。
第三次:成吉思汗孫子,託雷的兒子旭烈兀率軍出徵,攻佔西亞區域(敘利亞、埃及、伊拉克都遭遇進攻)後,建立了伊爾汗國。
(四大汗國和元朝)
自那以後,蒙古西徵告一段落,東斯拉夫人也因為臣服金帳汗國,開始了二百多年被統治的歲月。
切實地說,金帳汗國作為一個蒙古族建立的國家,完美秉持了蒙古人「馬上打天下,馬上治天下」的荒誕風格。
這風格的延申就是,不管事,只收錢!
這就讓被統治的東斯拉夫人,看似地位卑微,其實並沒有動搖自己的文化根基。
(斯拉夫人)
這蒙古的統治,很有蒙古範!首先:他們扶持了代理人幫助統治東斯拉夫人,這代理人就是弗拉基米爾大公。
大公的地位需要金帳汗國冊封,還不以某一家族世襲,弄得諸多大公,為了爭當蒙古人二狗子,打得不可開交。
其次:金帳汗國對信仰這事看得很淡,東斯拉夫人信東正教沒問題,突厥人信伊斯蘭教也沒有問題,這就讓不少被統治的人,依舊有信仰維繫共識。
最後:這寬容政策和只收稅賦的作風,讓被統治的斯拉夫人有了火中取慄機會。
於是他們一邊通婚討好,讓美麗的斯拉夫姑娘成為蒙古大汗的媳婦,一邊暗中壯大自己,靜待獨立的機會。
然後,這機會在兩百多年後來了。
金帳汗國在橫行無忌200多年後,因為內亂,陷入四分五裂境地,最後延續統治斯拉夫人地位的,則是新生的大帳汗國。
(被統治時代)
這四分五裂後的大帳汗國,如何能壓制東斯拉夫人的反擊?莫斯科公國順勢崛起宣布獨立,並在接連的戰鬥中吞併了所有羅斯公國,然後帶領他們衝擊大帳汗國的統治。
在這期間領導斯拉夫人的,就是俄國歷史上第一位大帝:伊凡三世。
這伊凡三世不僅雄才偉略,還在娶了一個好媳婦,拜佔庭末代公主索菲亞之後,讓莫斯科公國有了第三羅馬的野心。
(伊凡三世)
這野心在他兒子伊凡四世時,變成了沙俄皇冠。自那以後,沙俄統治者自稱沙皇。
為啥叫這,因為沙字在俄語中就是凱撒。
有了皇帝頭銜,當然要開疆擴土啊!
獨立的沙皇俄國,將鬥爭目標盯上了金帳汗國分裂後還剩下的三個汗國身上。
一鼓作氣滅了好幾個汗國之後。
唯一剩下的,只有1449年建立,生命力最頑強的克裡米亞汗國。
對,就是今日克裡米亞存在的蒙古汗國。
為啥這汗國這麼難滅?因為會抱大腿啊!
這汗國忘記了成吉思汗榮光,選擇跟隨奧斯曼帝國,並將自己控制的克裡米亞半島南部送給奧斯曼,換取對方的保護。
哪裡是天然良港塞瓦斯託波爾所在地,收穫這港口,讓奧斯曼帝國如虎添翼。
本就佔領君士坦丁堡,控制地中海進入裏海要道,現在又控制了克裡米亞。一時間,從紅海-地中海-黑海水域,都成了奧斯曼土耳其地盤。
水上商道的控制,讓西歐人吃盡苦頭,讓義大利城邦賺得盆滿缽滿,也催生了歐洲的大航海時代,當然那是後話。
有靠山的克裡米亞汗國也不消停,為了賺錢,弄起了奴隸售賣。他們將東歐草原上,但凡不屬於沙俄的斯拉夫人,還有突厥人倒賣到了奧斯曼帝國,賣的草原上骨肉分離,民不聊生。
這被賣的人,主要來源就是處於西邊的斯拉夫人,也就是後來的烏克蘭人。
(東斯拉夫村莊)
這群人咋來的咧?也很有意思!當年蒙古人東徵時,一路橫行無忌,打得基輔羅斯俯首稱臣。
有人稱臣了,也有人不願啊。
不願意的這群人,就紛紛往西跑,跑到了靠近波蘭的地方,選擇接受波蘭的統治。
波蘭最早的族群,其實也是斯拉夫人的一支西斯拉夫人。
但在長久跟中歐、西歐國家混之後,選擇了皈依天主教,成了天主教最東邊的存在,後來還獲得了天主教之盾的稱呼。
這群人,並不待見從東方來的同胞,因為信仰不同(東正教),文化不同啊!
可那群逃離的斯拉夫人無處可去,不待見也要待著,咋辦咧?
融合一下唄,於是這群人不少就接受了天主教信仰,並在波蘭邊疆定居了下來。
(斯拉夫人分流)
定居邊疆就讓這群人有了稱呼,「烏克蘭伊那」,意思是邊界人。這就是烏克蘭一詞的由來。
蒙古人的入侵,讓烏克蘭人誕生!
後來莫斯科公國獨立,漸漸強大了起來,成了東斯拉夫的領袖。在環顧四邊後,想起了曾經的同胞,就開始了東斯拉夫人統一的開拓之旅(沙皇的心思是當所有斯拉夫人的老大)。
那麼烏克蘭人在波蘭立陶宛聯邦的日子過得好嗎?
不好了就要鬧事啊,在曠日持久的鬥爭之後,沙皇俄國和烏克蘭,終於在1654年籤訂了《佩列亞斯拉夫爾條約》,宣布俄烏結盟合併。
不過這合併並不徹底,因為烏克蘭最西邊的加西利亞地區,依舊處於奧地利統治之下,這也讓這個地區在後來併入烏克蘭之後,成了鬧事的主力,因為長期受到西歐影響,更西化啊。
(合併前局勢)
合併後的兩國,同心協力開始進攻之路。這進攻的主要目標就是克裡米亞汗國,還有它背後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這也讓俄土戰爭越演越烈了。
進入18世紀,漸漸沉淪的奧斯曼帝國,從曾經的最強王者變成了西亞病夫。都成病夫了,當然罩不住克裡米亞汗國。
1774年沙皇俄國迫使奧斯曼籤署《楚庫克-凱那爾吉和約》,讓克裡米亞汗國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失去了大腿。
沒了大腿的克裡米亞汗國慌了。
居然在1777年選擇歸附沙皇俄國。
這歸附舉動讓汗國內部出現動亂,一看情況不對,汗國求助沙俄平叛,這一平之後沒幾年,汗國就沒了,最後一任大汗還被送到羅德島,讓突厥人給斬首了。
自此以後,汗國不再是沙皇俄國的歷史包袱,克裡米亞半島也在打了200多年後成了沙皇俄國的。
肅清汗國威脅後,沙俄將目光又盯上了奧斯曼帝國,特別是巴爾幹半島。
(巴爾幹火藥桶)
因為哪裡有他們的兄弟,南斯拉夫人!佔領希臘,不就是成就拜佔庭帝國輝煌?
這目標在經歷了聯合瓜分波蘭,還有拿破崙戰爭中的慘勝後,成了沙俄心結。
心結之後,平靜數十年,當了幾十年歐洲憲兵的沙皇俄國,不甘於維也納體系的遏制。
自以為在1848年歐洲革命中功勳卓越的沙皇俄國,悍然決定在1853年動手了。
誰曾想,這一動手就讓英國人忍不了了!
歐洲攪屎棍傳統讓英國明白,真讓沙俄擊敗奧斯曼搞定巴爾幹,歐洲將出現新羅馬帝國。
在英國慫恿下法國也來了。
英法聯手幫奧斯曼抵抗沙俄進攻,奧地利更是在關鍵時刻給了沙皇俄國一腳。
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克裡米亞戰爭。
經過兩年多戰爭後,沙皇俄國科技不如人,軍事不如人,財富也不如人。
一場降維打擊,讓沙皇俄國丟盔棄甲
1856年,承認失敗的沙皇俄國在談判桌上用放棄巴爾幹為代價,保住了克裡米亞。
這背後,英國人的算計可謂非常深!
如果說沙俄是能統一歐洲的最大威脅,那麼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邦國就是第二大。
用跟俄國媾和方式,維持俄國的勢力,讓俄國和奧地利反目成仇,不就能讓兩強相爭,自己獲益嗎?
和談結果一出,奧地利懵了。
好你個英國佬,居然將我給賣了。
自那以後,奧地利和後續的奧匈帝國成了沙皇俄國不死不休的死敵,這對死敵基於巴爾幹的矛盾,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德意志第二帝國獨立,讓歐洲局勢大變。
曾經的霸主法國日漸沉淪,對抗德國力有不逮,又在英國哪裡不受待見,就慢慢用金錢誘惑方式,跟沙皇俄國緩和關係。
沙俄在克裡米亞戰爭後,痛定思痛開始農奴制改革和東方攻略。
從清朝劃拉了一大片領土不說,後來還了弄工業化,發展資本主義。
但是工業化費錢啊,沙皇俄國沒錢,恰好法國有錢,又希望打破外交孤立,就給錢俄國,換取同盟友誼,兩方一拍即合,成了利益共同體。
至於德意志第二帝國,則在俾斯麥帶領下,弄三皇同盟維繫歐洲穩定,逐步發展自己,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和平。
可這和平,卻在威廉二世上臺後變味了。
強勢出擊的德國,觸動了英國利益,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血盟也讓沙皇俄國擔憂。
(俾斯麥和李鴻章)
然後,就是協約國和同盟國的建立,還有隨後的一戰烽煙。一戰烽煙咋說列?很好地詮釋了一個成語:魚螃相爭,漁翁得利。
打生打死的歐洲。
戰敗國:奧匈帝國隕落,德意志第二帝國崩潰,沙皇俄國覆滅,奧斯曼帝國瓦解!
戰勝國:英國失去金融霸權,法國死了一代人。
最後最佔便宜的是誰?
答案是更像羅馬的第三羅馬,美國。
美國人不僅佔盡了便宜,還用理論輸出的方式,讓唯一能威脅自己的歐洲,變的越來越四分五裂,用一個民族自決就讓歐洲多了十多個國家,進一步分散力量。
散裝歐洲矛盾不斷,整裝美國鶴立雞群。
一來二去,國際博弈形勢陡然生變。
這變化有,新生的蘇聯在夾縫中艱難求生,頹勢的法國左右互搏,為了緩解矛盾不斷逼迫德國,屈辱的德國復仇心切,有了戰爭的動力。
至於英國,力有不逮的它也開始戰略收縮,放棄了太平洋一半的地盤,引誘日本和美國去爭,指望禍水東引。
(英國的退讓)
隨後的事情,大家耳熟能詳!致力於構築集安體系的歐洲,在英法特別是法國力主下與1925年弄了《洛迦諾公約》通過協議方式,緩和了國際關係,也讓經由道威斯計劃恢復國力的德國,收穫了正常國家地位。
這協議安撫了躁動的德國,也確定了中歐、東歐無數新生國家的領土分界線。
這輪協議後,趁熱打鐵的法國更進一步,又鼓動所有不少國家在1928年8月27日籤署了《巴黎非戰公約》。
意圖用公約倡議方式,讓所有參與國放棄戰爭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衝突。
這公約可謂非常理想化,也道盡了當時不少歐洲人對於和平的嚮往。如果一切沒有變故,或許歐洲局勢不會惡化。
(大蕭條)
可公約籤署後發生的美國大蕭條(1929年10月29日)讓一切變了。美國蕭條,傳導到了歐洲和全世界,也讓世界多了三個戰爭策源地。
危機中的日本:先是通過九一八,用戰爭轉移了矛盾,後又有了226兵變,釋放了戰爭惡魔。
危機中的德國:有過失敗經驗的希特勒(啤酒罐暴動)用選舉方式,通過民意擁護成了德國總理,又在興登堡死後,通過修憲,讓總統總理職位二合一,成了元首,隨後就是德國經濟奇蹟和重新武裝。
危機中的義大利,掌權多時的老墨踐行法西斯政策,早就摩拳擦掌等待時機。
然後,就是戰爭策源地的總爆發,還有二戰的開啟。
德國閃電突襲,讓波蘭覆滅,也讓致力於構築安全體系的法國因理想而犧牲,讓英國有苦難言,若不是恢復國力的美國不斷支援,估計也要掛!
搞定了整個西歐之後的德國,重複了拿破崙故事,一頭扎進了北極熊的懷抱。
兵分三路的閃電戰,打的蘇聯滿頭包,也讓克裡米亞,這個曾被沙皇俄國視若珍寶的地方丟了。
丟失的克裡米亞,讓史達林非常不滿,認定是克裡米亞曾經的汗國遺民韃靼人出賣了蘇聯。
(德國軍隊)
氣憤的史達林說了一句話:「三天不走,全都殺掉。」這句話改變了克裡米亞的人口結構
於是,一場流放在蘇聯逆轉局勢後出現,大量韃靼人被遣送到西伯利亞自生自滅,克裡米亞重回蘇聯懷抱,人口結構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據2020年克裡米亞共和國統計,克裡米亞總人口約200多萬,其中俄族高達126萬,韃靼人約30萬左右,剩下的是烏克蘭人。
人口結構逆轉,讓蘇聯穩穩控制克裡米亞,如果一切順利,就不會在是麻煩了。
誰曾想,擊敗納粹德國,贏得二戰的蘇聯,一舉超越了曾經的羅馬,成了強權之一。
在這強權之下,東歐成了蘇聯勢力範圍,曾經的死敵波蘭俯首稱臣,就連強悍的德國,也有一半在蘇聯勢力範圍之內。
鐵幕貫穿整個歐洲,冷戰陰雲也在數次柏林危機後,越演越烈,最後成陣營對壘。
(冷戰)
對壘之後,就是一個新時代!構築這個新時代的就是史達林,一個不近人情,但合格的大國政治家。
可史達林不能永遠存在!
1953年3月5,這個強人因為腦溢血去世,在一輪接班人爭奪後,幸運的赫魯雪夫成了繼承人。
烏克蘭人赫魯雪夫,是個充盈了理想主義情懷,還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領導人!
上臺沒多久就幹翻了曾經的導師和老領導史達林,秘密報告的出爐,讓蘇聯陷入思維混亂之中,也帶歪了陣營。
但這一切,都沒有他在1954年幹的事坑俄羅斯。
這件事,就是以慶祝俄烏籤訂《佩列亞斯拉夫爾條約》合併300周年紀念日名義,將俄羅斯人用幾百年時間獲得的領土,克裡米亞送給了烏克蘭。
(赫魯雪夫)
那一刻的他,為了彰顯蘇聯的團結,送出了克裡米亞,也讓克裡米亞境內最多的俄羅斯人非常不滿。
但在咋說,當時還是蘇聯,這不滿並沒有成為大問題。
可誰也沒想到,就在這事幹完之後僅僅37年,曾經強大無比的蘇聯,卻在冷戰煙雲中灰飛煙滅,成了歷史。
於是,問題就來了。
分家的烏克蘭拿走了俄羅斯黑海門戶克裡米亞,也讓俄羅斯失去了不凍港塞瓦斯託波爾。
克裡米亞半島上的俄羅斯人,就這麼不明不白成了烏克蘭人。這讓半島上的俄羅斯人非常不滿,弄了不少次起義。
一看這狀況,俄羅斯坐不住了,在一番調停之後,讓克裡米亞成了特區,也讓俄羅斯獲得了租用塞瓦斯託波爾港的權力。
(蘇聯解體)
原本是自己的,最後還要用調停方式,才能駐軍。那一刻的俄羅斯,要多憋屈有多憋屈。可這憋屈在烏克蘭看來,或是另一番思索。
因為烏克蘭也委屈啊,東烏克蘭境內大量的俄羅斯族,還有曾跟隨俄羅斯奮戰的哥薩克人,對於烏克蘭的國家歸屬一直不情不願,反而認為自己的俄羅斯人。
獨立後風起雲湧的烏克蘭民族主義運動,本就讓他們擔憂,後來的烏克蘭,還放棄親俄立場,轉而選擇了跟歐盟和美國眉來眼去甘做馬前卒。
這直接引發了2014年克裡米亞危機,戰鬥民族(烏克蘭俄族人)選擇戰鬥說話,他們佔領了克裡米亞國會,然後用公投方式選擇加入俄羅斯聯邦。
當然,這背後俄羅斯影響肯定有,但克裡米亞民心如此,也是事情會發生的關鍵。
(分家)
一場克裡米亞危機,從2014年延續至今,終於成了俄烏衝突。衝突已然持續8個多月,還沒有任何緩和跡象,反而步步升溫,烈度不斷加級,甚至有了核戰危險。
更可悲的是,交戰雙方真就是自家兄弟!
他們誕生在同樣的地方,波蘭維斯瓦河。
他們對抗同樣的敵人,金帳汗國。
他們也曾並肩作戰,也曾矛盾叢生,但血溶於水之後,依舊是一家人啊!
這源自陣營和利益之爭,引發的不可調和矛盾,深深看去,背後都是包裹在極端民族主義外衣的狂熱人群,被大國利益影響和操縱下的流血衝突。
我不是虛幻的和平主義者,但我依舊希望世界和平。因為戰爭從不是好事。
危機螺旋和仇恨的疊加會讓人失去理智。
真到了那個時候,難道再去後悔,悔不當初嗎?
從歷史角度,還有今日時代大背景看,無論是克裡米亞還是烏克蘭,俄羅斯就算撤軍也無法解決問題,因為問題的核心,從不是土地,而是包裹在土地之下的大國博弈還有狂熱紛爭。
土地可以爭奪,博弈需要鬥爭,狂熱需要冷靜。
最後復盤兩次大戰爆發的歷史。
1853年克裡米亞戰爭因何爆發?1848年歐洲革命的爆發,讓沙皇俄國危機重重,不得不用戰爭轉移矛盾,於是,捏奧斯曼土耳其成了必然,也引發了一場群毆出現。
同理,我們在看一戰和二戰爆發的邏輯。
一戰爆發為何?協約國和同盟國的系統性矛盾是根源,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爭奪是爆點,但沙俄政治家斯託雷平的被刺殺,讓國內陷入困境,也是誘因。
二戰爆發為何?同理看到話,根源文中說了,1929年大蕭條。
以古觀今,在看今日!
歷史真是充滿了因果的螺旋式存在,撤兵不撤兵都不是關鍵了!
最後的最後,願世界和平............
備註:本文時間線,從克裡米亞汗國建立的1449年直到今日,一共4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