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眉茶的中段茶精製生產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00:55:10 3
專利名稱:一種眉茶的中段茶精製生產系統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眉茶的中段茶精製生產系統,用於對5、6、7孔的篩號茶進行精製處理,其包括用於實現毛茶快速定坯的三組前段篩制系統,以及與三組前段篩制系統相連接的後處理系統;其中前段篩制系統由通過輸送裝置依次相連的第一抖篩機、揀梗機和第一風選機組成;後處理系統包括通過輸送裝置依次相連的緩衝料鬥、滾筒炒車機、第二抖篩機、第二平面圓篩機和三臺第二風選機。本實用新型針對5、6、7孔篩號茶的特點,對現有的精製生產系統進行改進,茶葉在經過抖篩、揀梗、風選篩制定坯之後加溫復火定級,使得精製效率大大提高,經生產實踐採用上述系統的日產量可達2萬斤,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專利說明】
一種眉茶的中段茶精製生產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茶葉的精製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眉茶的中段茶精製生產系統,該中段茶是指5、6、7孔的篩號茶。
【背景技術】
[0002]眉茶,屬綠茶類珍品之一,外形條索緊結勻整、灰綠起霜油潤、香高味濃,因其條索纖細如士女之秀眉而得名。眉茶起源於安徽、浙江、江西三省相聯交界處的安徽省黃山地區的屯溪、休寧、黟縣、歙縣,江西省的婺源和浙江省的淳安、建德、開化一帶,是中國產區最廣、產量最高、銷區最穩、消費最普遍的茶類。傳統黃山眉茶的加工方法是:首先將採摘後的鮮葉經殺青、揉捻等一系列工序初製得到毛茶,再經過精製加工製得不同級別的成品茶。
[0003]現有技術公開的眉茶精製系統大多是針對中段茶而設計的,其大多存在以下缺陷:1、車間內各機械設備各自為營,設備之間往往缺少相應的輸送裝置、緩衝裝置進行聯接,當一個工序完成之後,需要員工將出料口的茶葉搬運至下一工序,若某一環節的生產節拍放緩時,往往會出現大量物料的堆積,影響精製生產效率。2、近年來雖然各種茶葉加工機械在眉茶精製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使得生產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於茶葉受到炒車、機械力的碰撞、不合理切乳、自身摩擦等因素的影響,極易產生大量的碎茶,造成經濟效益的下降。經研究表明,精製過程中具有較大破壞性的精製機械主要是:切乳機械、炒車機械和輸送機械。
[0004]可見,如何在保證生產效率的同時,將碎茶率控制在範圍內,已成為困擾本領域人員多年的難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為克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眉茶的中段茶精製生產系統,其解決了傳統系統生產效率低,破碎率高的問題。
[0006]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眉茶的中段茶精製生產系統,用於對5、6、7孔的篩號茶進行精製處理,其包括三組前段篩制系統,以及與三組前段篩制系統相連接的後處理系統。
[0007]其中,前段篩制系統,用於實現毛茶的快速定坯,其由通過輸送裝置依次相連的第一抖篩機、揀梗機和第一風選機組成。前述三組前段篩制系統分別對應處理5、6、7孔的篩號茶。優選的,在三組前段篩制系統的前端還設有用於對毛茶進行初次篩選的第一平面圓篩機。進一步的,三組前段篩制系統並列布置。
[0008]具體的,第一抖篩機中篩網下方的出料口通過輸送裝置連接到揀梗機,該揀梗機的出料口經輸送裝置連接至第一風選機,第一風選機從前往後依次設置有第一出料口、第二出料口、第三出料口、第四出料口和第五出料口。其中,在第一出料口、第二出料口和第三出料口處分別設置有第一暫存罐,該第一暫存罐分別對三個號頭的茶葉進行收集,待達到一定量時,將罐內的茶葉重新提升至前述第一平面圓篩機上進行二次加工。各第一風選機的第四出料口和第五出料口通過輸送裝置連接至後處理系統。
[0009]所述後處理系統,包括通過輸送裝置依次相連的緩衝料鬥、滾筒炒車機、第二抖篩機、第二平面圓篩機和三臺第二風選機。
[0010]其中,緩衝料鬥的上方與前述各第一風選機的第四出料口和第五出料口通過輸送裝置相對接,下方通過輸送裝置連接至滾筒炒車機。
[0011 ]滾筒炒車機包括三個呈「品」字形布置的滾筒,茶葉經上方滾筒補火完畢後,分流至下方兩滾筒內進行車色,在下方出料口處通過輸送裝置連接至第二抖篩機。優選的,上述滾筒炒車機設置有四組。上方滾筒的補火溫度為45-60°C,補火時間為Ih;下方兩滾筒採用冷車的方式,時間為1.5_2h。
[0012]第二抖篩機上設置有上下兩層篩網,其側壁上對應設置有三個出料口,其中,位於上層篩網上方的出料口和位於下層篩網下方的出料口分別通過輸送裝置連接至第二暫存罐,位於兩篩網之間的出料口通過輸送裝置連接至第二平面圓篩機。當然上述第二暫存罐的數量可以為一或兩個,由於實際生產中這兩個出料口的量並不多,因而可以合併在一個罐內。第二暫存罐用於儲存5號茶頭和7號碎的成品,無需進行二次加工。
[0013]在第二平面圓篩機上從上往下依次設置有五個出料口,其中最上方的出料口連接至第二暫存罐中,最下方的出料口通過輸送裝置連接至第三暫存罐,位於最上方和最下方出料口之間的三個出料口分別對應連接三臺第二風選機。該第三暫存罐用於儲存7號碎的成品,同樣無需進行二次加工。
[0014]上述三臺第二風選機分別對5、6、7孔的篩號茶進行風選定級,具體的,第一臺經風選後茶葉被分為5號頭子、5號正口、5號正子口、5號子口和5號次子口,第二臺經風選後茶葉被分為6號頭子、6號正口、6號正子口、6號子口和6號次子口,第三臺經風選後茶葉被分為7號頭子、7號正口、7號正子口、7號子口和7號次子口。
[0015]優選的,上述後處理系統還包括設置在第二風選機下遊的色選及包裝裝置。
[0016]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存在以下優點:
[0017]本實用新型針對5、6、7孔篩號茶的特點,對現有的精製生產系統進行改進,茶葉在經過抖篩、揀梗、風選篩制定坯之後加溫復火定級,使得精製效率大大提高,經生產實踐採用上述系統的日產量可達2萬斤,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本實用新型通過儘可能減少精製機械的使用,以減少茶葉間的碰撞摩擦,嚴格控制碎茶率。
[0018]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生產效率高,碎茶率低的優點,符合實際生產需求。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中,101、第一平面圓篩機,102、前段篩制系統,103、後處理系統,1、第一抖篩機,
2、揀梗機,3、第一風選機,4、第一暫存罐,8、緩衝料鬥,9、滾筒炒車機,10、第二抖篩機,11、第二平面圓篩機,12、第二風選機,13、第二暫存罐,14、第三暫存罐。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展開說明,但需要指出的是,本實用新型並不限於所述具體的製備工藝。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知,以下的說明內容即使不做任何調整或修正,也可以直接適用於在此未指明的其他類似的組分和製備工藝上。
[0023]實施例,
[0024]請參閱圖1,一種眉茶的中段茶精製生產系統,用於對5、6、7孔的篩號茶進行精製處理,其包括用於對毛茶進行初次篩選的第一平面圓篩機101,用於實現毛茶快速定坯的三組前段篩制系統102,以及與三組前段篩制系統102相連接的後處理系統103。優選的,三組前段篩制系統102並列布置。
[0025]其中,前段篩制系統102,由通過輸送裝置依次相連的第一抖篩機1、揀梗機2和第一風選機3組成。三組前段篩制系統102分別對應處理經第一平面圓篩機101初次篩選得到的5、6、7孔的篩號茶。第一抖篩機I中篩網下方的出料口通過輸送裝置連接到揀梗機2,該揀梗機2的出料口經輸送裝置連接至第一風選機3,第一風選機3從前往後依次設置有第一出料口、第二出料口、第三出料口、第四出料口和第五出料口。其中,在第一出料口、第二出料口和第三出料口處分別設置有第一暫存罐4,該第一暫存罐4分別對三個號頭的茶葉進行收集,待達到一定量時,將罐內的茶葉重新提升至前述第一平面圓篩機上進行二次加工。各個第一風選機3的第四出料口和第五出料口通過輸送裝置連接至後處理系統103。
[0026]所述後處理系統103,包括通過輸送裝置依次相連的緩衝料鬥8、滾筒炒車機9、第二抖篩機10、第二平面圓篩機11和三臺第二風選機12。
[0027]其中,緩衝料鬥8的上方與前述各第一風選機3的第四出料口和第五出料口通過輸送裝置相對接,下方通過輸送裝置連接至滾筒炒車機9。
[0028]滾筒炒車機9包括三個呈「品」字形布置的滾筒,茶葉經上方滾筒補火完畢後,分流至下方兩滾筒內進行車色,在下方出料口處通過輸送裝置連接至第二抖篩機10。優選的,上述滾筒炒車機9設置有四組。
[0029]第二抖篩機10上設置有上下兩層篩網,其側壁上對應設置有三個出料口,其中,位於上層篩網上方的出料口和位於下層篩網下方的出料口分別通過輸送裝置連接至兩個第二暫存罐13,位於兩篩網之間的出料口通過輸送裝置連接至第二平面圓篩機11。兩個第二暫存罐分別用於儲存5號茶頭和7號碎的成品。
[0030]在第二平面圓篩機11上從上往下依次設置有五個出料口,其中最上方的出料口連接至第二暫存罐13中,最下方的出料口通過輸送裝置連接至第三暫存罐14,位於最上方和最下方出料口之間的三個出料口分別對應連接三臺第二風選機12 ο該第三暫存罐14用於儲存7號碎的成品。
[0031]上述三臺第二風選機12分別對5、6、7孔的篩號茶進行風選定級,具體的,第一臺經風選後茶葉被分為5號頭子、5號正口、5號正子口、5號子口和5號次子口,第二臺經風選後茶葉被分為6號頭子、6號正口、6號正子口、6號子口和6號次子口,第三臺經風選後茶葉被分為7號頭子、7號正口、7號正子口、7號子口和7號次子口。
[0032]在後處理系統103還包括設置在第二風選機12下遊的色選及包裝裝置,通過色選精確剔除其中的茶梗、黃片,最後將相同品質的茶葉進行均堆包裝。
【主權項】
1.一種眉茶的中段茶精製生產系統,用於對5、6、7孔的篩號茶進行精製處理,其特徵在於:包括用於實現毛茶快速定坯的三組前段篩制系統,以及與三組前段篩制系統相連接的後處理系統; 所述前段篩制系統由通過輸送裝置依次相連的第一抖篩機、揀梗機和第一風選機組成;其中,第一抖篩機中篩網下方的出料口通過輸送裝置連接到揀梗機,該揀梗機的出料口經輸送裝置連接至第一風選機,第一風選機從前往後依次設置有第一出料口、第二出料口、第三出料口、第四出料口和第五出料口,其中在第一出料口、第二出料口和第三出料口處分別設置有第一暫存罐,第四出料口和第五出料口通過輸送裝置連接至後處理系統; 所述後處理系統包括通過輸送裝置依次相連的緩衝料鬥、滾筒炒車機、第二抖篩機、第二平面圓篩機和三臺第二風選機; 其中,緩衝料鬥的上方與第一風選機的第四出料口和第五出料口通過輸送裝置相對接;第二抖篩機上設置有上下兩層篩網,其側壁上對應設置有三個出料口,位於上層篩網上方的出料口和位於下層篩網下方的出料口分別通過輸送裝置連接至第二暫存罐,位於兩篩網之間的出料口通過輸送裝置連接至第二平面圓篩機;第二平面圓篩機從上往下依次設置有五個出料口,其中最上方的出料口連接至第二暫存罐中,最下方的出料口通過輸送裝置連接至第三暫存罐,位於最上方和最下方出料口之間的三個出料口分別對應連接三臺第二風選機; 所述三臺第二風選機分別對5、6、7孔的篩號茶進行風選定級,第一臺經風選後茶葉被分為5號頭子、5號正口、5號正子口、5號子口和5號次子口,第二臺經風選後茶葉被分為6號頭子、6號正口、6號正子口、6號子口和6號次子口,第三臺經風選後茶葉被分為7號頭子、7號正口、7號正子口、7號子口和7號次子口。2.如權利要求1所述眉茶的中段茶精製生產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後處理系統還包括設置在第二風選機下遊的色選及包裝裝置。3.如權利要求1所述眉茶的中段茶精製生產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前段篩制系統的前端還設有用於對毛茶進行初次篩選的第一平面圓篩機。4.如權利要求1所述眉茶的中段茶精製生產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三組前段篩制系統並列布置。5.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眉茶的中段茶精製生產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滾筒炒車機包括三個呈「品」字形布置的滾筒,茶葉經上方滾筒補火完畢後,分流至下方兩滾筒內進行車色,在下方出料口處通過輸送裝置連接至第二抖篩機。6.如權利要求5所述眉茶的中段茶精製生產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滾筒炒車機設置有四組。
【文檔編號】A23F3/06GK205695409SQ201620325772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5日
【發明人】章榮劍, 汪立旻
【申請人】黃山品有機茶業有限公司, 黃山一品有機茶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