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應力錐的推錐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06:33:35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纜附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應力錐的推錐裝置。
背景技術:
電纜附件在電力輸電線路中扮演著銜接、過渡等重要角色,是保證電力系統正常運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電纜附件最重要的部分則是應力錐,應力錐是改善電纜絕緣屏蔽層切斷處電場應力集中的有效方式,電纜附件安裝是否成功,應力錐的安裝是關鍵步驟,安裝時要保證應力錐表面乾淨無損傷。
目前,行業內對於高電壓等級戶外終端應力錐的安裝方法主要是採取過盈安裝。由於應力錐體積大且重,不易安裝,必須藉助外力來安裝。過盈安裝過程中最常用的安裝工具是推錐工裝,常規的推錐工裝與應力錐形狀是相配匹的,且套在應力錐上由於一點接觸故施加拉力後容易吸在應力錐上,造成應力錐損傷,甚至由於推錐取不下來而導致應力錐直接報廢。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適用於多種形狀應力錐的推錐裝置。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應力錐的推錐裝置,包括推錐套及吊環螺釘,所述推錐套一端設有法蘭盤,所述吊環螺釘至少為兩個、且設置在所述法蘭盤上,所述推錐套還設有通孔,所述通孔橫截面為梯形結構,所述通孔內壁設有縱向設置的波紋結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法蘭盤上設有至少兩個安裝孔,所述吊環螺釘一端安裝在所述安裝孔內、且通過螺母進行固定。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該推錐裝置還包括手拉葫蘆,所述手拉葫蘆一端與所述吊環螺釘連接,所述手拉葫蘆另一端與電纜連接。
所述手拉葫蘆另一端與終端安裝底座連接,所述電纜安裝在所述終端安裝底座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該推錐裝置還包括綁帶,所述綁帶一端與所述手拉葫蘆連接,所述綁帶另一端與所述電纜或所述終端安裝底座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推錐套設有橫截面為梯形結構的通孔,這樣可以適應不同大小或不同形狀的應力錐,而且在通孔內壁縱向設置波紋結構,可以實現與應力錐多點接觸,從而受力時不會吸在應力錐上,這樣易方便推錐套的拆卸,不會對應力錐造成損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推錐套與應力錐的安裝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參考圖。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標記:1-推錐套 11-法蘭盤 2-吊環螺釘 3-應力錐 4-電纜 5-手拉葫蘆 6-綁帶。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應力錐的推錐裝置,包括推錐套1及吊環螺釘2,所述推錐套一端設有法蘭盤11,所述法蘭盤11為方形結構,所述法蘭盤11與所述推錐套1為一體結構,所述吊環螺釘2至少為兩個、且設於所述法蘭盤11的兩個對角處,所述推錐套1還設有通孔,用於安裝應力錐3,所述通孔的橫截面為梯形結構,由於應力錐3大多數都是中間粗兩端細,而且端部為圓弧面或斜面等多種形狀,現有技術的推錐工裝只適用於頂端平面較寬的應力錐3,若頂部平面太小,工裝與應力錐3接觸少,不能有效地將應力錐3推入電纜4,本實用新型的推錐裝置的推錐套1的橫截面為梯形的通孔可以適應不同大小或形狀的應力錐3,通用性更好,所述通孔內壁還設有縱向設置的波紋結構,這樣可以使推錐套1與應力錐3之間實現多點接觸,多點受力,施加力的時候使得應力錐3受力比較均勻,推錐套1不會吸附在應力錐3主體上。
所述法蘭盤11的兩個對角處分別設有一安裝孔,也可以在方形法蘭盤11的四個角都設置安裝孔,所述吊環螺釘2一端安裝在所述安裝孔內、且通過螺母進行固定。
本實施例中,該推錐裝置還包括手拉葫蘆5及綁帶6,所述手拉葫蘆5一端與所述吊環螺釘2連接,用於對推錐套1施加拉力,推錐套1對應力錐3起推動作用,所述手拉葫蘆5另一端與綁帶6一端連接,綁帶6另一端固定在電纜4或是與電纜4連接的終端安裝底座上,所述綁帶6起連接電纜4和手拉葫蘆5的作用。
安裝時,先將推錐套1、應力錐3、電纜4絕緣層表面清潔乾淨,將應力錐3內表面和電纜4絕緣層表面均勻塗抹矽脂,將應力錐3套在電纜4上,將推錐套1套在應力錐3上,手拉葫蘆3與吊環螺釘2連接,綁帶6固定住電纜4的另一端或與電纜4另一端連接的終端安裝底座上並與手拉葫蘆5連接,搖動手拉葫蘆3手柄,拉動推錐套1,推錐套1受力後推動應力錐3直到應力錐3達到標記位置,卸下推錐裝置,對應力錐3和電纜4絕緣層進行清潔後用保鮮膜纏繞做臨時保護再進入下一個安裝工序。
本推錐裝置中的推錐套1與應力錐3接觸面是波紋設計,推錐套1與應力錐3多點接觸,降低了工裝對應力錐3的徑向壓力,從而減小了應力錐3與電纜4界面壓力,使得應力錐3安裝難度減小,安裝完成後推錐套1不易吸附在應力錐3上,易於拆卸。
該推錐裝置適用於不同形狀及大小的應力錐3,不用對每種形狀或大小應力錐3都要重新定製相應的工裝,適用性強,有效地節約了成本。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於這些說明。對於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