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
2023-09-17 15:02:50 1
專利名稱: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動物培養方法技術領域,特別涉及底棲動物培養方法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
背景技術:
底棲動物是水體底層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水生態系統食物網中行使各種功能,但由於底棲動物自身的局限性,如個體小,對環境較敏感,關於它在水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研究者甚少。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培養方法,其能夠真實反映底棲動物在水體中的排洩率,為研究底棲動物營養排洩機制提供合理的系統方案。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點,提供一種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該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設計巧妙,對底棲動物進行原位培養,儘可能減少轉移,在野外直接模擬底棲動物的生境,能夠真實反映它在水體中的排洩率,為研究底棲動物營養排洩機制提供了合理的系統方案,適於大規模推廣應用。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其特點是,包括以下步驟
(I)採集採樣點的表層湖水,並過濾以去除表層湖水中的I微米以下的顆粒;
(2)採集採樣點的底泥,挑揀出底棲動物;
(3)將底棲動物放入步驟(I)獲得的過濾過的表層湖水,並置於採樣點的水底進行原位培養,若水底的溫度> 151時,培養211,若水底的溫度< 151時,培養411。
較佳地,在步驟(I)中,採用I微米A/E玻璃纖維濾膜抽濾表層湖水以去除表層湖水中的I微米以下的顆粒。
更佳地,在抽濾之前,所述I微米A/E玻璃纖維濾膜烘乾後進行酸處理。
較佳地,在步驟(2)中,若底棲動物是軟體動物,用刷子去除其表層的異物;若底棲動物是非軟體動物,使其與有機碎屑分離。
較佳地,步驟(2)在15分鐘內完成。
較佳地,在步驟(3)中,表層湖水置於培養瓶中,所述培養瓶預先進行酸處理,並自然晾乾。事實上,用到的所有容器均可預先進行酸處理。
較佳地,還包括以下步驟(4)將步驟(3)獲得的培養液抽濾,分別收集濾液和底棲動物,濾液冷藏保存並在48小時內測定氨氮和正磷酸鹽,底棲動物冷凍保存。
更佳地,濾液在4°C冷 藏保存,底棲動物在_20°C冰櫃中保存。
更佳地,還包括以下步驟(5)若底棲動物是軟體動物,稱量溼重、測量殼長或殼高等主要形態特徵,並解剖將組織與殼分離,烘乾至恆重,分別稱量乾重和殼乾重,然後粉碎,並冷凍保存,測量碳、氮和磷的含量。若底棲動物是非軟體動物,烘乾至恆重,測定乾重;然後粉碎,測量碳、氮和磷的含量。
更進一步地,在步驟(5)中,底棲動物在60°C烘箱內烘48小時至恆重。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具體在於
1、本發明的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包括以下步驟(I)採集採樣點的表層湖水,並過濾以去除表層湖水中的I微米以下的顆粒;(2)採集採樣點的底泥,挑揀出底棲動物;(3)將底棲動物放入步驟(I)獲得的過濾過的表層湖水,並置於採樣點的水底進行原位培養,若水底的溫度> 15 °C時,培養2h,若水底的溫度< 15 °C時,培養4h,設計巧妙,對底棲動物進行原位培養,儘可能減少轉移等幹擾對動物的脅迫,在野外直接模擬底棲動物的生境,能夠真實反映它在水體中的排洩率,為研究底棲動物營養排洩機制提供了合理的系統方案,適於大規模推廣應用。
2、本發明的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在步驟(I)中,採用I微米A/E玻璃纖維濾膜抽濾表層湖水以去除表層湖水中的I微米以下的顆粒,在步驟(3)中,表層湖水置於培養瓶中,所述培養瓶預先進行酸處理,並自然晾乾,以去除一些會影響底棲動物的排洩率測量的因素,進一步提高測量的準確性,為研究底棲動物營養排洩機制提供了合理的系統方案,適於大規模推廣應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內容,特舉以下實施例詳細說明。
一、實驗材料
設備與材料抽濾機,馬弗爐,分光光度計,美國Pall公司A/E Glass Membrane Filter (I μ m, 47 mm), Nalgenejar (塑料廣口瓶,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125ml)等;
試劑納氏試劑,酒石酸鉀鈉溶液,抗壞血酸溶液,鑰酸鹽溶液,鹽酸等。
二、實驗步驟
I將A/E玻璃纖維濾膜(lym,47mm)置於馬弗爐中450°C下烘烤3小時,再進行酸處理,以此除去有機碳。
2對清潔的離心管進行編號,並稱重,用於營養排洩的底棲動物(非軟體類)實驗後放置於此。軟體類則置於相應的自封袋中。
3酸處理125ml培養瓶和125ml收集瓶,經酸處理後收集瓶,在自然條件下涼幹,以備收集濾液。所述酸可以是體積比為1:9的鹽酸水溶液(即鹽酸水的體積比為1:9)。
4用A/E玻璃纖維濾膜抽濾採樣點溶氧高的湖水即表層湖水,以去除表層湖水中能吸收排洩產物的微粒,並保證充足的溶氧。收集瓶用抽濾過的表層湖水清洗3次後,裝入 125ml抽濾過的表層湖水。
5採集採樣點的底泥,`挑揀出底棲動物,若是軟體動物,用刷子去除其表層的異物; 若是非軟體動物(如搖蚊,蚯蚓等),使其與有機碎屑分離,防止培養底棲動物時,有機碎屑吸收排洩產物。為了不影響底棲動物的活性,此過程應在15分鐘內完成。
軟體動物如,河蜆,湖球蜆,銅鏽環稜螺,梨形環稜螺,中國淡水蟶等。
非軟體類環節動物如,克拉泊水絲蚓,霍甫水絲蚓,蘇氏水絲蚓,正顫蚓,疣吻沙蠶等。節肢動物如,黃色羽搖蚊,淡綠二叉搖蚊,紅裸須搖蚊,中國長足搖蚊,秀麗白蝦坐寸ο
例如,可以採用改良的Peterson採泥器(開口面積為O. 0625m2)採集底泥,底泥再經450 μ m過濾網篩選後將剩餘物分放到白瓷盤中,加入湖水,將搖蚊,蚯蚓等底棲動物挑選出來,放到裝有湖水的培養皿中,如果這些底棲動物身上還有有機碎屑,用鑷子輕輕去除有機碎屑。
6將清理過的底棲動物放入125ml培養瓶中,軟體動物如河蜆,每瓶放5個,非軟體動物每瓶放25條。每個類群3個重複,設3個只裝抽濾湖水的培養瓶作為空白對照。把培養瓶放入事先準備好的網套中,放入採樣點的水底培養。當T > 15°C時,培養2h,當T < 15°C 時,培養4h。如此這樣短時間的培養對獲得底棲動物在水體中真實的排洩率是必須的,因為眾多研究表明,水體中動物一旦離開食物,它們的排洩率就會急速下降。
7原位培養結束後,立即抽濾,濾液放入收集瓶中,軟體類放入自封袋中,非軟體類置於已編號的離心管中。濾液與離心管置於冰中,帶回實驗室。濾液在4°C下保持,在48h 內測氨氮和正磷酸鹽;本實驗方法引用(GB7479-87),以游離態的氨或銨離子等形成存在的氨氮與納氏試劑反應生成黃棕色絡合物,該絡合物的色度與氨氮的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法測定氨氮含量;引用(GB11893-89),用鑰酸鹽分光光度法測定水樣中正磷酸鹽的含量。底棲動物在_20°C下保存。
8在實驗室中,解剖軟體類,記錄其溼重,長寬高等常規生物學指數,在60°C中烘 48h至恆重,測組織乾重和殼乾重。非軟體類,在60°C下烘48h至恆重,測乾重。均使用粉碎機將樣品粉碎(達到進樣規格),並保存(_20°C ),測其C、N、P含量。
下面列舉在澱山湖和明珠湖原位培養的數據,相關記錄及結果如表I所示。本發明中排洩率表示為底棲動物單位時間(h)單位乾重(mg)內排洩了多少微克(μ g)的氨氮或正磷酸鹽。
表I澱山湖明珠湖底棲動物原位培養實驗
`
權利要求
1.一種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步驟 (1)採集採樣點的表層湖水,並過濾以去除表層湖水中的I微米以下的顆粒; (2)採集採樣點的底泥,挑揀出底棲動物; (3)將底棲動物放入步驟(I)獲得的過濾過的表層湖水,並置於採樣點的水底進行原位培養,若水底的溫度> 15°C時,培養2h,若水底的溫度< 151時,培養41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I)中,採用I微米A/E玻璃纖維濾膜抽濾表層湖水以去除表層湖水中的I微米以下的顆粒。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抽濾之前,所述I微米A/E玻璃纖維濾膜烘乾後進行酸處理。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2)中,若底棲動物是軟體動物,用刷子去除其表層的異物;若底棲動物是非軟體動物,使其與有機碎屑分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2)在15分鐘內完成。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3)中,表層湖水置於培養瓶中,所述培養瓶預先進行酸處理,並自然晾乾。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以下步驟(4)將步驟(3)獲得的培養液抽濾,分別收集濾液和底棲動物,濾液冷藏保存並在48小時內測定氨氮和正磷酸鹽,底棲動物冷凍保存。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濾液在4°C冷藏保存,底棲動物在_20°C冰櫃中保存。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以下步驟(5)若底棲動物是軟體動物,稱量溼重、測量殼長或殼高等主要形態特徵,並解剖使組織與殼分離,烘乾至恆重,分別稱量乾重;然後粉碎,測量碳、氮和磷的含量;若底棲動物是非軟體動物,烘乾至恆重,測定乾重;然後粉碎,測量碳、氮和磷的含量。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5)中,底棲動物在60°C烘箱內烘48小時至恆重。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底棲動物營養排洩原位培養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採集採樣點的表層湖水,並過濾以去除1微米以下的顆粒;(2)採集採樣點的底泥,挑揀出底棲動物;(3)將底棲動物放入步驟(1)獲得的過濾過的表層湖水,並置於採樣點的水底進行原位培養,若水底的溫度≥15℃時,培養2h,若水底的溫度≤15℃時,培養4h。較佳地,步驟(1)中,採用1微米A/E玻璃纖維濾膜抽濾表層湖水,步驟(3)中,表層湖水置於預先酸處理的培養瓶中。本發明設計巧妙,對底棲動物進行原位培養,儘可能減少轉移,在野外直接模擬底棲動物的生境,能夠真實反映它在水體中的排洩率,為研究底棲動物營養排洩機制提供了合理的系統方案,適於大規模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039389SQ201310003900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6日
發明者胡忠軍, 王思卿, 張穎, 張新磊, 凡迎春, 黃翠 申請人:上海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