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攜式X射線探傷機的製作方法
2023-09-15 03:19:50 2
本實用新型屬於無損檢測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可攜式X射線探傷機。
背景技術:
射線探傷機,特別是X射線探傷機目前在金屬材料無損檢測中使用極為廣泛,但是多數設備體積比較大,重量比較重,現場使用時運送及安裝都比較費勁,因此急需一種比較便攜的射線探傷機,雖然便攜類的射線探傷機已有不少出現,但是只是體積和重量上有所變化,距離真正的便攜還有一定的距離。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安全、提拿攜帶方便的可攜式X射線探傷機,尤其適合各類金屬材料及焊縫的無損檢測。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可攜式X射線探傷機,包括X射線發生器和控制器,所述X射線發生器包括鋁管體、上端環、電纜連接器、報警器、高電壓變壓器、X射線管、鉛板、散熱器、風扇、溫度繼電器、支撐架,所述鋁管體的上端連接上端環,所述鋁管體的頂部中心處設有電纜連接器,所述鋁管體的頂部還設有報警器,所述電纜連接器的下方設有高電壓變壓器,所述高電壓變壓器還與鋁管體頂部連接,所述高電壓變壓器的下方設有X射線管,所述X射線管的下方設有鉛板,所述鉛板邊緣均與鋁管體內部密封連接,所述鉛板的下方設有散熱器,所述散熱器的下方設有風扇,所述散熱器的下方一側還設有溫度繼電器,所述鋁管體上部的內壁上也設有溫度繼電器,所述溫度繼電器均與報警器連接,所述鋁管體的底部連接有支撐架,所述支撐架包括四個支撐爪和下端環,所述下端環上設有四個支撐爪,所述四個支撐爪均與鋁管體底部連接;
所述X射線發生器通過電纜與控制器連接,所述控制器底部設有支架,所述控制器頂部設有兩活動提手,所述控制器前面為控制面板,所述控制器的一側設有電纜連接器插孔,所述控制器的另一側設有USB連接口和無線網絡連接指示燈,所述控制器內部設有控制CPU和控制電路板;
進一步的,所述鋁管體內衝有六氟化硫絕緣氣體。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由於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結構簡單,安裝快捷,方便提拿與攜帶,檢測數據可實現快速導出,檢測過程可實現遠程操控,使用過程中降低了X射線的輻射,操作過程更加安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X射線發生器1、控制器2、鋁管體3、上端環4、電纜連接器5、報警器6、高電壓變壓器7、X射線管8、鉛板9、散熱器10、風扇11、溫度繼電器12、支撐架13、支撐爪14、下端環15、活動提手16、控制面板17、USB連接口18、無線網絡連接指示燈19、支架2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可攜式X射線探傷機,包括X射線發生器1和控制器2,所述X射線發生器1包括鋁管體3、上端環4、電纜連接器5、報警器6、高電壓變壓器7、X射線管8、鉛板9、散熱器10、風扇11、溫度繼電器12、支撐架13,所述鋁管體3的上端連接上端環4,所述鋁管體3的頂部中心處設有電纜連接器5,所述鋁管體3的頂部還設有報警器6,所述的下方設有高電壓變壓器7,所述高電壓變壓器7還與鋁管體3頂部連接,所述高電壓變壓器7的下方設有X射線管8,所述X射線管8的下方設有鉛板9,所述鉛板9邊緣均與鋁管體3內部密封連接,所述鉛板9的下方設有散熱器10,所述散熱器10的下方設有風扇11,所述散熱器10的下方一側還設有溫度繼電器12,所述鋁管體3上部的內壁上也設有溫度繼電器12,所述溫度繼電器12均與報警器6連接,所述鋁管體3的底部連接有支撐架13,所述支撐架13包括四個支撐爪14和下端環15,所述下端環15上設有四個支撐爪14,所述四個支撐爪14均與鋁管體3底部連接;
所述X射線發生器1通過電纜與控制器2連接,所述控制器2底部設有支架20,所述控制器2頂部設有兩活動提手16,所述控制器2前面為控制面板17,所述控制器2的一側設有電纜連接器插孔(未畫出),所述控制器2的另一側設有USB連接口18和無線網絡連接指示燈19,無線網絡指示燈19餘內部的無線網絡裝置連接,用於遠程無線網絡控制,USB連接口18便於讀取數據,所述控制器2內部設有控制CPU和控制電路板;
進一步的,所述鋁管體3內衝有六氟化硫絕緣氣體。
本實例的工作過程:使用過程中,先使用電纜將X射線發生器1和控制器2連接好,即將電纜分別插入電纜連接器5和控制器2上的電纜連接器插孔上,然後操作控制器2的控制面板進行無損檢測工作。上端環4及下端環15的設置是為了方便豎直提起X射線發生器1或將X射線發生器1橫躺放置。溫度繼電器12的設置是為了防止整個鋁管體3過熱發生損傷。控制器2底部設有支撐架15的設置是為了可以將控制器2抬起便於散熱,控制器2頂部設有兩活動提手16的為了方便控制器的提拿,減少對控制器的損壞。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範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範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於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