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
2023-09-15 02:59:15 2
篇一: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
書中有一章節《我和你是不一樣的人》,讓我很有感觸。小巫真是個細膩的人,能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雪嬌也曾經和我幹過仗,就因為我和她的觀點不一樣。我也希望她能夠明白: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你不能讓別人和你一樣,別人也不能要求你同他們一樣。我沒有小巫的敏感,沒有記錄下和孩子的爭辯。哦,想起一件事來:
去年12月底,雪嬌去上英語課 ,她和菁菁拉著手轉圈玩,菁菁摔倒了,為了哄菁菁,我給了菁菁一個小麵包。菁菁媽媽給了她兩塊巧克力,讓她給雪嬌一塊。菁菁不給,雪嬌哭:「我跟菁菁不是好朋友嗎?她為什麼不給我?」我跟雪嬌解釋如果別人不願意,你不能向別人要。可是雪嬌認為,菁菁拿了她的小麵包,菁菁就應該把她的東西給雪嬌吃。我無法讓雪嬌明白,付出和得到可能是不相等的。你給別人,是你願意;別人不給你,那是他的自由。
到現在,我也不知雪嬌知道沒有,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尊重這個不一樣。在這點上,我會留意的。
篇二: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
讀了小巫的《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感慨頗多,兒子在跟同伴玩耍的時候,總喜歡拍打或者拉扯人家。每當這時,我總是立即制止,關鍵是怕別人家長不高興。我感到奇怪,為什麼兒子變成這樣了?
看了她的書,才知道。原來,這些都是正常的。兒童社會交往,也就是玩耍的過程中,無論是哪種國家、哪種文化,進攻性行為都在所難免。攻擊性行為在社交遊玩當中浮現,越是能打架的孩子,越具備社交能力,也越精明強幹。事實上,能夠顯示一些進攻性或許是兒童社交發展的必經之路。男孩子們在遊玩時可能出現很多類型的攻擊性行為,比如友好挑逗、追逐,友好扭打,工具性進攻行為,友好競賽爭鬥,敵意進攻行為,惡意傷害。不管是友好的,還是惡意的,這些進攻性行為背後都隱藏著這個孩子的心理成分,有的是表示友好,有的是在發洩,所以需要我們注意觀察分辨,不同的行為不同地對待,千萬別「一棍子打死」,看不得孩子扭在一起的表現。
看到這兒,我的一顆焦慮的心,總算平靜下來了。能理解兒子的表現,也會嘗試著靜靜觀察,看他的行為是惡意的還是友好的,而不是一味的制止。
篇三: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 李穎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感謝家長提供的這本書,就像是我們一位老師所說的,看了這本書,發現班裡所有孩子身上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了,發現一切都自然的,都是有例可循的,發現自己有了一個特別平和的心態,發現自己再看以前的那些事忽然能完全釋懷了。
感謝家長提供這樣的好書,剛拿到書,只見書名還沒見其真容就被一位老師借走了,說是先看下,2天後說是看完了,不過班裡的另一老師又錯閱了,如此這般,兩周後這本只聞其名的書終於到了我的手裡。簡直是一刻都不敢擔擱,又特別去買了筆把自己感興趣的劃下來。哇!看了之後感覺茅塞頓開,原來還可以這樣子!本來有些東西自己只是懵懵懂懂的,在這裡都找到了答案。
這是我剛剛讀完此書的感覺,突然覺得心中有些東西想要抒發一下,就有了上面這篇有些語無倫次的觀後感。
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把這本書也推薦給正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辛勤摸索的家長們。如果您對此書也感興趣的話,可以到園裡來借閱。如果您也有特別喜歡的書也請推薦給我們。我們願意與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
篇四: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 黃子璐媽媽
「孩子在長大,新的問題會不斷出現,做父母的,只有趕緊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只是,要做到這一點,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文章最後的論點,我還真的深有同感。
小女兒璐璐自從被醫生診斷為早產兒那一天起,我就一直把她捧在手裡,小心翼翼的呵護著,幾乎沒和小朋友接觸,在猶猶豫豫之中讓她上了幼兒園,我的潛意識裡,總覺得女兒跟不上同齡人,以至於產生再復讀一年小班的念頭。通過老師的溝通指導,才發現女兒並沒有我想像中的弱小。是啊,女兒已經慢慢在成長了,記得有一天,小女兒站在陽臺上,看見太陽下山了,問我:媽媽,太陽公公有沒有爸爸媽媽小寶,他一個人回家會不會傷心?我說不會啊,太陽公公是沒有爸爸媽媽,但是有朋友陪伴,你看,那麼多的白雲妹妹在他旁邊跳舞,太陽公公好開心!小女兒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有了自己的情緒和喜怒哀樂,而我的思想卻停留在最初級,跟不上她成長的腳步。
讀了幼兒教育《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這篇文章後,我也適當地調整了自己。現在女兒基本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了。在學習方面碰到困難,她都會告訴我,比如不會畫人的臉,我就教她先畫一個大圓圈,然後畫兩個小圓圈,再畫兩個小眼珠,最後畫上小嘴巴,開始時把眼睛嘴巴畫在一塊,我就自己當了一回模特,女兒自然而然地學會了。看她一臉的開心,我覺得和女兒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能及時調整我的思路和做法。
女兒已在成長了,路上遇到熟人她會禮貌地打招呼,上課時會舉手回答問題,進餐時速度也變快了,每一點點的進步,都凝聚了老師的努力,父母的配合以及她自己的用心。相信不久的將來,女兒會越來越棒!
篇五: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
看到有網友留言說「你真是個偉大的母親!」真是慚愧,我所做的,是每個平凡母親都能做到的,而真正偉大優秀的母親,卻是我不能企及的。
這幾天讀小巫的《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一書,尚未讀完,已是受益匪淺。芊芊小時,我所讀的無非就是《為了孩子》、《父母必讀》等幾本雜誌,真正系統的育兒論著,卻不曾讀過一本。所以現在,我常有恐慌感、焦慮感,覺得自己的育兒觀念原來是這麼的落後,孩子的識字敏感期都被我錯過了。越這麼想,越是自責,以至於不停地鑽牛角尖,自尋了不少的煩惱。讀這本書,讓我重新反思了自己。尤其是作者引用老子的觀點「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思是踮著腳尖無法長久站立,邁著大步無法長遠行走),引發了我長時間的思考。給孩子愛和自由,讓他健康快樂的成長,這比什麼都重要。我讀書慣於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這是個很大的弊病。所以,也該嚴格要求自己,為了孩子,不良習慣,得改。
昨天晚上,芊芊所在的班召開了家長會。芊芊爸爸參加,我則帶芊芊參加了一個同事聚會。按我的「指示」,芊芊老爸帶去紙筆,記得非常詳細認真。回來時近9點,芊芊已經睡了。芊芊老爸掏出記錄,開始向我「匯報」(哈哈)。家長會分為兩部分,第一校長講話,第二班主任老師講話(我原以為會有家校交流的)。應該說,學校的教育理念與我的一些觀點是不謀而合的,這讓我大大地鬆了一口氣。當然在實行過程中,肯定有「跑調」和「變味」的地方,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新事物在推行過程中總要遇到挫折和抵抗。我們不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為孩子選擇好的學校餘地並不多。再說,就算在北京上海,不也是一樣有媽媽為孩子的擇校傷透了腦筋嗎?
就象小巫,她為兒子SAM擇園時,也是前後換過四所學校。想當初,芊芊入園時為了進不進蒙氏班,也是讓我大費心思。從心底,我接受蒙氏理念,我讀過《蒙臺梭利幼兒教育法》、《兒童教育大秘密》,雖不是大徹大悟,卻也對蒙氏理念有了個大體的了解。但真拿上不菲的學費讓芊芊讀了蒙氏班才發現,所謂的蒙氏班,不過就是多了些供擺設的教具而已。教還是那樣教,只是多了個「蒙臺梭利」的噱頭。芊芊進學前班後,我一度非常失望,那個表面看起來文文靜靜的女老師,所習慣的是通過大吼大叫震攝住孩子,然後造就木偶似的乖孩子。後來學校運動會時我觀察了一下,芊芊這個班的學生看起來整體顯得要木訥一些,當時我非常擔心,可我也沒別的辦法,不可能轉學、換班。
想想就這一年,熬吧。不過昨天跟芊芊提起她這個女老師,我問,如果現在再讓你跟S老師上學,你樂意嗎?芊芊點頭說,樂意。小孩子真的是不記仇,不開心的事,她早就忘了,記得的只是讓她感到溫暖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