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杜鵑的馴化兼容器化栽培方法
2023-09-17 12:29:10 1
野生杜鵑的馴化兼容器化栽培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特大型野生杜鵑容器移栽馴化方法。本發明其特徵在於步驟如下:(1)對野生杜鵑進行起掘,挖掘前給苗木澆透水並對全樹進行修剪,去除多餘的葉片;(2)在自然山體建立不同高度的引種馴化試驗區,將野生杜鵑進行環境過渡栽培,在移栽好後,使用含有生根粉2號的水溶液徹底澆透整個根球;(3)在移栽的次年春天對樹幹枝葉噴施低濃度生長素IAA,促進萌芽,恢復樹冠;(4)挑選樹勢健壯的杜鵑移栽入容器,在容器底部裝10-15cm左右的基質墊底,其由30%松鱗介質+20%東北泥炭+45%黃土+5%中藥渣組成,並加入緩釋肥3-4kg/m3,所有基質攪拌均勻。本發明通過合理的肥水管理,病蟲害預防等措施,實現了野生杜鵑移栽馴化管理和商品化,節約資源。
【專利說明】野生杜鵑的馴化兼容器化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於花卉栽培方法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特大型野生杜鵑容器移栽馴化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羊躑躅亞屬和映山紅亞屬的大多數種類是低海拔地區的習見種,習性為落葉或半常綠灌木,生境為山坡灌叢或針闊混交林,其生態條件與城鎮庭園相差不大,可以通過適當的技術馴化。馬銀花亞屬的海拔高度與映山紅亞屬相似,但習性為常綠灌木,生境通常為山坡常綠闊葉林或灌叢中,為喬木下層和灌木層的優勢種,是略偏陰性的植物,只要有適當的蔽蔭條件和栽植措施,引種也是不難的。
[0003]野生杜鵑因其鮮豔的色彩、優美的花資、漂亮的株型被稱為花中西施,是名貴花卉中的精品。杜鵑花自然分布大多海拔都在1000m左右,野外採挖引種是一件十分複雜而又艱巨的工作。儘管我國有著豐富的野生杜鵑資源,但原生種和馴化和人工繁育問題一直難以突破。長期以來野生杜鵑只能作為一種資源存在,並沒有形成商品化,造成資源浪費。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野生杜鵑的馴化兼容器化栽培方法,將野生杜鵑從山野進行移栽馴化,在保證植株形狀破壞較少的前提下,移栽到苗圃基地地栽馴化多年後,以容器育苗的形式栽培,保證其長勢良好。本發明通過合理的肥水管理,病蟲害預防等措施,實現了野生杜鵑的移栽馴化管理。
`[0005]為此,本發明採取如下技術方案:野生杜鵑的馴化兼容器化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如下:
[0006]( I)對野生杜鵑進行起掘,挖掘前給苗木澆透水並對全樹進行修剪,去除多餘的葉片;
[0007](2)在自然山體建立不同高度的引種馴化試驗區,將野生杜鵑進行環境過渡栽培,在移栽地挖圓坑,在坑內先撒入泥炭土和有機肥,將移栽的樹木根球吊至坑內,在根球兩邊添加原生長地的土層及泥炭土的混合物並踩實,在移栽好後,使用含有生根粉2號的水溶液徹底澆透整個根球,並在隨後幾天的澆水時均添加生根粉2號,用硫酸亞鐵調整土壤PH在4.5-5.5之間;
[0008](3)在移栽的次年春天對樹幹枝葉噴施低濃度生長素IAA,促進萌芽,恢復樹冠,夏季每天澆水2~3次,並注意葉面噴水,空氣溼度應保持在60%以上,休眠期澆水量少於
夏季;
[0009](4)挑選樹勢健壯的杜鵑移栽入容器,首先在容器底部裝10-15cm左右的基質墊底,後把苗木放置容器的中心位置裝料,一邊添加混合基質,一邊澆透水並搗實,盆裝好後一定要澆透定根水,加生根粉1000ppm或殺菌劑;容器苗基質PH在4.5-5.5之間,其由30%松鱗介質+20%東北泥炭+45%黃土 +5%中藥渣組成,並加入緩釋肥3-4kg/m3,所有基質攪拌均勻,用硫酸亞鐵調整土壤酸鹼性至PH在4.5-5.5的範圍內。
[0010]作為優選,步驟(1)挖掘時土球直徑為野生杜鵑的高的三分之一,厚度為球徑的五分之四,挖好後立即用草繩扎腰箍,寬度為泥球腰寬的2/3處,並在45°角收底,然後修整泥球,去除表面浮土和下部底土,再扎網絡箍,網絡繩必須收緊。
[0011]作為優選,步驟(1)起掘後使用吊機將移栽樹木調至運輸車輛中,裝車時土球朝前倒放,樹冠朝後放置,苗木分批疊放,分段用繩索捆綁好,並在車廂尾部墊上軟物用此支撐樹幹防止擦傷樹皮,苗木裝好後用篷布或遮蔭網把苗木蓋好,並定時澆水保持適度。
[0012]作為優選,步驟(3)中澆灌用水應進行水質調節,pH4.5~5.5左右,EC值應小於0.75,並定期測定土壤pH值,加強養分供應,結合澆水多施液肥,N、P、K的濃度應控制在0.2%~0.3%之間,或用0.1%的濃度進行葉面追肥,多噴幼葉及葉背,杜鵑在60%~80%左右的遮蔭條件下進行栽培養護,勿使其見全光照,經過幾年的馴化栽培,植物的生長勢恢復並健壯生長。
[0013]作為優選,步驟(4)將野生杜鵑移栽入容器後進行蟲害防治,針對栽培過程中常發生的的紅蜘蛛用0.1%三氯殺蟎醇噴殺,每周I次,連續3次;針對軍配蟲危害,用1500倍樂果噴殺。
[0014]作為優選,步驟(4)將野生杜鵑移栽入容器後進行病害防治,針對褐斑病,在多雨時節,用800倍液託布津每周噴I次,連噴3次進行防治;針對莖腐病,可用50%多菌靈500倍液噴灑,每周噴2次。
[0015]本發明針對野生杜鵑的特殊生長環境進行引種、移栽、馴化後,以容器育苗的形式進行栽培,保證其長勢良好。本發明通過合理的肥水管理,病蟲害預防等措施,實現了野生杜鵑移栽馴化管理和商品化,節約資源。
具體實施例
[0016]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0017]本發明具體是採取如下方法對野生杜鵑進行馴化的:
[0018]1、野生植物的起掘;
[0019]對映山紅等大型花灌木進行起掘,挖掘前給苗木澆透水並對全樹進行修剪,去除多餘的葉片,使用挖機或者人力對樹根進行挖掘,土球直徑為其高的三分之一,厚度為球徑的五分之四為宜,挖好後立即用草繩扎腰箍,寬度為泥球腰寬的2/3處,並在45°角收底,然後修整泥球,去除表面浮土和下部底土,再扎網絡箍,網絡繩必須收緊。應
[0020]2、大型植物的運輸;
[0021]使用吊機將移栽樹木調至運輸車輛中,裝車時土球朝前倒放,樹冠朝後放置,苗木分批疊放,分段用繩索捆綁好,並在車廂尾部墊上軟物用此支撐樹幹防止擦傷樹皮。苗木裝好後用篷布或遮蔭網把苗木蓋好。並定時澆水保持適度。
[0022]3、馴化技術;
[0023]在臨安的自然山體建立不同高度的引種馴化試驗區,將野生杜鵑進行環境過渡栽培,在移栽地挖直徑在I米的坑或者使用磚塊壘成一個直徑和高度均為I米的圓坑,在坑內先撒入0.5米厚的泥炭土及有機肥,將移栽的樹木根球吊至坑內,在根球兩邊添加注意用原生長地的土層及泥炭土的混合物並踩實,培土至離地0.5米,在移栽好後,使用含有生根粉2號的水溶液徹底澆透整個根球,並在隨後幾天的澆水時均添加生根粉2號。注意用硫酸亞鐵調整土壤PH在4.5-5.5之間。
[0024]4、植物的生長勢恢復技術。
[0025]在移栽的次年春天對樹幹枝葉噴施低濃度生長素IAA,促進萌芽,恢復樹冠。夏季每天澆水2~3次,並注意葉面噴水,空氣溼度應保持在60%以上,休眠期應少澆一些水。澆灌用水應進行水質調節,PH4.5~5.5左右,EC值應小於0.75。並定期測定土壤pH值,勿使過高。應注意加強養分供應,結合澆水多施液肥,N、P、K的濃度應控制在0.2%~0.3%之間,也可用0.1%的濃度進行葉面追肥,多噴幼葉及葉背,以加快杜鵑生長。杜鵑應在60%~80%左右的遮蔭條件下進行栽培養護,勿使其見全光照。經過幾年的馴化栽培,植物的生長勢恢復並健壯生長。
[0026]5、容器苗技術
[0027]挑選樹勢健壯的杜鵑移栽入容器,首先在容器底部裝10-15cm左右的基質墊底,後把苗木放置容器的中心位子即可裝料,一邊添加混合基質,一邊澆透水並搗實,介質離容器高5-lOcm即可,盆裝好後一定要澆透定根水。加適量生根粉(1000ppm)或殺菌劑。
[0028]容器苗基質(PH在4.5-5.5之間):30%松鱗介質+20%東北泥炭+45%黃土 +5%中藥渣,並加入緩釋肥3-4kg/m3,所有基質必須攪拌均勻。用硫酸亞鐵調整土壤酸鹼性至pH在4.5-5.5的範圍內。
[0029]6、病蟲害防治
[0030] 栽培過程中常發生的蟲害有紅蜘蛛和軍配蟲。紅蜘蛛在6~8月高溫乾燥時危害嚴重,常使葉片轉黃而脫落,可用0.1%三氯殺蟎醇噴殺,每周I次,連續3次。5~10月有軍配蟲危害,氣候乾燥時蔓延更快,可用1500倍樂果噴殺。褐斑病是最常見的病害,褐斑病主要發生在多雨季節,常因溼度過大,通風不暢引起,葉片上出現褐色斑紋,循環感染,危害甚大,是引起落葉的主要原因,防治方法:在多雨時節,用800倍液託布津每周噴I次,連噴3次進行防治,注意改善光照條件,加強通風,隨時燒除病葉。移栽過程中如有機械損傷容易發生莖腐病,莖基部皮層出現褐色水浸狀病斑,後逐漸呈溼腐狀,並向上擴展至枝幹部分,向內發展可深及木質部,進而破壞輸導組織,導致植株萎蔫,頂芽不發,病株根系變褐,發育不良,鬚根少且短。最後葉片脫落,部分枝條或整個植株呈黑色光杆狀枯死。可用50%多菌靈500倍液噴灑,每周噴2次。
[0031]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上述實施例的方式僅限於描述實施例,但本發明不止局限於上述方式,且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據此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範圍內方便的進行修飾,因此本發明的範圍應當包括本發明所揭示的原理和新特徵的最大範圍。
【權利要求】
1.野生杜鵑的馴化兼容器化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如下: (1)對野生杜鵑進行起掘,挖掘前給苗木澆透水並對全樹進行修剪,去除多餘的葉片; (2)在自然山體建立不同高度的引種馴化試驗區,將野生杜鵑進行環境過渡栽培,在移栽地挖圓坑,在坑內先撒入泥炭土和有機肥,將移栽的樹木根球吊至坑內,在根球兩邊添加原生長地的土層及泥炭土的混合物並踩實,在移栽好後,使用含有生根粉2號的水溶液徹底澆透整個根球,並在隨後幾天的澆水時均添加生根粉2號,用硫酸亞鐵調整土壤PH在4.5-5.5 之間; (3)在移栽的次年春天對樹幹枝葉噴施低濃度生長素IAA,促進萌芽,恢復樹冠,夏季每天澆水2~3次,並注意葉面噴水,空氣溼度應保持在60%以上,休眠期澆水量少於夏季; (4)挑選樹勢健壯的杜鵑移栽入容器,首先在容器底部裝10-15cm左右的基質墊底,後把苗木放置容器的中心位置裝料,一邊添加混合基質,一邊澆透水並搗實,盆裝好後一定要澆透定根水,加生根粉1000ppm或殺菌劑;容器苗基質PH在4.5-5.5之間,其由30%松鱗介質+20%東北泥炭+45%黃土 +5%中藥渣組成,並加入緩釋肥3-4kg/m3,所有基質攪拌均勻,用硫酸亞鐵調整土壤酸鹼性至pH在4.5-5.5的範圍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杜鵑的馴化兼容器化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1)挖掘時土球直徑為野生杜鵑的高的三分之一,厚度為球徑的五分之四,挖好後立即用草繩扎腰箍,寬度為泥球腰寬的2/3處,並在45°角收底,然後修整泥球,去除表面浮土和下部底土,再扎網絡箍,網絡繩必須收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野生杜鵑的馴化兼容器化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1)起掘後使用吊機將移栽樹木調至運輸車輛中,裝車時土球朝前倒放,樹冠朝後放置,苗木分批疊放,分段用繩索捆綁好,並在車廂尾部墊上軟物用此支撐樹幹防止擦傷樹皮,苗木裝好後用篷布或遮蔭網把苗木蓋好,並定時澆水保持適度。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野生杜鵑的馴化兼容器化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3)中澆灌用水應進行水質調節,PH4.5~5.5左右,EC值應小於0.75,並定期測定土壤pH值,加強養分供應,結合澆水多施液肥,N、P、K的濃度應控制在0.2%~0.3%之間,或用0.1%的濃度進行葉面追肥,多噴幼葉及葉背,杜鵑在60%~80%左右的遮蔭條件下進行栽培養護,勿使其見全光照,經過幾年的馴化栽培,植物的生長勢恢復並健壯生長。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野生杜鵑的馴化兼容器化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4)將野生杜鵑移栽入容器後進行蟲害防治,針對栽培過程中常發生的的紅蜘蛛用0.1%三氯殺蟎醇噴殺,每周I次,連續3次;針對軍配蟲危害,用1500倍樂果噴殺。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野生杜鵑的馴化兼容器化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4)將野生杜鵑移栽入容器後進行病害防治,針對褐斑病,在多雨時節,用800倍液託布津每周噴I次,連噴3次進行防治;針對莖腐病,可用50%多菌靈500倍液噴灑,每周噴2次。
【文檔編號】A01G13/00GK103733854SQ201310750947
【公開日】2014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30日
【發明者】郭柏峰, 潘勝陽, 周燁, 徐利平 申請人:杭州賽石園林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