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孩方一諾最後復婚了嗎(親愛的小孩那些有恨意卻沒有離婚的方一諾們)
2023-08-22 11:44:42 3
熱播劇《親愛的小孩》中,方一諾在經受了第一段婚姻的各種不幸後,選擇了離婚,而那些對婚姻同樣失望,卻沒有選擇離婚的妻子/媽媽們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一位熟識的阿姨,談起家,聊起責任,她的原話是這樣的,「也就是我這個人心大,如果計較的話,我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語氣裡的沉重感,壓得人都喘不過氣來。
你一定會疑惑,這是什麼樣的家庭能把人折磨到了這個樣子。其實就是普通的家庭,只是太多的心不甘情不願的犧牲和付出後,心裡極端不平衡而已。
家,還是她深愛的那個家,但為何為家付出最多的人卻沒能感覺到幸福呢?這位阿姨並不是個例,我們女性,作為對家庭付出最多的那個,難道註定要面對這樣的失望,並最終要陷入到怨恨中嗎?
對於我們的婚姻關係,著名的關係心理學家胡慎之老師在他的新書《與家人相處的秘密:愛、界限與規則》(下文中簡稱《與家人相處的秘密》)中提到,家庭幸福的關鍵,在於讓家成為所有成員最溫暖的避風港。而一個家的溫度,往往也取決於這個家庭中的媽媽/妻子。
女性應該如何經營好家庭關係,如何讓家真正成為自己幸福,家人舒適的港灣呢?
在書籍《與家人相處的秘密》中,胡慎之老師用真實的、有代表性的案例,細數了個人成長和家庭發展中的典型問題,通過案例的分析、解答,教我們學會在家庭經營中認識自己,學會與家人相處,坦然面對必要的犧牲、取捨以及妥協,在付出的同時獲得家庭的愛的滋養和反饋,營造一個讓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感到舒服的家庭環境。
維持好家庭的好氛圍,妻子/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自查:你是否在複製或者延續父母的關係模式,並將過去的怨恨延續到新的家庭生活中我前幾天跟先生鬧矛盾,氣他下班回來就葛優躺,對自己帶倆娃的手忙腳亂視而不見。我氣得要命,但卻沒有從言語上表現出來,只是在心底怒氣衝衝地要離婚:如果我自己全部都搞得定,要你何用。
就如《親愛的小孩》中的一諾一樣,明明已經失望到了極點,卻不肯言語一聲,奢望著那個人能看見,能自己意識到錯誤。
胡慎之老師在書裡提到,我們在婚姻中總是會複製或延續父母的關係模式。細細思索,果真是,母親便是個極其能忍耐的人,除了跟父親吵架的時候忍不住爭辯幾句外,她幾乎沒有說過父親的不是,也沒有不曾解釋什麼。怒而不語,默默承受,從不表達自己,這是我從母親身上學來的夫妻相處之道。
我們除了在婚姻中會複製父母的相處模式外,還會在關係中塑造自己需要的另一半。
書裡提到,親密關係的相處模式都是刻意安排的結果。我們潛意識裡常常會希望與親近的人按照自己熟悉的關係模式相處,於是在行為方面會不斷地將與對方的關係推向那種模式,最終會將對方變成我們想要的那個人。
先生只是偶爾沒有主動幫忙帶娃,我為什麼會突然上升到離婚的高度呢?因為我們總是會把從父母身上未完成的願望投射到自己的親密關係中,期待另一半滿足我們的願望。如果另一半沒有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便會把怨恨都投射到另一半身上。
我過度反應是源自於小時候累積的,對父輩們在家庭中不作為的恨意,但因為我愛我的父親,不願意去否定他,潛意識中就把這份恨傳遞給了先生,把他認定為一個在婚姻中不承擔責任的人。
而選擇沉默並在心底怨恨的處理方式,間接地塑造了這樣一個「待人恨」的丈夫和不夠溫暖的家庭氛圍。
想要很好地處理自己的家庭關係和親密關係,我們每個人必須從心理上「斷奶」,也就是要完成與母親,以及父親的分離,真正成為身心獨立的自己。
我們應該如何完成與母親的分離呢?
我們要重新思考與母親的關係,思考自己是不是想成為另外一個媽媽,或者說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擁有怎樣的婚姻。
按照這個方法,我發現自己面對母親的時候,總會變成那個懂事的小女孩,每一個與媽媽不同的意見都會讓我很難過;同時,我與先生相處的模式複製了媽媽的模式,成為了另一個媽媽。我不想要媽媽那樣的婚姻,所以我需要在自己的行為模式上做出調整。
我們還應該完成與父親的分離。
以書中的案例為例,一位女士因為十分留戀父親,按照與父親相處的方式尋找另一半,塑造與另一半的關係,結果另一半變成了無法發生親密關係的「父親」。
因此,我們與父親的關係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夫妻關係。只有完成與父親的分離,我們才能與另一半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如何與父親分離呢?
首先,要認清自己心底對父親的期待和依戀,確認這份依賴和期待,這樣在日常相處中遇到失望或者讓自己不舒服的場景時,可以很快的辨認出來,並儘量減低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其次,認清自己與父親的相處模式,分析自己與另一半的相處方式,就能看到自己與另一半的相處哪裡受到了與父親關係的影響,然後做出相應調整。
我們經常會抱怨另一半,比如開頭提到的那個阿姨,她抱怨先生的不作為,兒子的不感恩,無法坦然面對自己對家庭的犧牲和妥協:為了兒子在不幸的婚姻中忍受多年,兒子卻沒有給她應有的感恩;覺得自己沒受到應有的尊重,自己的犧牲沒有意義。
胡慎之老師在書中提到,婚姻中不管出現了什麼問題,都是雙方互動的結果。歸責是在評判其中一方做得是好是壞,是為了指責對方,推卸責任。這樣的心態是無法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的。
應該如何做呢?改變自己。
首先,從心態上改變,要明白婚姻是自己的,我們需要用心去經營這段關係,我們當初選擇建立這段關係,就說明這段關係是適合自己的,不再去歸責,而是真正承擔起家庭幸福的主要責任;
其次,從行動上改變,如果婚姻關係讓自己不舒服,那就率先做出改變。改變自己與配偶的互動方式,比如先生不作為,可以從指責變成鼓勵,變成請求幫助,比如阿姨如果覺得為兒子付出過多,可以停止付出,將責任分離開來。
就像胡老師說的:
「人與人的關係就像拔河,一方使勁,另一方也會使勁,一方放鬆,另一方也會相應的做出調整。
不用害怕成為先調整的一方,也沒有必要覺得委屈或不甘。」
當我們真正為自己的婚姻負責的時候,就會心甘情願地做出改變,既不會委屈也不會有怨恨。
而我們的改變,也會影響另一半做出調整,經過一個不斷改變調整的過程後,就會形成良好的互動模式,不再指責對立而變成合作,共同經營維護這段婚姻。
婆婆常常說,只要心情愉快,身體再累都是暢快的。如果心不舒服,那病痛都會來造訪,得不償失。
婚姻關係是自己的,家也是自己的。恨或者愛,是一種態度,而家庭裡的溫度,一半以上取決於我們的女性。
如果你對經營好家庭關係有困惑,一定要看一下這一本《與家人相處的秘密》,書裡不僅有婚姻關係改善指南,還會教我們如何處理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如何建立親子關係,如何應對成長中的孩子,如何更好的維繫家庭氛圍等等,我自己是已經翻閱好幾遍,依然準備時不時翻閱學習。也極力推薦每一位致力於家庭幸福的小夥伴閱讀、學習。
「一個人為尋求他所需要的東西走遍了世界,回到家裡,便找到了。」
家庭幸福的秘密,便在這本書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