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窯精品茶器(宋代瓷器五大窯)
2023-08-22 22:45:19 13
到了宋代,點茶法飲茶大行其道,這些方法大都是來自唐代,因此,飲茶的器具與唐代大都是一樣的,但宋代的茶具更加講究法度,形狀和製作也愈來愈精巧。
在宋代,全國著名的窯口有五處,即官窯,哥窯,定窯,汝窯和鈞窯,這五大名生產的茶具,擎起了當時全國的半壁江山。
1,官窯
五大名窯之首,由官府置窯燒造瓷器而得名,宋代有北宋河南開封官窯和南宋浙江杭州官窯之別。
南宋官窯繼承和發展了唐代越窯青瓷茶具的優良傳統,結合宋代藝術飲茶風行的現狀,在「青」和「潤」上大做文章,產品由原來的薄釉青瓷發展為厚釉青瓷,而且胎體綿薄,造型端莊,釉色晶瑩,紋樣雅麗。
有的坯胎厚度僅為釉層厚度的三分之一,裝飾上一改前朝在產品上刻花,印花或彩繪的煩瑣格調,創造性地運用「開片」和「紫口鐵足」等藝術手段,獨創了碎紋藝術釉。
隨著南宋王朝的覆滅,南宋官窯窯場被毀,身懷絕技的工匠紛紛流離失所,燒造的技藝也隨之失傳。
2,哥窯
位於浙江西南部龍泉縣境內,是龍泉窯的重要組成部分。哥窯創燒於五代,盛於南宋,以專燒青瓷而聞名。
相傳宋時龍泉有「均善治瓷器」的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倆,他們繼承了越窯的傳統,又不斷吸收官窯的先進技術,燒造的瓷器在釉色和造型上都有極高的造詣,有「青瓷之花」的美稱。
因而窯以人名,分別被稱為「哥窯」和「弟窯」,其中哥窯名列五大名窯之一,弟窯也享有極高的聲譽。
產品胎薄質堅,坯胎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黑灰胎有「鐵骨」之稱;釉層飽滿,色澤靜穆,有粉青,翠青,灰青及炒米黃等色,以灰青為主,粉青最為名貴。
以紋片為裝飾,大紋片呈黑色,小紋片呈黃色,紋片形狀多樣,大小相同,稱為「文武片」;有細眼狀者稱「魚子紋」;似冰裂狀的「北極碎」。
哥窯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器露胎,胎骨如鐵,口部釉隱現紫色,因而享有「紫中鍘」的美稱。
3,定窯
窯址在今河北曲陽澗磁村,燕川村,因古代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創燒於唐,以燒造白釉瓷為主,兼燒黑,醬,綠釉等瓷器。定窯的發展,到北宋時達到極盛。
定窯採用一種特殊覆燒技術來燒造瓷器,產品胎薄釉潤,造型優美,花紋繁複,器皿裝飾多用刻花,印花的手法。
北宋後期,定窯還曾為官府燒造瓷器,器具底部常常刻有「官」或「新官」等款識。定窯產品以罐,瓶,盆者居多,到元朝初期,定窯全面停燒。
4,汝窯
窯址在今河南寶豐境內,原系燒制印花,刻花青瓷的民窯,到了北宋晚期,朝廷令汝窯燒制供御青瓷,史稱「官窯汝瓷」。
而在河南臨汝民間燒制印花青瓷,則稱「臨汝瓷」,臨汝窯的燒造歷史相對較短,成就不高。
相反,官汝窯卻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它的造型規整,大不盈尺,以不加裝飾紋樣為重,卻以釉色釉質見長,其釉色呈淡天青色,被瓷界稱為「蔥綠色」。
5,鈞窯
北宋晚期著名的青瓷窯場,窯址在今河南禹縣西鄉神重鎮,因為古屬鈞州,故名。在燒造技術上,利用氧化銅,氧化鐵呈色各異的原理,燒成了藍中帶紅或藍中帶紫的色釉,改變了單色瓷的歷史,這是陶瓷史上的一個大突破。
其釉色細潤,胎骨灰色,以色彩斑斕的釉色代替了原先的花紋裝飾,是青釉瓷器的別格。
鈞窯器皿底部刻有數目字者為宮廷內府專用,鈞瓷最主要的特徵是在釉面常常出現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稱為「蚯蚓走泥紋」。
鈞窯在元代又有進一步發展,不僅產量增大,而且聲名也有所提高,名窯如景德鎮者都出產過仿製品。
除上述五大名窯外,宋代的窯口還有許多,其中較著名的有耀州窯,古州窯,磁州窯和董窯。
,